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濕燥咳嗽證治經驗

濕燥咳嗽證治經驗

濕濁膩滯氣道,燥氣乾涸氣道,二者共同作用致氣機痹滯與氣化受抑。濕燥咳嗽以痰量少、黏、難以咳凈為主要特點——

濕燥咳嗽證治經驗

濕燥咳嗽證治經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濕燥咳嗽,治法當除濕、潤燥、宣暢肺胃氣機,用藥應體現清化、涼潤、宣暢三個環節。除濕常用三仁湯、藿香、蒼朮;潤燥常用沙參麥冬湯、二冬二母飲等;宣暢借《溫病條辨》上、中焦宣痹湯方意,張西儉經驗方如下:

杏仁、薏苡仁、通草、射干(少量,不宜重)、豆豉、南北沙參、天花粉、絲瓜絡、麥冬、玄參、藿香、蒼朮、桔梗、山豆根(或金果欖,均少量用)、貝母、法半夏(不宜重用)、枇杷葉、鬱金、黃芩、板藍根(或大青葉、忍冬藤)。

中焦濕重加厚朴、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萊菔子、車前子。

燥氣重加天冬、生石膏、知母、荷葉、桑葉。

兼肝火肝陽旺加梔子、鉤藤、天麻、荷葉,甚者加青黛、海蛤殼。

久咳,咯痰無力加訶子。

音啞加蟬衣、木蝴蝶。

使用本方需注意,蒼朮、半夏、射干、山豆根、金果欖均宜輕用。使用宣、化、潤燥之法外尚須清肺、解毒、利咽。本方根據因病因繁雜、病機膠著,故藥味較一般方劑多,但臨床應用甚有效驗。

醫案一

郭某,男,57歲。2017年5月30日初診。

脈象:左郁弦小勁,右弦滑。

舌象:白膩滿舌,舌紅有明顯暗氣。

主訴:咳嗽1月余,痰少,常呈乾咳狀,氣嗆不止,口乾苦。

病機:風濕外受,濕阻燥生,肝鬱氣旺,上逆動肺。

處方:鉤藤15克(後下),天麻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厚朴10克,蒼朮6克,射干6克,冬瓜子30克,桑皮15克,黃芩24克,山豆根6克,天花粉15克,瓜蔞皮15克,麥冬15克,炒枳殼10克,浙貝10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大青葉15克,忍冬藤30克,枇杷葉10克。

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二診:2017年6月6日。

脈象:雙寸氣團微突,質濡,關尺濡滑氣緩。

舌象:苔薄白。

主訴:經上方治療,咳嗽大減,已無嗆咳,口也不苦。

病機:症與舌顯示,肝旺平,肺濕氣燥減輕,但濕燥之氣余邪未盡,故脈濡滑緩,留滯於肺,故而兩寸氣團微突。

處方: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絲瓜絡15克,射干6克,鬱金10克,制香附子10克,山豆根6克,桑皮15克,天門冬15克,麥門冬15克,天花粉15克,訶子10克,玄參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枇杷葉10克,川貝粉6克(沖)。

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醫案二

曾某,男,47歲。2017年6月2日初診。

脈象:雙手脈滿濁盛數,寸關浮大。

舌象:黃膩滿舌。

主訴:咳嗽痰黃稠1周,既往常咽喉不利嗆咳,嗜煙。

病機:風邪襲肺,痰火上壅,有化燥傷陰之勢。

處方:柴胡18克,荊芥10克,黃芩24克,桔梗10克,牛蒡子15克,(打碎)化紅10克,炒枳殼10克,冬瓜子30克,蘆根15克,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蒼朮10克,蒲公英30克,忍冬藤50克,金蕎麥50克,生山楂15克,萊菔子30克,荷葉10克,佩蘭10克。

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二診:2017年6月7日。

脈象:兩寸細小弦沉鬱,右關尺滿盛滑數,左關略隆大小滿,右脈為後台階形,左脈呈低梭形。

舌象:薄淡黃少。

主訴:咳嗽顯減,痰少,乾咳。

病機:余邪未盡,濕燥互化。

處方: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射干6克,山豆根6克,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蟬衣10克,絲瓜絡15克,桑皮15克,黃芩24克,金蕎麥50克,銀花30克,玄參15克,天花粉15克,麥門冬15克,款冬花15克,萊菔子30克,訶子10克。

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重慶市中醫院張西儉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朱丹平 張旗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抱寶寶手腕痛媽媽應防四種病
麻黃附子細辛湯六醫案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