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中國現在軍事工業的創立,肇始於鎮壓太平天國之亂。作為中國最早大規模裝備西式火器的部隊,太平軍李秀成在天京城外轟擊湘軍營壘時,一次就能調動上萬支洋槍。

初步領略到新式火器的威力後,駐紮在上海的李鴻章最先採購洋槍樣炮,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先後創辦了大大小小几十家兵工廠。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以湘軍為首的團練崛起後,嚴重衝擊了清朝原有的軍事制度,部隊不在為國家所有,逐漸淪為地方督府的政治資本。督府的權利被急劇擴大,反映在軍工業上就是武器裝備混亂、樣式繁雜各異。

1896年,恭親王奕最先意識到制式不統一對後勤和戰鬥力的嚴重危害,但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大員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並未嚴格規範各廠之間的武器制式。

進入民國後,儘管陸軍部在1915年就頒布了「全國統一制式方案」,但限於財政困難,始終無法得到完全執行。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四分五裂,各系軍閥都試圖建立獨立的軍事工業,小軍閥則完全依賴進口,根本沒有統一制式的可能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由於中央對地方缺少強制力,導致軍隊的武器來源複雜,制式五花八門。「萬國造」成了近代中國裝備發展史上最重要標籤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武備發展的嚴重弊病之一。

1928年北伐勝利後,軍閥混戰的局面在名義上暫時結束。在軍事建設上,國家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將地方軍閥部隊轉變為中央軍;二是推進軍隊現代化改造,縮小與列強之間的差距。具體到裝備領域就是統一制式,使各軍彈藥全賴中央發放,其次制式統一才能集中力量追趕世界發展潮流。

1932年6月3日,兵工署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制式兵器會議。制式步槍的確定最為順利。兵工署推薦以德國毛瑟1924年式步槍為制式,該槍採用的7.9mm子彈為中國慣用口徑,而且與「漢陽造」系出同門,各地工廠稍加改進即可轉產。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然而在機槍的選擇上卻異常坎坷,兵工署認為華北平原為未來戰爭主要戰場,且以運動戰為主,氣冷機槍在性能和便攜性上均優於水冷機槍。經過多方驗證,兵工署提議法國哈奇開斯公司生產的輕重機槍以及高射機槍被列為制式機槍。

此時中德軍事合作正處於「蜜月期」,德國軍事顧問還身兼「推銷」之職,他們對法式武器提出了多項質疑,並與兵工署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為維護兩國的合作關係,同時國內又無可生產氣冷機槍的兵工廠,軍政部最終對兵工署做了人事調整。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干預下,德國馬克沁水冷機槍成為中國軍隊制式武器。德國方面也主動送來德制MG-08馬克沁重機槍圖紙,並幫助金陵兵工廠將產品質量逐步提升至德國原版水平。

德國的援助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德方「慷慨」轉讓的均為一戰時期的武器裝備,在技術上已無保密的必要。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火炮項目上,德方卻顯得異常吝嗇,而且還破壞克虜伯公司與兵工署合作新兵工廠的計劃。

考慮到德國方面的保留,兵工署並未一味妥協,而是在輕機槍上選擇了捷克生產的ZB-26型。迫擊炮上也選擇了早已熟練生產多年的法國82mm迫擊炮。遺憾的是在火炮的選擇上,兵工署雖然制定了制式化計劃,但因國內無合適挽馬,以及德國拒絕轉讓技術,最終胎死腹中。

從洋務運動到抗日戰爭,制式武器計劃為何始終無法貫徹落實

全面抗戰的爆發給了制式武器量產帶來了嚴重的挑戰。與此同時,各國武器又源源不斷地輸入,尤其是抗戰後期,美援的大量到來讓中國軍隊開始向美軍看齊,之前制定的標準反而成了阻礙。只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借鑒蘇聯武器標準,才真正實現了武器制式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