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志耕:當代俄羅斯文學中的學院小說

王志耕:當代俄羅斯文學中的學院小說

李洱洋洋近百萬字的小說《應物兄》(2017)發表,中國的學院小說再度成為公眾議題。其實,從格非的《慾望的旗幟》(1996),到湯吉夫的《大學紀事》(2006),從李慶西的《大風歌》(2016)再到李洱的《應物兄》,中國當代文學一直在注視著代表中國文化未來的學院中的生存圖景,整體上表達出一種深刻的知識分子的現實關切。這讓我想起俄羅斯深厚的學院文學傳統。

俄羅斯學院文學傳統可以追溯到19世紀,其經典文學的主人公大多是知識分子身份,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屠格涅夫的羅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和伊萬·卡拉馬佐夫、托爾斯泰的列文,更不必說契訶夫對整體知識分子狀況的系統描寫。而到了20世紀,尤其是戰後的蘇聯文學,作家對學院中知識分子生存境況的書寫,也反覆展現出文學創作對精英文化的關切與反思。

學院作為理性與良知的象徵

學院是一個社會的知識生產場所,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良知的維繫者。孔子的學堂、柏拉圖的學園,都是人類「軸心時代」理性與德性的濫觴之所。因此,在任何一種文化框架中,凡是代表知識最高層級的學院,也是整個社會寄望最高的對象。二戰之後的蘇聯,進入社會重建的嶄新進程之中,這片素有「文學中心」傾向的土地上,「學院期待」自然就成為文學的一個重要命題。

中國學院小說從錢鍾書的《圍城》開始,就奠定了一種以諷喻為格調的傳統;與此不同的是,蘇聯學院小說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一批代表著崇高精神旗幟的知識分子形象,從正面的意義上來闡發學院作為理性與良知的符號價值。

這一類創作的代表作家是丹·格拉寧,他從20世紀40年代起發表了一系列中篇和短篇小說,把視角轉向學院中的科技工作者的境況,如《第二方案》(1949)、《科爾薩科夫工程師的勝利》(1949)、《個人意見》(1956)等。《第二方案》的主人公亞歷山大·薩維茨基準備以他的一個最新設計申請副博士學位,但在答辯之前,他卻得知6年前另一位學者尼古拉耶夫對此曾做過研究,但不幸的是他在戰爭中犧牲了。薩維茨基於是千方百計尋找到尼古拉耶夫的手稿,發現後者的工作極為出色,不僅提出一個方案,甚至還有應對更多可能的第二方案。這個手稿沒有人看過,薩維茨基完全可以把它「拿到」自己的論文中,或者對此秘而不宣,以便順利通過答辯。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自己的「第二方案」,在答辯中宣讀了尼古拉耶夫的研究成果,而放棄了自己的申請,從而在一個莊嚴的場合表達了對尼古拉耶夫的崇高敬意,也維護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良知。《科爾薩科夫工程師的勝利》則以頌歌式的格調塑造了一個戰勝各種困難、自主研發自控設備的工程師群體。

丹·格拉寧中篇小說《奇特的一生》

當然,格拉寧在刻畫這些知識分子正面形象的同時,也描寫了蛻變為私利主義者的學者形象,以襯托前者的崇高精神。如短篇小說《個人意見》中,年輕的工程師奧利霍夫斯基因為拒絕向學術權威斯特羅耶夫讓步而開罪了研究所所長米納耶夫,因此,米納耶夫處心積慮禁止奧利霍夫斯基的論文發表,甚至想方設法將他開除,以保住自己所長的職位。小說生動地講述了米納耶夫的蛻變過程,他自己年輕時與奧利霍夫斯基一樣,為堅持正確的研究方案而向總設計師發起挑戰,但他失敗了,當面臨被辭退的結局時,他屈服了,從而學會了沉默,然後是隨聲附和,最後他成為了總工程師、所長,反過來開始對付年輕的奧利霍夫斯基了。但從格拉寧的整體創作來看,他還是以歌頌為主,並且這種傾向一直保持到70年代他的中篇小說《奇特的一生》的創作之中。這部小說被稱作文獻性小說,因為小說的主人公就是現實中的蘇聯昆蟲學家柳比謝夫,但小說並沒有使用一般傳記的手法,而是突出描寫了主人公的「時間統計法」,即對時間的使用按照統計學方式來對待,苛刻到要求自己把一分一秒都要用於科學研究。作家通過突出這位科學家的極端生活方式,探討了一種聖徒般的科學奉獻精神。

