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如果說今天的生活里,有什麼流行語能同時做到「含義豐富」「像萬金油一樣走哪都能用」和「沒有人能說清它到底是什麼」這幾點的話,「當代」這個詞,大概可以排前三。

當代的意思最開始是「目前所處的時代」,看上去就是那種「早就存在於生活中、不需要費心理解」的詞語,確實算不得什麼新鮮的提法,你在好奇心研究所應該也見過很多次。但如果稍稍在記憶里檢索一下,你可能就會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其實是以「當代藝術」「當代作家」這些相當嚴肅的面貌出現的,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進入我們的日常詞庫,而且內涵也變得有點不易形容:現在的「當代」,與其說是對一段時間的概括,不如說更接近於「真是一個紛繁複雜、一句兩句解釋不明白、說時遲那時快的時代」,換言之,「當代」其實也跟「硬核」「流量」一樣成了一種景觀,一個帶點調侃和解構意味的 meme,它真正想說的其實是「喏,看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當我們說「當代」時,我們在說什麼

好奇心研究所在 2018 年末的時候,曾經問過大家,「今年有哪些小事讓你有一個時代開始/結束的感覺?」,得到最多贊同的回答包括「發現當紅明星的年紀比自己還小」「再也不用帶現金出門」「金庸先生去世」「開始習慣了視頻會員付費制度」,它們剛好完整概括了人們對「當代」這個概念的幾種典型印象:

  • 以全球化、碎片化、城市化等關鍵詞為代表的生活方式(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咖啡廳、機場這種走遍全世界都長得差不多的「雲空間」);
  • 熱愛科技、擁抱互聯網卻又震懾於科技的陰暗面、被手機和社交媒體所困的普通人;
  • 以生動詮釋各種小而又小的第一世界問題為特色的時髦情緒(比如社恐、FOMO、壞消息疲勞);
  • 以及,被名人、網紅、商品、大公司所象徵的「xx 時代」(共享時代、偶像時代、即時通訊時代,等等)。

這幾個維度疊加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你眼前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總會令人若有所思的「時代感」。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但是話說回來,這個被冠以買買買、杠精遍地、網紅經濟、信息焦慮……之名的當代,究竟特別在何處?存身其中的我們,頂著千禧一代、Z 世代、數字游牧民族、飄一代的榮譽稱號,真的已經氣質迥異到值得被劃分得這麼細緻嗎?

不,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否定「當代」的特殊性。從嬉皮士到 rapper、從電視到手機、從報紙到 Instagram,一代有一代的流行、象徵、號召力,變化當然也是實實在在產生了的。我們只是提醒你,每一代人掌握話語權的時候,都會習慣性關注並強調自己的特立獨行,習慣性認為「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幫年輕人怎麼這樣」,以及「我們這代人過得太不容易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所謂的「新時代」其實也有點像一台復讀機,它跟上個時代的差距,可能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大:當你看到那些表象(對傳統懷有叛逆、總是在追憶過去、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感到疲勞)時,如果考慮藏在背後的人類理智和情感,就知道在多數情況下,它們並沒有多麼時髦新奇,有時甚至是反覆出現、普遍存在的永恆體驗。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經提出過一個「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 15-35 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將會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 35 歲以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秩序的異端」。這段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xx 時代」的說法為什麼越來越密集而且越來越不值錢:在少數情況下,時間碰巧可以被一些叫做「里程碑/導火索/紀念日」的東西明確隔斷,但更多時候,「時代」不過是一種「我想找到一個詞來概括自己目力所及的一切」的快捷方式,是信息給我們製造的一張網,讓我們每每生出「身處其中與有榮焉」的感覺。

既然當代已經被貼了那麼多人設和標籤(甚至連「當代」這個詞自己也成了一種標籤),那麼我們不妨也試著給它立一些新的人設,說不定還比「流量時代」聽起來有趣一點:

牛油果時代

車厘子資歷尚淺,羽衣甘藍名字又太難懂。除了牛油果,還有什麼水果能獲得這麼多人的愛、被稱為「全球貿易的象徵」、一路從北美橫掃亞洲呢?美國農業部說,美國人每年消費 7.5 磅重的牛油果,比桃子、梨子、李子、梅子、油桃加起來還多。根據這個勢頭,中產階級完全沒必要起名「中產」,根本就應該被叫做「牛油果階級」才對。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氣泡小甜酒時代

「要麼不沾酒,要麼酗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喜歡低度數酒精飲料的年輕人來說,「下班在家,自己小酌一杯」才是新的流行。你可以把它解讀成當代人更隨性了、更愛自己了、更孤獨了、更在意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了……但不管怎麼樣,小甜酒就是贏了。

「粉色一定是限量款」時代

無論什麼商品,人們購買黑/白色款的理由往往是:配置、體驗、性能......人們購買粉色款的理由卻只有一個:「它是粉色的」。粉色早就不是女性專屬色,而是所有人心頭得不到的白月光。不然你覺得,為什麼那麼多人擠破了頭、排著長隊都要去搶粉色的貓爪杯和粉色的限量版球鞋呢?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隻貓解決不了的」時代

據說人類養貓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但貓真正成為當代人的精神圖騰其實也就這幾年。貓是空巢生活中的歸屬感,是辦公室里的野生員工情緒撫慰師,是千千萬萬雲貓奴的快樂之源,就連 Netflix 最近出品的《愛,死亡和機器人》都把貓設定成了幕後大魔王……一切都是虛妄,只有貓才是真實的。

