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明朝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鵝?身份的象徵

明朝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鵝?身份的象徵

據說,鵝是最早被馴化的家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荷馬史詩》中就曾經提到過,早在古希臘時代鵝就被家養了。中國的《莊子》中提到的「雁」實際上也是鵝,只不過那時可能還沒有「鵝」這個名稱。

鵝,體態潔美、性格溫順、忠實主人、通解人意,素來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我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駱賓王寫的《詠鵝》。除此之外,大書法家王羲之也素來愛鵝,「老嫗殺鵝」、「以書換鵝」,都是被人廣泛傳揚的美談。

到了明朝喜歡鵝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詩人高啟的一首《觀鵝》將鵝描寫的唯妙唯肖,畫家沈周《花下睡鵝圖》中的鵝,羽毛潔白,頭向後彎曲,眼睛微閉,似乎睡著了,又好似在思考「鵝生」,令人浮想聯翩。

明朝人不僅喜歡寫鵝畫鵝,還非常喜歡吃鵝。傳說中明朝的開國元勛徐達就非常喜歡吃鵝,有一次徐達後背起了毒瘡,醫生知道他愛吃鵝肉,專門囑咐他好好調養,不能繼續吃鵝肉,因為中醫認為鵝肉是發物。

朱元璋聽說老戰友得了病十分著急,十分惦念,也知道他愛吃鵝肉,於是專門命人做了一支燒鵝送了過去。聰明的徐達馬上就明白了,流著眼淚吃下了那隻鵝,不久後就瘡發身亡。當然,這些都只是野史傳說,不足為信。

但是明朝人愛吃鵝卻是真的。小說《金瓶梅》中凡是宴請重要人物,餐桌上必須要有鵝,王婆請客的時候有鵝,西門慶請客更要有鵝。甚至韓道國答謝西門慶的禮物,也是「一壇金華酒,一隻水晶鵝,一副蹄子」。

有人可能要說了,《金瓶梅》寫的是宋朝的事兒,但是你不要忘了,作者是明朝人。如果小說不足信,那麼正史就足以說明一切了,據正史記載,明朝皇帝的餐桌上每日必須有鵝。

明憲宗朱見深非常的節儉,但是他每天要吃8隻鵝,怎麼吃的,我也不知道。他的兒子孝宗朱佑認為太不可思議了,怎麼可能吃得下這麼多,而且這太奢侈了,於是專門下令減少鵝的供應,改為每日3隻。崇禎皇帝還因為宮內採購的鵝肉價格過高,下令徹查,結果發現了一起採購腐敗案。

那麼,明朝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鵝呢?

吃鵝是身份的象徵,並不是什麼人都吃得起鵝。據萬曆年間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寫的《宛署雜記》記載,當時的一隻鵝價值銀一錢八分。按照當時的物價,兩石大米價值一兩銀子,大約380斤左右,一隻鵝相當於與68.4斤大米等值。

不要說大米本身就不是人人吃得起的,即便吃得起,一頓飯吃掉68斤大米也是夠屠侈的了。所以,吃得起、捨得吃的必然只能是皇帝老子、達官貴人,以及類似西門慶這樣的商人了。久而久之,吃鵝就成為了身份的象徵,送禮送只鵝也就更顯誠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歪史正說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蘇聯的盒雷,對越作戰時越軍曾大量使用,又稱為「棺材雷」

TAG:歪史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