學院作為青春激蕩的場域

當代俄羅斯文學中始終存在著對「院牆」之內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生存境況的關切。如果說成熟的知識分子群體是一個社會的理性與良知的象徵,大學生群體則是這個社會未來前景的一個標誌。

最早引起廣泛關注的此類題材的作品當屬長篇小說《大學生》(1950),這是特里豐諾夫的成名作,儘管他後來稱:「今天這本書的任何一頁我都讀不下去。」因為他認為當時這部作品以美化生活為主。但實際上,這部作品仍然揭示了這樣的事實:學生時代的年輕人同樣會受到本能欲求的支配,而把學術作為獲取私利的手段。小說中塑造的謝爾蓋·巴拉文就是這樣的形象。他沒有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對學術的鑽研,而是剽竊別人手稿中的成果,搶先發表,獲取榮耀;對待持保守立場的文學教授科澤爾斯基,在他需要教授的時候,便會站在教授的立場上,贊同教授的觀點,而一旦教授受到批判,他意識到與之交往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時候,「他馬上就變成了一個極為熱心地檢舉揭發科澤爾斯基的人」。當然,在特里豐諾夫筆下,巴拉文經歷了被揭穿、受教育、重新歸隊的過程,以此說明,青年人在私慾的驅使下所做出的行為,只是多變的青春的一部分,而在社會主義的學術殿堂中,由大多數人所構成的、按照集體主義精神所凝聚起來的整體氛圍,是讓年輕一代知識分子成功走向社會的保障。

到20世紀後期,隨著後現代境況的加劇,俄國學院小說中年輕學人的肉身與精神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90年代,先鋒作家阿列克謝·伊萬諾夫還在讀大學的時候便開始撰寫一部後現代格調的學院小說,但這部小說直到2006年才由「經典初階」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宿舍血案》。小說描寫了發生在某大學宿舍樓里的撲朔迷離的故事,主人公「優秀生」是一個四處借宿的一年級大學生。學校宿舍緊張,而安排住宿的權力掌握在宿舍女管理員鮑托娃及其丈夫手中,學生們往往靠與管理員夫婦發生「親密關係」來換取住宿條件,但「優秀生」拒絕出賣自己,因而被剝奪了住宿的資格,並連累了為他提供庇護的高年級同學和女友,最後自殺而死。小說以一種象徵的手法,把這個大學生宿舍塑造成了一個後現代的權力空間。管理員夫婦便是絕對權力的符號,而大學生,這個本來作為社會活力的群體,在這裡成為被壓制的和榨取的對象。因此,當學生們一旦獲得了住宿的權利,便通過盡情狂歡來表達被壓制的自我存在意識。在這種境況之中,崇高的理想被湮滅,只剩下肉體的力量,肉體既成為他們被壓榨的對象,也是他們唯一表達反抗的本錢。當然,也有人放棄反抗,用肉體來換取次一級的權力,年齡最大的詩人萬卡本來是「優秀生」的庇護者,但也正是他「賣身」投靠管理員,當上了宿舍看門人,而首先出賣了「優秀生」。

伊萬諾夫筆下的學院是令人沮喪的,大學生的青春降格成了肉體的存活與無益的死亡的悲劇,甚至連「優秀生」是否自殺而死也是一個未定事件。但作家也許只能藉助這位「優秀生」的血的意象來表明後現代境況下年輕學子們精神復活的可能性。