「一次性物品怎麼越來越多了」時代

笑點看過一次就不再好笑,好友一言不合就可以雙向取關,偶像爆出負面就原地脫粉,網紅店打完卡就再也不會去……柯林斯辭典把「一次性使用(single-use)」評選為 2018 年度辭彙,看看周遭的那些速食金句、速拋真相、一次性電視劇,你不得不承認,就像他們所言,這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拋棄型社會(throw-away society)」。

「線上聊太多線下有點不適應」時代

面對面聊天在過去曾經是人們的日常,但現在面聊的藝術已經不再是顯學,畢竟內心的彈幕再厚也沒辦法同步到臉上。正確使用黑話、表情包和標點符號,再配上不多不少數量正好的「哈哈哈」才是這年頭人人必修的語文課。有人說線下的真實接觸即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奢侈品。但是又能怎麼樣呢,這不正是我們這些社恐們希望的嗎。

「可以給你微信但不能給你豆瓣」時代

是的,社交媒體之間自帶地域隔離。現如今連一個「朋友」我們都能分出 17 種類型,哪怕是跟同一個人的友誼,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進度也是不一樣的。現在誰還沒有幾個「線上已經是生死之交,而線下遇到三句話寒暄說完就會陷入迷之沉默」「雖然覺得可能會有需要但加了之後不多久就受不了而選擇屏蔽 ta」的朋友呢?這不叫虛偽,這叫堅守原則。

「耳機就是人類自帶的結界」時代

如果你也有「不帶耳機出門就覺得哪哪都不自在」癥狀,或者「在我的 BGM 里沒人能打敗我」情結,那麼恭喜你,你趕上了難得的「冷漠取代微笑,成為出門標配」的甜蜜時光,這個時代歡迎你。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Lifestyle ≈ 解壓哲學」時代

來自北歐日本的美好生活三件套已經喊了很多年,基本原則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極簡主義還沒完全搞明白,以「let it go」為奧義的斷舍離又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開袋即食的人生哲學每隔一陣子都會以奇怪的邏輯迭代出一個新版本,上到號稱能重啟生活的pyt,下到致力於五分鐘放鬆的ASMR——焦慮在當代人的日常中有多熱鬧,號稱可以解決焦慮的安慰劑就有多受歡迎。

二手人生時代

信息充斥生活帶來的輝煌成果(或者說副產品):你在生活里遇到的所有問題,只要上網去搜一下就能找到操作模板。怎麼搭配衣服才低調優雅,去哪吃飯便宜又美味,買哪款耳機更划算,工作還是考研,要不要入手比特幣,你只要照單全收就行。總而言之,世界是什麼樣的、經歷生活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怎麼經歷生活才是最明智的,都有人將謎底全盤奉上。你不需要再自己去探索生活的答案,搜索引擎就能為你提供答案。

「每種情緒都需要有一個名字」時代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研究者說,當一種情緒有了名字,你會更加經常地感受到它,而且會覺得它給你帶來的影響變得更可控了。可愛的當代人倒也把這一點踐行得十分到位:千篇一律的小確幸小確煩已經不流行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情小緒現在有了更多別緻的名字:「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症」「空白時間焦慮症」「多任務強迫症」「答案依賴症」,以及在雞毛蒜皮方面登峰造極的「Whisker fatigue」(意思是:當貓將臉扎進碗里,鬍鬚摩擦到碗邊的感受讓貓緊張,並使得它們用爪子把食物抓到地面上吃、與其他貓打架或是進餐的時候變得憂心忡忡)……真的,沒有比當代人更自我的生物了。

「社交網路需要控制一下」時代

沉溺手機是罪惡的,控制住對信息的無盡渴求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確。每個人都在喊著「刷微博好累」「放下微信做點別的事」,但就是沒有一個人能真的離開它們:熱點時刻都有,信息流刷不到頭,快樂的遊戲機制更是讓人上癮。「人人都在用,我也沒辦法啊」,我們一邊嘆息著,一邊熟練地給朋友圈的九宮格點下一枚友情贊。

「當代」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我們幫你找到了觀察它的 15 個新角度 | 100個生活大問題

「互聯網時代已經過氣了」時代

二十年前明明還叫「互聯網史前時代」,現在倘若誰再提起「互聯網時代」,聽上去倒像是打算回憶 BBS、A 盤和 MSN;「元年」「風口」不僅名不符實,而且轉瞬即逝的速度已經開始以天為單位了:「當代」也許是個幻覺,但「時代感迭代得越來越迅速」卻是千真萬確。

「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時代

過去的電視劇比較精彩、小時候的動畫比較好看、那個時代的女性比較美麗……「當文青想回到海明威、畢加索時代,海明威們卻想回到拜倫、雨果時代,而拜倫們總想著回到文藝復興,黃金時代總是在過去」,這句話不僅可以詮釋童年、鄉愁和音樂,似乎也能解釋我們為何總是在追憶過去的時光。畢竟科學家曾經表示,懷舊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不快樂。

「諒你也不敢再經歷一次」時代

這個說法來自紐約時報,但描述的卻不是什麼陌生的感覺。赫拉克里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當代這東西也是一樣,當你將它說出口時候,它的一小部分已經成了過去式。一方面,生活好像過得越來越扁平,但另一方面,當你經歷某些事情的時候,「被當代生活會心一擊」的感覺又會突然在心裡泛起來。那一刻的你,可能才真正接近了「當代生活」的本質:有些東西變化了,但有些東西卻永遠不會變。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Voice:譴責男權的雕塑激怒了女權主義者,藝術該由誰闡釋?
芝加哥湯普森中心要被賣,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建築正遭到威脅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