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滴滴蟄伏、Uber和Lyft搶上市 全球出行市場大變局

滴滴蟄伏、Uber和Lyft搶上市 全球出行市場大變局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騰訊深網(ID:qqshenwang)

作者 / 相欣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2008年冬天,卡蘭尼克與他過去的創業夥伴並肩站在巴黎街頭的寒夜中。在這之前,他們剛剛參加完一場LeWeb大會活動,前來接他們的計程車卻遲遲不見蹤影。

通過手機叫車的想法浮現在卡蘭尼克腦海,接下來他們將這個想法付諸現實,回到舊金山便註冊了UberCab.com的域名。2012年,一項全新的智能叫車服務在紐約開始了測試。也是在這裡,Uber服務正式上線。

接下來幾年,Uber的勃勃野心在全球市場的不斷開拓中逐一顯露——成立5年就擴張至6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50個城市。

2015年在中國市場與滴滴激戰正酣時,卡蘭尼克甚至有75天是在這裡度過的,但他還是覺得還是不夠多。

過去十多年時間裡,跨國互聯網在中國市場難以取得成功如同「定律」般的存在,Uber也未能倖免,過度迷信和複製公司的原有模式成為通病。

在經歷過中國、東南亞和俄羅斯及其他幾個東歐國家的相繼退敗和負面新聞後,Uber終於要實現它的上市之夢,這個網約車市場的「老大哥」或將於本周提交招股書。

很多人沒能預料到,雖然Uber市場覆蓋面和體量遠超另一家Lyft,但在上市追溯賽中卻還是被後者搶先一步。

上周五,Lyft率先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2017年科技新貴公司Snap上市以來最大美國科技公司IPO。

這個由兩位年輕人洛根o格林(Logan Green)和約翰o齊默(John Zimmer)在2013年夏天推出的項目,經過7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互聯網出行企業。

Lyft上市開盤價為87.24美元,比起發行價高出21%,最終發行了3250萬股股票,這一數字超過了其在監管文件中的3100萬股目標。不過,在上市後第二個交易日,Lyft就一路下跌,跌破了發行價。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儘管Lyft向前邁進很大一步,但無法保證實現盈利,想要贏得投資者的足夠信心,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更廣泛的緯度來看,在Uber上市被Lyft搶灘並且逐漸收縮業務城市,滴滴聯合海外網約車公司挖角Uber重點市場的背景下,全球出行市場也在悄然醞釀一場新的變化。

市場份額與利潤的雙向抉擇

對於科技行業的投資者來說,估值和盈利能永遠是「萬能鑰匙」。但Lyft看起來似乎還不同時具備這兩點。

Lyft在IPO招股說明書中透露,2018年營收達到22億美元,虧損9億美元。過去兩年,Lyft2016年營收3.43億美元,虧損6.83億美元;2017年營收10.59億美元,虧損6.88億美元。收入實現大幅增長的同時,虧損也在增加。

不論是中國的滴滴,還是美國的Lyft,這些在全球市場布局的出行企業無疑面臨著同樣的抉擇,即在市場佔有率和盈利方面該如何選擇。

同滴滴等國內出行公司一樣,Lyft和Uber這兩大巨頭過去在價格方面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幾乎每個城市都會為乘客打折或是給司機發放獎金。比如在2018年,Lyft在營銷和激勵司機與乘客方面就花掉了13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單補貼超過2美元——顯然,無論在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補貼都是一個獲客的好辦法。

對於如何平衡盈利與市場份額之間的關係,Lyft創始人格林在接受媒體提問時給出的回答並不明確。

格林說,「我們的首要任務一直是提供最好的客戶體驗,並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我們把運輸當作一種服務來追求。我們要取代的是擁有私家車的模式。」他強調,Lyft專註於為客戶創造價值,不會設定市場份額目標。

而當被問及盈利預期時,Lyft總裁齊默說,「我們不能談論未來,但我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們已經為實現長期股東價值做好了準備。」

關於Uber和Lyft等無盈利獨角獸面臨考驗的現狀,投資大師沃倫o巴菲特(Warren Buffett)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接受CNBC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投資者希望能在5年後得到10%的投資回報,但這些公司根本賣不出這些利潤。」

Lyft奮力追趕與Uber節節敗退

作為同樣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出行公司,Lyft一直在奮力追趕「老大哥」Uber。

