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一千年前的1008年,是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的第三個年號大中祥符的第一年,即大中祥符元年,這一年,宋真宗和他的親信大臣們演出了一場封禪劇,沸沸揚揚,舉國若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跡,以致千年之後,還值得人們回味。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看鬧劇之前,讓我們先看引發鬧劇的起因。深層的原因是真宗的性格,宋真宗的祖父宋太祖、父親宋太宗,他們久經沙場,性格剛毅,到了真宗,各地的割據勢力被消滅,全國基本統一,他從小生活在皇宮裡面,性格軟弱,缺乏勇氣和毅力,面對北面的遼、西北的西夏、西邊的吐蕃、西南的大理,無心去統一,真宗不是一個武皇帝,卻是一個文皇帝,他會寫詩,比如非常有名的《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歷來廣為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出自這首詩,本詩語言平實,意思明確,勤奮讀書,通過科舉考試,中舉之後即可獲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車馬隨從,標記富貴和身份地位的一切,全都有了。宋元明清的莘莘學子對這首詩深信不疑,以此為動力,寒窗苦讀,即使皓首白髮也要考。

鬧劇的直接原因是澶淵之盟。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承天太后和遼聖宗,率軍南下,長驅直入,大舉侵宋。消息傳到開封,朝野震驚,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對策,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大臣們分成主和、主戰兩派,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副相王欽若請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蘇南京),宰相寇準則堅決要求真宗親征,北上抵抗,真宗猶豫不決,宰相畢士安、大將高瓊也主戰,這時真宗才決定親征。但真宗膽小軟弱,還沒出發,就先派人進行議和。到了黃河邊上,遼軍早已經到達澶州城下,真宗看到遼軍強盛,不想過河,寇準勸真宗過河,真宗下不了決心,寇準又讓大將高瓊勸說真宗,不等真宗同意,高瓊直接指揮衛士抬進轎子,把真宗抬過黃河。真宗到了澶州城的北城門樓,遠近的將士們望見皇帝的黃羅傘蓋,踴躍歡呼,聲音傳遍數十里,遼軍看到後,驚愕不已,連陣勢都排列不成,宋軍士氣大振。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真宗巡視完畢,把前線的指揮權交給寇準,真宗回到行宮之後,把寇準留在澶州城,他心裡沒底,感到很害怕,派人觀察寇準的動靜,寇準每日和楊億喝酒遊戲、唱歌歡呼,真宗高興地說:「寇準這麼心有成竹,我還擔憂什麼。」 (《宋史?寇準傳》)宋遼在澶州相持了十餘天,這時,遼軍主將蕭達覽被宋軍射死,遼軍士氣受到極大打擊,駐守在河北的宋軍也威脅著遼軍的後方,承天太后唯恐腹背受敵,秘密派人到宋營請和,寇準不聽,真宗膽小,同意議和,商定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史稱「澶淵之盟」,雙方退兵。真宗的膽小懦弱,在這次事件中顯露無遺,如果沒有寇準,戰事就不會這麼快結束,所以史書說,河北結束戰爭,都是寇準的功勞。(《宋史?寇準傳》)

「澶淵之盟」後,主張南逃的王欽若忌妒寇準的功勞,向真宗進讒言,說寇準請真宗親征是孤注一擲,「澶淵之盟」是恥辱的和議,真宗於是罷免了寇準。王欽若建議真宗洗刷「澶淵之盟」的恥辱,真宗問有什麼方法,王欽若猜測真宗不願動武,就建議真宗封禪,一場造假的封禪鬧劇由此拉開帷幕。王欽若說:「只有到泰山進行封禪,才能鎮懾威服四海,向外國誇耀顯示。」然而自古封禪都必須有上天降下的祥瑞才行,現在沒有祥瑞,怎麼辦?王欽若又向真宗獻策:「前代大概有人為製造的祥瑞,只要皇上深信祥瑞並且尊崇它,還向天下明白昭示,那麼和上天降下的祥瑞就沒有差別了。」真宗表示同意,著手造假。(《宋史?王旦傳》)造假從製造祥瑞開始。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景德五年正月初三,一塊黃帛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放在了左承天門的屋角上,守門人向上司報告,真宗率領文武百官拜請迎接那塊黃帛,把黃帛安置在朝元殿,稱之為「天書」,意思是上天降下來的書。第四天,真宗下令改元,把景德五年改為大中祥符元年。鬧劇的第一步,造假成功。下一步是散播輿論,製造聲勢。到了三月,兗州父老一千二百人到京城,請皇帝封禪;又過了幾天,兗州以及其它地方的八百四十名進士到京城,請皇帝封禪;又過了幾天,文武官員、軍隊將領、少數民族、老年人以及和尚、道士二萬四千三百七十餘人到京城,請皇帝封禪。真宗都沒有同意,一個月之內,前後請封禪的民眾共有五批。第二步成功,民眾被發動起來,從平民到官員、以至和尚道士,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被封禪鬧劇吸引住了,封禪成為一種全民行為,必須進行,不可更改。民眾多次請求,真宗故做矜持,到了四月,詔告天下,十月到泰山封禪。

