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 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有83種著作傳世,名馳中外。

楊守敬,字惺吾又心物『惺物、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他幼年習商,二十五歲始進京趕考,先後數次落榜。遂發憤治學,著述甚富,有《水經註疏》、《日本訪書志》、《鄰蘇園集帖》、《楷書溯源》、《學書邇言》、《望堂金石集》等數十種。

當時學者名流如潘孺初、吳昌碩、羅振玉等皆稱譽之。一八八○年任清政府駐日欽使黎庶昌之隨員,東渡日本凡四年,致力於搜集國內散佚書籍,並影印摹刻大量碑拓,日本稱為「楊守敬旋風」,對日下部鳴鶴、岩谷一六、松田雪柯等啟發極大,渡邊寒鷗在《論書百絕》中讚頌道:「齎來拓本萬餘通,復古思潮撼日東。鳴鶴喻霞開耳目,一新明治舊書風。」

作為書法家,楊守敬楷、行、隸、篆各體俱能。《清史稿》稱其「摹鐘鼎至精」。確實,他的篆書饒有金石之氣。中年宗法蘇東坡,後廣學北碑,晚年潛心於顏魯公,尤致力於行書。博採眾長,化為己有。楊守敬學書早年就教於鄉賢朱景雲(字槐卿,湖北江陵人),從楷書歐體入手,得其穩健遒實之致。

《楊守敬學術年譜》(宜昌、宜都市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人民出版社二○○四年十一月版)謂:「楊守敬就讀朱先生館,六年如一日,臨禊帖,習正書,常以苦楝紙、古墓磚練字。」三十年後(1891),朱景雲謝世,楊以楷書撰《清故歲貢生文敬朱先生墓志銘》,該墓志銘既有歐體之平中寓險、剛中見柔之意,又有北碑蒼勁之韻。師古法而不泥古法,中鋒運筆而兼側鋒取勢。其行書同樣在歐體基礎上參以北碑之體勢,縱肆而成。同時融會宋代蘇東坡行書筆意。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以上三通行書尺牘,是楊守敬的代表性書體。通篇用筆老辣生澀、豪邁遒勁,氣息渾厚古樸、淋漓恣肆,明顯地反映出其長期浸淫漢魏六朝碑版的成果。筆筆實又筆筆虛,筆筆厚又筆筆奇,通篇又是隨心所欲,一氣呵成,系晚年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

辛亥革命後,楊守敬避居上海。一九一四年,也就是去世前的一年,大總統袁世凱雅重楊守敬,商之副總統黎元洪,將楊聘為顧問,一再致書,敦催上道,而楊「以年老無意出山」,袁旋復函催他上道,有「請趁早扶杖北行為京華光」之語。楊終亦不便深拒而赴京。袁對他優禮有加,復以「參政」相屬,楊謂「政治學非所長,力辭不獲」。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寫給「小川宗兄」的三通尺犢,正是記述了楊於一九一四年從上海赴北京擔任參政期問的故事,內容反映出楊守敬嗜書如命、潛心學問及對待學問、藝術的嚴謹態度;同樣也反映出他在艱難時勢下迫於生計,為家奔波、操持,又精於經商的複雜人格。於書法理論,楊守敬在著名的《學書邇言》中十分強調學書的字外功,在前人提出「天分」、「多見」、「多寫」三要的基礎上又增以「品高」和「學富」兩項,謂「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又提出「自來學前賢者,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

手札欣賞 | 晚清書法名家楊守敬

楊守敬的書法實踐正是上述理論的最好註解。因此,楊守敬的意義正在於他的創造性。生活在碑學籠罩的時代,他的書法同樣也以超邁峻峭的北碑意趣打底子,又博採顏魯公、蘇東坡、黃山谷等家,然後食古而化,自成家數。同樣,豐富深厚的學養、慎獨高貴的品行也成就其厚重、質樸、渾穆的藝術情趣。這種高境界非凡夫俗子所能為。一九一五年一月,楊守敬無疾而逝。四月,由政府派專車從北京護送回湖北宜都,歸葬祖塋。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Anna 凌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共青團點名視覺中國,書法版權的權益又該如何維護?
每個愛書法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書法史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