學院作為專業知識分子的名利場

自20世紀70年代後,俄羅斯學院小說的主旨轉向對知識分子群體「病症」的診斷,這一點與中國80年代之後的傾向類似。因為看一個社會是否正常,是否保有現代文明的活力,學院精英分子是最為敏感的標誌。當代俄羅斯作家把目光投向這個群體墮落的一面時,他們是在表達對整個社會所遭遇的精神危機的憂患意識。

前面談到,特里豐諾夫以歌頌型的小說《大學生》成名,但他認為,應當為自己找到一條更適合的路,而文學的路就是揭示出時代的病症,儘管它無法完成治療這個病症的任務。所以他創作了一系列學院題材的作品,其代表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濱河街公寓》(1976)。小說塑造了一個如同莫泊桑《漂亮的朋友》中的杜洛阿式的人物格列勃夫,不過杜洛阿是一個拚命往上爬的政客,而格列勃夫是一個學者、文學批評家。他自幼養成圓滑、審慎的個性,在大學裡為了討好甘丘克教授而追求其女兒索尼婭,成為了教授的准女婿,那座他自幼心嚮往之的濱河街公寓就將成為他的財產。但當教授受到反對派攻擊的時候,格列勃夫在無法判斷哪一派將是最後的勝利者時,表現出了十足的市儈品性,他私下裡尋找證據準備提供給反對派來自保,但又做著甘丘克最後勝出的打算。憑藉著學術之外的高超能力,他終於當上了所長,成為了文學批評界的大人物。小說的最後,被他拋棄的索尼婭病逝,只剩下孤獨的甘丘克老人,面對著女兒的墳墓低聲自語:「這是個多麼荒唐、沒有道理的世界!」

格列科娃發表的中篇小說《教研室》

1977年,女作家格列科娃發表的中篇小說《教研室》(中文譯本名《教研室風波》)也塑造了一個學術騙子雅科夫金的形象。此人不學無術,卻早早拿到了教授頭銜,成為教研室主任,又在學院號召「全盤博士化」的運動中試圖把下屬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去參加博士答辯,最後被揭穿而未果。人們借用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一篇小說的題目稱雅科夫金為「作賊的貓」。有意思的是,這部發表於20世紀70年代的小說就已嘲諷了學界唯博士論的風氣。實驗室主任彼得·加夫里洛維奇學術水平很高,但因為不是博士便不受重用,而「有的科學上的侏儒,連他的指甲都抵不上,卻早已當上了博士」而飛黃騰達。

安德烈·比托夫長篇小說《普希金之家》

近年列入中俄互譯出版項目的小說、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1978)表達了同樣的主題。小說寫了奧多耶夫采夫一家三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老奧多耶夫采夫是一個正直的語文學家,在大清洗時期被流放。但他的兒子卻是一個格列勃夫式的知識分子市儈,由於怕自己的學術地位爬升受到父親的政治因素影響而「擔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年輕時即同其斷絕關係,20年後通過批判父親的學派而成為父親原來教研室的主任。孫子廖瓦「很純潔但沒有被教好,機敏但不學無術,邏輯性強但不聰明」,然而他卻繼承了爺爺的內在精神,成為普希金純潔的文學形象的捍衛者,甚至為此不惜與褻瀆俄羅斯文學偶像的米季沙季耶夫決鬥。這部被視為後現代文學的學院小說雖然運用了消解時間邏輯的拼貼式手法,但卻通過祖孫二人精神上的相通,表達了抹去廖瓦父親一代的陰影、拂去俄羅斯文化之城的塵埃讓它重現光明的宏願。

原標題:展現對精英文化的關切與反思 當代俄羅斯文學中的學院小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俄地方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吳傳華 李新烽:加強中非學術研究 深化中非文明互鑒——寫在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之際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