與中國出行市場類似,在全球出行市場複雜格局面前,美國市場也相對穩定,基本已經被Uber和Lyft兩家公司所壟斷。數據顯示,這兩家公司共同分享著美國超過1.2萬億美元的出行市場,市場佔比總和近98%。

晚出生三年的Lyft不僅先於Uber進行了IPO,其市場份額也在發力追趕後者,這從幾年來的市場份額變化可以明顯看到:2015年時,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僅為7.7%,Uber則以92.3%佔據絕對優勢。不過,Lyft聯合創始人齊默最近表示,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40%。

一組來自分析機構Second Measure的數據也證實了Lyft的快速增長:截至去年10月,Uber佔到69.3%,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而Lyft則佔到28.4%,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剩下的2.4%由Juno、Gett和Via幾個小玩家瓜分。雖然幾組數據略有出入,但仍可以看到Lyft的後起力量。

另外,在營收增速上,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間,Lyft營收的增長幅度為32%,是Uber同期營收增長幅度的兩倍。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Lyft正在蠶食Uber丟掉的市場份額)

相比於中國網約車公司殺入海外市場的熱鬧景象,原本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獨當一面的Uber在過去一段時間卻在收縮自己的業務範圍。這個美國網約車市場顛覆者的日子並不好過,同時也給了Lyft趕超的絕佳機會。

早從Uber誕生開始,它就以極強的侵略性在全球多個城市製造「麻煩」,在美國、歐洲和亞洲與計程車公司、法院、政府、行業監管部門的摩擦司空見慣,關停、罰款、搜查也經常發生在它200多個城市分公司中。

2017年問題集中爆發,Uber遭遇其創辦以來最難熬的一年。

2017年2月,曾在Uber工作的女工程師蘇珊o福勒(Susan Fowler)發表博文,曝光Uber性騷擾和性別不平等現象。為此,Uber付出了總計190萬美元的賠償,56名提出索賠的現任和前任員工人均獲賠超過3萬美元。

員工遭性騷擾的事件還沒結束,Uber又惹上一樁專利侵權官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指控Uber收購的自動駕駛公司Otto竊取了大量與Waymo自動駕駛研發相關的商業機密,包括谷歌自動駕駛計劃的技術信息;

11月,Uber承認了隱瞞被黑客入侵併盜取5700萬用戶資料的事實,更糟糕的是,它還向黑客支付了10萬美元換取這些數據的安全,並且選擇將此事隱瞞下來。

在這樣的局面下,Uber從一家顛覆傳統行業的創新公司,變成了保護隱私數據不力、同時在處理客戶、投資者和公眾知情權方面非常糟糕的負面典型。

這些負面事件直接導致高層動蕩,卡蘭尼克甚至遭遇離職風波,Uber管理層也一度陷入真空狀態,這個共享經濟的鼻祖風雨飄搖。

公司層面的風波與動蕩直接傳導到業務上。自2017年以來,Uber在北美市場份額接連失守。Second Measure數據顯示,Uber美國市場份額已從2017年初的84%下降到5月底的77%。

除了北美市場份額的縮減,Uber也不得不擺脫掉部分地區業務對其自身發展的束縛。

2017年9月,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Uber,接任卡蘭尼克的新CEO達拉o科斯羅薩西做出了「瘦身」的重要決定,第一個被砍掉的便是一直虧損的租車業務。

除了「瘦身」計劃中,Uber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在那之前兩個月,Uber臨時組成的14人委員還決定將其與俄羅斯本地佔據主導優勢的打車服務公司Yandexc.Taxi建立合資公司,合併各自在俄羅斯和五個東歐國家的專車業務,由現任Yandex.Taxi CEO領導。Uber試圖將這部分海外業務轉手遞交出去。

這樣的戲碼在Uber身上並不算陌生,早前,Uber就因為無法繼續承擔中國市場的巨大虧損,在2016年8月將中國優步賣給了滴滴。那時,Uber已經進入中國60多個城市。

Uber與Yandex的合作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Uber選擇退出俄羅斯市場,而退出中、俄兩大市場的Uber已然喪失了歐亞大陸超過一半的領土。

