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因皮脂腺與毛孔的堵塞,使皮脂外流不暢所致的一種常見炎症性皮膚病。痤瘡的發病由多基因共同調控,也可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複雜性疾病。根據Pillsbury分類法在臨床上將痤瘡分為輕中型(Ⅰ~Ⅲ級)和重型(Ⅳ級)。其中,重型痤瘡由於皮損嚴重、易複發、易形成瘢痕,往往造成患者永久的損容。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痤瘡研究,先後開展了從痤瘡遺傳模式到疾病易感基因的系列工作。2014年,何黎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多個機構開展合作,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兩個和重型痤瘡相關的易感基因SELL和DDB2,這兩個基因分別與雄激素代謝通路、炎症過程及疤痕形成有關(He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針對的是人群中的常見遺傳變異 (common variants)。進入後GWAS時代,研究人員開始探討稀有變異(rare variants)對疾病遺傳易感性的貢獻。例如,一些疾病相關的稀有變異由於發生時間較晚,可能局限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這些稀有突變的單倍型沒有被重組事件打斷,導致單倍型的同源一致性 (identity-by-descent, IBD)片段在患者中分布的概率要大於在正常對照中的概率。基於此,張亞平研究員團隊和何黎教授團隊合作運用IBD定位的策略對中國人群重型痤瘡GWAS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除了檢測到此前報道的DDB2基因,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新的重型痤瘡相關的風險基因F13A1。已有的研究表明F13A1突變可上調白細胞介素6水平,從而參與痤瘡發病機制中的免疫應答。相關結果在獨立擴大樣本的基因分型實驗中得到了支持。

上述研究成果以Identity-by-descent analysis reveal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evere acne in Chinese Han cohort 為題於3月2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皮膚病學刊物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雲南大學博士生楊興艷、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吳文娟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彭旻晟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何黎教授和張亞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402223,81460469,81760559,81360234)、雲南省科技廳項目(2017HA010,D-201612)以及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來源:JID 張亞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今將問世 全球多城同步發布
天鏈二號01星發射入軌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