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海拾珍:清乾隆間館閣體鈔本《夏小正戴氏傳》

書海拾珍:清乾隆間館閣體鈔本《夏小正戴氏傳》

《夏小正戴氏傳》,亦稱《夏小正傳》,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法文獻。它原來是《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在唐宋時期散佚。現存的《夏小正》是宋朝傅嵩卿把當時所藏的兩個版本《夏小正》文稿彙集而成的。

以後學者漸多,註疏紛起,僅清代即有任兆麟《夏小正補註》、程鴻詔《夏小正集說補》、黃模《夏小正分箋》等注本。以近代洪震煊注本最為通俗適用。亦有《說郛》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夏小正》分為經、傳兩部分,全文共四百多字,按照月份次序,分別記載各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及重大政事。書中所反映的當時農業生產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穀物、纖維、花草、染料的種植,也包括蠶桑、畜牧、採集和漁獵等。

現傳《夏小正》內容已有少量殘缺與錯亂,正文與注文互相混雜,難以辨識,據分析認為正文僅四百多字。儘管如此,它按照一年中的不同月份分別進行了記錄,包括了物候、氣象、天象、重要政事、農耕、蠶桑、養馬、採集、漁獵等活動,是我國最古老科技文獻之一。

《夏小正》所涉內容豐富,是研究先秦社會狀況、農業發展水平及天文曆法、物候等的重要資料性文獻,也是研究古代天文曆法、物候學和訓詁學的珍貴史料。

清乾隆鈔本

本周日點滴拍賣第502屆稿鈔本專場中,就有一件清乾隆年間的鈔本。

此書大開本,用館閣體寫就。經與內府《四庫全書》鈔本對比(見下圖),除字型大小大小外,其用紙、版框以及版式均無甚出入,可見此本必非凡品。(因攝影原因,紙質顏色有異)

書中字跡工整,筆筆不苟,行間有硃筆圈點。正文及戴德所傳字形較大,金履祥注則雙行小字。在有錯別字的地方則是直接用硃筆更正。天頭處有大量眉批,並且寫明用以校對的本子,包括「傅本」、「關本」。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曆書,據畢沅考證,其單行本「有宋朱子本,有關澮本,有傅崧卿本,有王應麟本,有元金履祥本」。拍品天頭處所說的「傅本」和「關本」應該就是宋代傅嵩卿本,以及其外兄關澮藏本。此本的底本應該是沈氏在為《夏小正》做注之前寫就的準備工作本,即先鈔錄張爾岐句讀本《夏小正》,且用傅本、關本等進行了文字的校對,以備進一步的研究。

書末有跋文二則,一款為「向齋沈可培識」,一款為「壬子王環」,沈可培曾撰有《夏小正注》一書,可惜後來亡佚了。該書極有可能是根據沈可培的批校本鈔寫的,而鈔寫的人應該就是王環,就紙張墨色來看,其鈔寫時間應該就是沈可培去世前幾年的乾隆五十七年的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趙晨嶺:錯漏百出成笑柄!一年速成的台灣版《清史》
戴逸:《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