1000千多年前的泰山封禪鬧劇

京城造假成功,泰山上也必須來一次,以表明去泰山是有目的的。先是真宗告訴王欽若,他夢見神人告訴他,將在泰山上降天書。王欽若心領神會,說六月里,有個木工在泰山上見到一塊黃布,上面有字,但是不認識,王欽若親自到泰山迎接天書,真宗又把王欽若奉上的名叫《天書再降祥瑞圖》給百官看,至此,造假完畢,就等出發。

到了十月,真宗帶著天書東行,封祀天帝於泰山,在泰山頂上宣讀了祭天的玉牒文:

宋朝嗣位天子臣某,冒昧地昭告昊天上帝:開啟大同世界,宋朝應運而生。太祖建立基業,治功告成,天下太平。太宗謀劃宏略,重現熙和盛世光景。我以幼弱之身,上承列祖列宗,恭敬奉事上天,憂民並且勤政。天下統一,四方歸至,加惠格外突顯,符驗彰明顯示。積存賞慶,散播祥瑞,安定可望實現;時運祥和,年成豐足,百姓感到滿意。仰望所受福運,俯思心中顧慮,哪敢忘記繼承先志?集眾商議封禪,述揚光明事迹。我親自登上泰山,對答稱揚上天,執禮恭敬嚴肅,祭品清潔新鮮,我用仁來守住本位,用孝來敬奉祖先。祈求福運延及百姓,輔助神靈光明大德,施惠安撫百姓,盛建皇朝根基,天祿沒有窮盡,美好相繼而至。千秋萬代保昌盛,永遠賜福無窮已。(《宋史?禮志七》)

這篇祭文的意思很明顯,告訴上天,宋朝的建立上承天命,下應民心,現在天下太平,請求上天賜福給百姓,並保證宋朝的統治一直延續下去,「千秋萬代保昌盛」。同一天,真宗還禪祭地神於社首山(位於泰山西南),封禪過程中的種種祥瑞,不一而足,如紫氣籠罩,黃光像星星一樣圍繞在盛放天書的盒子周圍,增加了封禪的神秘性。在駐留泰山期間,真宗大赦天下,遍賞群臣,還象徵性的釋放鳥獸,可謂皇恩浩蕩,人獸同享。十一月,真宗又帶著天書到曲阜祭祀孔子。十一月底回到開封后,下詔正月初三為天慶節,紀念天書降臨。十二月,外國派使臣來祝賀封禪。(《宋史?真宗紀》)至此,泰山封禪鬧劇結束。

真宗的封禪鬧劇,勞民傷財,但別有含義。從秦始皇到乾隆皇帝,歷代封禪泰山的皇帝,共有十二位,他們是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東漢光武帝、東漢章帝、東漢安帝、隋煬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除宋真宗外,他們進行封禪是為了報答天和地的恩德,向上天彙報天下統一、人民幸福,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宋真宗的封禪則不同,他在位的時候,天下並沒有統一,他的封禪是為了表明大宋受命於天,自己家的統治將永遠不變,以此來告訴遼,不要妄想侵宋,有上天保佑,大宋不會被消滅。真宗膽小懦弱,不敢動用武力,於是運用文化和信仰力量,通過封禪震懾遼,掩蓋自己的軟弱。

真宗去世後,偽造的天書和他一起下葬,封禪的道具最終從世上消失。真宗的封禪使北宋的節日增加了一個,官員百姓可以藉此休息一天,封禪的另一個深遠影響,是促使道教在北宋振興,真宗扶持道教,到了宋徽宗,乾脆自稱「道君皇帝」。封禪的影響主要是對內,從精神上控制人民,對外的影響有限,北宋的戰爭仍然沒有間斷。從真宗的封禪鬧劇中,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實力就會挨打,沒有信心就會自我矮化,信心和實力,是被仰視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