三年之後,同樣的戲碼再次上演。滴滴的被投公司,來自東南亞的打車軟體Grab在去年3月收購了Uber東南亞全部資產,包括打車和外賣業務。

至此,曾在全球擁有中國、美國、東南亞和印度四個主戰場的Uber,如今只剩美國這塊自留地,同時還要面對印度本土出行公司Ola。

從數據上來看,在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出行市場印度,Ola的市場份額已達到45%,Uber份額為35%。就在去年3月,Uber還被傳出其正在考慮將印度市場的業務於Ola合併。

爭搶全球出行市場蛋糕

就在Uber節節退敗、聚焦於西方市場的時候,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看準機會接連發起向全球市場的進攻。

這其中也透露著一個重要訊息,即在中國市場收縮的情況下,玩家們若想尋求更穩定和長遠的發展,必須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場景。

這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各個運營城市取得網約車牌照成為幾家的網約車公司的工作重點。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網約車受到了更為嚴格的規定,京籍京牌、滬籍滬牌的約束讓市場玩家如履薄冰。

中國網約車市場進軍海外的梯隊中,滴滴無疑是吹響前哨的那一個。然而,由於過去幾年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蒙眼狂奔,滴滴更加重視業務擴張和業績增長,導致企業價值觀發生偏離,引發了嚴重的安全風險失控。如今的滴滴已經放緩腳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中。

儘管滴滴在過去一年受到接連兩起來自順風車業務惡性事件影響,但總的來說,中國網約車市場格局基本已定。相比較而言,海外市場還存在巨大機會與挖掘潛力。

滴滴是本土企業中在國際化上發力最不手軟的公司之一。即便面對過去一年裡受到安全惡性事件和去年高達109億虧損的困擾,其國際化業務仍然作為核心重點被保留了下來。

今年2月,滴滴主動通過裁員方式度過「寒冬」。騰訊《深網》獲悉,當時順風車部門裁員比例達20%,以外賣業務為主的孵化新業務部門R-lab裁員比例為50%。據滴滴內部人士對騰訊《深網》稱,除安全產品技術,線下司機運營外,國際化同樣是今年投入重點。

目前在人員配備上,滴滴已經調動了多名原中國高層主管前往智利、秘魯等市場,用以加快滴滴在這些市場的上的擴張。滴滴還發布了招聘公告,在智利、秘魯以及哥倫比亞招聘司機運營、危機管理、營銷以及業務擴展人員。不過據了解,在這些區域,滴滴目前還處於規劃與招募階段,正在衡量推出本地服務的時間。

如果向前追溯,收購中國優步是滴滴發力海外市場的重要節點——這很好理解,在搞定當時中國頭號競爭對手之後,滴滴顯然有更多的精力在全球市場中擴展勢力範圍。

從滴滴過去幾年圍繞海外市場的重要舉動,可以探尋全球出行市場變化中的蛛絲馬跡:

2015年9月,滴滴與Lyft達成了戰略合作,並向Lyft投資了1億美元。

2015年9月,滴滴投資印度打車服務商Ola。

2016年4月,滴滴宣布推出跨國合作服務,與Lyft完成一期產品打通,正式出海。

2017年7月,滴滴投資東南亞打車服務公司Grab。

2017年11月,滴滴停止其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加州、紐約等多個城市下線服務,鼓勵用戶下載使用合作夥伴Lyft。

2018年1月,滴滴收購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99已進入巴西400多個城市,擁有30多萬名司機,以及1400萬用戶。

2018年4月,滴滴在墨西哥城附近的托盧卡首先上線。

2018年5月,進入澳大利亞吉朗進行試運營。

2018年6月,滴滴在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推出快車服務。

2018年7月,滴滴與軟銀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為本地居民和遊客提供計程車打車服務和智能交通解決方案。

2018年8月在墨西哥州第三大城市和工商業中心蒙特雷正式開始服務,同時啟動籌備在第二大城市瓜達拉哈拉的開城工作。

2018年9月,滴滴日本在大阪宣布在當地上線計程車叫車服務。

可見,拉美、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已經成為滴滴的海外布局重點。但相對中國出行市場的穩定局面,滴滴在全球競爭環境或許更加複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滴滴進入的墨西哥和巴西是Uber的「後院」,也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數據顯示,Uber在墨西哥佔有87%的市場份額,而墨西哥城是Uber繼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滴滴面對的競爭複雜程度可見一斑。

在未來的某一天,海外市場也會成為中國網約車市場玩家們的必爭之地,但在這之前,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首張黑洞照片問世!一文掃光你心中所有的困惑
老闆眼中的996:壓根不需要,因為24小時待命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