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美國華裔家庭教育:不願下一代日漸遠離文化之根

一個美國華裔家庭教育:不願下一代日漸遠離文化之根

李冠南,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赴美深造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歷史學教授,並受聘為道林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及歷史系主任。

妻子魏佳,復旦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法律碩士。為兒子成為全職媽媽後,她和先生一起定居紐約長島。

魏佳

他們的兒子李明義(Michael Li)八歲,已經進入國際象棋八歲組全美第17名,紐約州第2名。在全美最大的藝術類比賽PTA Reflection中,他還獲得繪畫類紐約州銅獎(Award of Merit)。

不願「看著下一代日漸遠離文化之根」,在李冠南的教導下,出生於美國的李明義5歲就熟讀中國古代蒙學經典,識字過千。現年八歲的他,漢字識字量已達三千,中文閱讀能力相當於國內五六年級孩子的水平,還讀起了兒童翻譯經典系列小說。

既為人師表,又是一直在路上不斷摸索學習的父母;既在中國出生成長工作,又在美國安家立業生活;此外,為了孩子,他們也跟很多美國家長交流,也在自己的藝書房裡與幾百名孩子交流,由此,李冠南和魏佳夫婦對美國當代教育有了更多觀察和思考。

李明義獲得全美三年級組國際象棋比賽第19名

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對話這對夫婦,窺見了他們的焦慮與困頓,也看到了一種出路和可能。

放養,是上世紀的概念

上世紀70年代是美國經濟黃金時期。那時候教育門檻比較低,進入各大學的門檻也比較低。那一代的孩子,大家搭搭樹屋,在社區里閑逛一下,好像就度過了一個「完美童年」。

但現在,美國各族裔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遠遠超過了當年。

不管什麼族裔的家長,焦慮程度都比較高。「說美國人對孩子完全是放養型,那是上個世紀的概念。」李冠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只要碰見有孩子的家長,交流話題絕大多數都是教育。

魏佳母子

8歲的李明義在紐約長島傑瑞柯(Jericho)學區上小學三年級。這個學區有著良好的公立學校系統,可仍然沒辦法滿足很多家庭的需要。不管是對孩子的整體關照,還是英文、數學等知識的學習,學校提供的都只是基本教育。家庭的教育需求得靠家長尋找校外資源來滿足。

「他上學比較輕鬆快樂,在學校裡面挺開心的,每天放學回家都高高興興的。但學校里教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比較簡單,他每天回家都說學校學的內容太簡單了,有時候會忍不住抱怨說太無聊。」李冠南說。因此,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家長尋找他們認為更優異的教育資源來滿足。

家長變得更焦慮

魏佳觀察發現,跟上世紀70或80年代相比,教育已經發展了很多,但大家依然覺得不夠。

回憶自己的成長道路,魏佳直言「很簡單」。在美國,學校教育支持度不夠,教育的一些責任就轉嫁到了家長身上。有些家長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就變得很焦慮。而且現在世界變化太快,家長並不知道自己現在做的到底能不能滿足孩子將來的需求,進一步加重了這種焦慮,便總是不停尋求更多更好的資源。

在尋找和利用教育資源上,社交媒體發揮了特別大的作用,但又增加了家長的焦慮程度。現在的家長,每天看朋友圈就知道別人的孩子怎麼樣、在幹什麼。科技的發展,讓信息傳遞更加透明,方便了家長,也增加了他們的焦慮度。

孩子們「願意忙」

一個師妹曾向魏佳分享自己帶孩子參加數學競賽的經歷。以為美國不奉行題海戰術的師妹,竟發現別的孩子都在刷題!「讓孩子練習也好,刷題也好,也不用有什麼內疚感了。」師妹感嘆道。

魏佳介紹,美國的足球場、棒球場等各種運動場地都有燈,因為參加各種體育項目的孩子們經常晚上訓練。當地游泳隊,在非比賽期間每周也要訓練好幾天。他們認識的一名六歲小學生,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滑冰和速滑方面的天分,身為高管的爸爸,在賽季每天五點鐘起床,開車兩小時送孩子到另一個州練習,再在八點鐘之前趕回紐約上班。

還有的孩子,得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靠鋼琴天賦進入哈佛學習,為了備戰也需要每天練習長達十個小時,更不用說一般人。

