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全文共2124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切腹,作為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一種文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關於「切腹」的一些事。

(溫馨提示:本文圖片和文字,經過篩選與把關,內容並不血腥。不過,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讀者,建議慎重考慮後再進行閱讀。)

在現代的很多抗日影視劇或日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在日本人奉行的「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日本武士最光榮,最體面的死法。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01

切腹的起源

日本早期切腹

切腹最早出現在日本永祚元年,第一個切腹而死的人叫藤原義。他白天過著優雅的貴族生活,夜裡卻搖身一變,成為無惡不做的大盜,騷擾京都的大街小巷。

他武功高強,而且詭計多端。當時京都的捕快用了好久的時間,才摸清他的真實面目。

一天晚上,藤原義作惡歸來。在自家院外巡視一番,見無異況,閃身越牆而入。他不知道的是,不遠處的三個武士恭候多時,終於確定了他的身份。

等到後半夜,官兵包圍了藤原義的住宅,準備將其一舉擒獲。然而令他們大為驚愕的是,藤原家燈火通明,院門大開,官兵門滿腹狐疑的的衝進院中。

影視劇圖

只見藤原義坦胸露腹,盤坐於堂上,膝上橫著一柄雪亮的太刀,正在悠閑地吹簫。簫聲凄涼,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曲子。

官兵們圍在堂下,沒有人敢貿然上前捉拿。一曲吹罷,堂上堂下一片靜寂。藤原義舉起太刀,刀尖指向自己。官兵們屏息注視,都不知道他要做什麼。

藤原義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官兵們嚇得無人敢上前一步。

看到藤原義如此駭異的自殺方式,官兵們頓時驚呆了。他們被藤原義的氣場和舉動怔住了,崇尚武士精神的日本人覺得這才是最適合大日本武士自殺的方式,靈魂和心志都能見之於眾,可謂「一片丹心照汗青」。

02

切腹的成形

鎌倉幕府建立後,貴族掌權的時代結束了,武士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當時的武士將「武士道」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所以,但逢丟失陣地或被敵俘虜的情況,武士們都選擇剖腹自盡。

這種切腹自殺,成為了日本武士道最崇高的典範,從而也成為每個武士的必修科目。

日本人都認為,人的靈魂是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釋放自己的靈魂,體現自己的忠心。

所以不管是犯了什麼樣的罪,只要切腹自盡,將靈魂釋放出來,國人就都能原諒,不再追究。

03

切腹的過程

切腹是日本武士才有的特權,平民沒有資格選擇切腹。不僅如此,武士切腹的刀法也非常講究,橫切一刀叫做一文字切,橫切三刀叫做三文字切,橫切一刀,豎切一刀叫做十文字切。

影視劇圖

《播磨國風土記》記載,「在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剖腹者並沒有介錯人協助,會直接於腹部割開十字形狀,內臟爆裂流出,直至失血過多死亡。」

這種切法都是將肚皮劃開, 並沒有傷及內臟,如果及時救治,是死不了的。

所以選擇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 通常是死於失血過多。從切腹到死亡,往往要經歷幾個小時。

日本「神風特攻隊」創始者大西域治郎,死於切腹。由於沒有招請協助自殺的「介錯」,因此在切腹後15小時死亡。

所以切腹後,一般人都會大喊大叫,有的甚至會乞求他人救治,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04

切腹的衍變

為了避免武士在切腹後因痛苦難耐而向人求救,以致做出丟臉的事,切腹便衍變出了不同的方法。

首先是腹部橫切一刀,然後立即回刀割斷自己的咽喉。這種切腹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切腹後所承受的痛苦。

其次是腹部橫切一刀後,立即用刀向心窩刺入,再用力向下拉,形成十字。

這種切法雖然也會很痛苦,但較於最初的切腹方法,大大的縮短了痛苦的時間。所以後來比較硬氣的武士會選擇這種切腹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切腹已然沒有了最初的那種純粹。武士自鎌倉幕府以來的政治地位,讓「武士道」的精神開始糜爛。即便是衍生出來的切腹方法,依然顯得過分殘酷,讓日本武士卻步。

在這種背景下,介錯人出現了。

05

介錯人

後方立者舉刀者為介錯人

所謂介錯人,是指在日本切腹中,那位被找來作為切腹者助手的,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的人。

介錯人一般是剖腹自殺者的親友。武士如果戰敗但輸得光榮,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願擔當介錯人。

日本當代作家三島由紀夫在切腹自盡時,在腹部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

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其進行介錯,但連續三次未能成功,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

所以介錯人一般也會選擇劍術高手。

三島由紀夫

06

擬腹

即便是有了介錯人,還是有好多武士對切腹望而卻步。他們既不願丟武士的臉,又不想受切腹之罪,所以相繼而生「扇子切」和「擬腹」。

所謂扇子切,就是以扇子或木刀來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為形式上的切腹,實際上是由介錯人下刀殺死切腹者。

而江戶時代被賜切腹的高級武士,往往切腹人手剛剛拿起脅差(也稱脅指),介錯人便下刀殺死切腹人,稱為「擬腹」。

不得不說,所謂的切腹自盡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敷衍。「扇子切」和「擬腹」的出現更是讓切腹自盡名存實亡。

可笑的是,二戰過後,很多日本戰犯都想用切腹來彰顯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可真正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

最後再補充一點,在現代日本社會,作為自殺手段的切腹幾乎已消失。切腹,一個擁有近千年歷史的辭彙,已退化為一種「意象」,存在於網路空間。日本網民喜歡用它來抨擊失政的政要、失職的官僚和企業家,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參考資料:

1. 《播磨國風土記》,作者:沖森卓也,佐藤信

2. 《武士道》,作者:新渡戶稻造

3. 《葉隱聞書》,口述:山本常朝,筆錄:田代陣基

4.《吾妻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條「疲秦之計」,卻造就萬世之功
大秦二世而亡,是意外還是必然?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