魏佳也思考,怎麼樣才能完美?才能讓人學習某樣東西日臻完美?練習。天才亦如是。

在傑瑞柯學區,小學階段尚且壓力不是太大,但初中、高中部的很多孩子都會提前把課程修完,學習精神壓力特別大。李冠南指出,美國大學錄取最重要的考察標準之一,就是你必須要證明自己比別的孩子優秀或者不同,這挺殘酷的。想到兒子的未來,李冠南稱,「隨著學校里的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們會更忙,只能有所側重。」

和李明義一起長大的孩子,每一天都特別忙。李冠南問這些孩子,是願意像自己小時候一樣去玩泥巴,還是如現在一樣每天這麼忙。讓他極其意外的是,竟然沒一名孩子選擇玩泥巴。孩子們都說:「我要去上課。」

對於「忙碌」的生活,李明義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稱,現在學的東西「我都喜歡,只上課不玩的話會太累,只玩不上課的話會變得有點笨。」李明義也有累的時候,但付出後獲得的成就感和樂趣又讓他動力十足。

李冠南分享,兒子一天的羽毛球課是一個半小時的一對一訓練,訓練的時候挺累,李明義好幾回趴地上不想動了。但訓練結束的時候,旁邊有個人跑去跟前台說,要找兒子的教練學習。「他走到哪裡都是活廣告,他就特別得意,說自己成了Model了。」

夫婦倆創立的藝書房裡,有一座小型中文圖書館

李冠南稱,他們也在摸索學習和休息的平衡,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態,適時調整。「時間的限制和要做的事情之間總是充滿矛盾,有時候也不能完全兼顧。上周時間就沒怎麼調整好,比賽一早就要進行,他不到七點就起床了,坐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到紐約市。第一回合比賽完,他就精力有點兒不濟,比賽結果也不太理想。」這一周,李冠南夫婦就只能有所側重,讓兒子早一些睡覺,比賽前也不再打球。

豐富資源也造成困擾

既為人師表,又身為家長的李冠南和魏佳夫婦也看到了很多家長普遍存在的一些誤區。「我們現在的資源特別豐富,但正因為有這麼豐富的資源,魚龍混雜,給家長造成了很多困擾。」他們坦言,家長們的思維也容易出現一些誤區。

他們認為,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將來既不當畫家,也不當藝術家,非謀生的技藝有個了解就好。如此,家長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隨便學學就行,也已經給孩子找好了退路。這往往導致孩子在學習態度上、堅持度上出現問題。

魏佳感嘆,家庭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好老師的作用很重要,但家長的眼光、判斷力決定了孩子可以獲得什麼樣的資源。

8歲的李明義已經是國際象棋年級組全美第17名,紐約州第2名,但他的父母從來沒想過要兒子將來以此為專業。魏佳稱,學國際象棋能鍛煉孩子正確看待成敗,學會在對戰中堅持到最後,鍛造他在高壓下發揮出最好狀態的能力。這些獲得才是他們更為看重的。

至於未來,他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找到一個適合他的東西,而家長不要替孩子去做決定。不管是進常青藤學校,還是做一份好工作,只要孩子不覺得那是適合他的,也就沒有意義。

「你要記住,你永遠都是為自己而活,爸爸媽媽不需要你為我們做什麼事。」魏佳經常告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最重要的是你要發現其中的樂趣,讓自己快樂。」

她認為,如果孩子能從中發現樂趣,有熱情,就可以做得很長久,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館,李冠南向孩子們介紹流失海外的文物

自己花了時間精力,孩子從中獲益

夫婦倆花了很多時間、精力陪伴孩子,而孩子也從中獲益了。作為家長,看見孩子在成長也已足夠。畢竟哪怕投入再多也不能保證孩子將來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幸福如果有人要因為那種「結果」而焦慮,那就沒辦法了。

孩子們在第一屆長島青少年中華文化才藝展示表演《三字經》《詩經》吟誦

為陪伴孩子做起全職媽媽後,魏佳把自家客廳開闢成了畫室,開放給兒子和那些同樣喜歡中國畫的小朋友們,讓他們更加了解和懂得自己作為華人血脈的文化底蘊。

魏佳說,她這個人生階段的任務就是「更多地陪伴孩子,給他最好的時光」。

紅星新聞記者 林容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深度 的精彩文章:

72歲拾荒老人撫養棄嬰11年 急尋孩子父母:娃可聰明了
華誼兄弟訴自媒體名譽侵權案一審敗訴 被告反訴請求也被駁回

TAG:紅星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