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一、教派起源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簡稱"苯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現在分五大支派系。

二、五大支派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宗喀巴大師


格魯派

格魯派(dge—lugs—pa)中的「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規,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又因該派認為其教理源於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一1419年)為祖師。宗喀巴於1402年和1406年分別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首次舉行祈願大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並自任住持,這是格魯派正式形成的標誌。後來,該派勢力逐步擴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等為代表的寺院。清代以來,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除拉薩三大寺外,扎什倫布寺、昌都寺,青海塔爾寺、隆務寺、佑寧寺,甘肅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爾底寺、甘孜寺,雲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都是格魯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轉世制度的採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

格魯派的佛教理論繼承阿底峽所傳的龍樹的中觀應成派思想,主張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產生均有原因;性空則是自性空的略寫,一切法均無自性,從緣而起,這便是緣起性空。修行上採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即主張止住修、觀察修兩種輪次修習。格魯派認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於一境,如果得到輕安之感,即是止的本體;修觀就是通過思維而得到輕安之感,此為觀的本體。修習應止觀相互配合,由止到觀,由觀到止,反覆交替雙運,而達涅槃。格魯派認為戒律為佛教之本,因此重視一切微細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則,依律而行。在顯密兩宗的關係上,格魯派則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制度健全。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制度,規定顯密並重,先顯後密,注重戒、定、慧三學並習的學經程序。同時格魯派寺院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歷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蓮花生大士


寧瑪派

寧瑪派(rnying—ma—ba)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寧瑪」(rnying—ma)藏語意為「古」、「舊』,該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故稱為「舊」;其法統與吐蕃時期的佛教有直接傳承關係,歷史淵源早於後弘期出現的其他教派,故稱為「古」。通稱「舊譯密咒派」。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該派奉是蓮花生大士為祖師。寧瑪派早期是無固定的寺院、僧人組織和系統性的教義。嚴格意義上的寧瑪派是11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062年)、「小素爾」索爾窮·喜饒扎巴(1014—1074年)、卓浦巴(本名釋迦僧格,1074一1134年)三素爾建立寺廟並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隆欽巴尊者(1308—1363年)通過《七寶藏》、《四部心要》、《三休息論》等名著,對寧瑪派的教理及時進行了精細的整理和闡揚。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持下得到較大發展。近代的麥彭仁波切(不敗尊者)(1846—1912年)對顯密教理做了極多的闡述。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蓮花生大士

寧瑪派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白玉、協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寧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某些地方對僧侶的要求不甚嚴格,可以娶妻生子。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該法主張「體性本凈,自性頓成,大悲周遍」。

寧瑪派的教法主要為九乘三部。九乘即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隨類瑜伽)、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寧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凈,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凈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自五世達賴開始,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戰爭、災荒、瘟疫等,都要請寧瑪派僧人作法禳解,寧瑪派高僧曾一直作為噶廈政權專門祈禱師,負責占卜問卦。如今,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尼泊爾、不丹、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也有分布。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昆·貢卻傑布 大師

薩迦派

薩迦派中的「薩迦」(sa—skya)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該宗派的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

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13世紀中,薩迦派發展成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有過著名的「薩迦五祖」。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年)、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年)、三祖扎巴堅贊(1147一1216年)、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年)、五祖八思巴·追堅贊(1235一1280年,薩迦班智達侄子)。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年,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薩迦法王由兩房的長子輪流擔任。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捨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於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迴的痛苦中得以解脫。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薩迦派於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刻印藏傳佛教經書、曆法和醫學等千多種典籍,對保護和弘揚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米拉日巴 大師


噶舉派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舉」(bkav-rgyud),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瓊布朗覺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瑪爾巴譯師。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教派創始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

這一派支系眾多,有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大傳承。達波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達波拉結,但淵源卻可以追溯到瑪爾巴、米拉日巴師徒。達波拉結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他融匯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寫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逐漸形成獨特的風規,而成「達布噶舉派」。後來,達波拉結的眾多門徒發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佈於藏區等地,至今未衰。達波噶舉中的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興起後,噶舉派中僅有止貢、噶瑪、達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勢力。香巴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故也稱瓊布噶舉。因瓊波南交巴在後藏的香地區(shangs)廣建寺廟,傳法講道,故稱 「香巴噶舉派」。

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採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派教義。修習上,噶舉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顯密之分。顯教大手印為修心法門,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別善惡美醜,以得禪定。密教大手印為修身法門,密宗大手印則以空樂雙運為道,分實住太平印、空樂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種,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人體呼吸、脈、明點(心)的修鍊,而達到一種最高境界。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阿 底 峽 大師


噶當派

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教派創始人阿底峽大師。

在噶當派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誡派,並各有自己所依的典籍和教義。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遲的噶當教典派僧人,把噶當派的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成《甘珠爾》、《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噶當派由於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而格魯派則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故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15世紀時格魯派興起後,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


三、代表寺院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布達拉宮

西藏最著名的喇嘛教建築布達拉宮,源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如今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格魯派主寺


桑耶寺

藏傳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大昭寺

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之尊榮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時至今日,每天仍有數以千計的信徒在這尊像前項禮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軀摩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釋迦牟尼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後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因有釋迦牟尼的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酷肖。


甘丹寺(西藏)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派的祖寺


哲蚌寺(西藏)

格魯派六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該寺也是一座名僧大德輩出之寺,五世達賴長期駐錫在此,直到受清朝皇帝冊封、布達拉宮擴建以後才搬到拉薩城內。


扎什倫布寺(西藏)

該寺是由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第一世達賴喇嘛)主持興建


色拉寺(西藏)

色拉寺全稱「色拉大乘寺」,位於拉薩北郊3千米處的色拉烏孜山麓,由宗喀巴弟子降欽卻吉興建於公元1419年。


塔爾寺(青海)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原名塔兒寺,得名於寺中大金瓦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拉卜楞寺(甘肅)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創建於1709年,後經歷代嘉木樣修建,現在已經成為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


五當召(內蒙古)

五當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約70公里的五當溝內的大青山深處,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景區。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抗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四、僧人稱謂

藏傳佛教,它既有豐富系統的佛教經典與理論,又有嚴密深奧的實踐修證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僅就藏傳佛教的中對僧人的稱謂眾多,現將這些稱謂作一簡單介紹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藏傳佛教。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


活佛

藏語叫珠古,是指前世有所成就,今生乘願再來人間普度眾生的修行者。話說轉世來的「活佛」,有的能夠勝任上師,也有不能勝任上師的。也就是說雖然你上一世獲得證悟,但這一世還是要從頭學習,重新修證才有資格傳法灌頂。當然「轉世」也只是一種「制度」,大家也不用把這個神秘化,轉世制度的起源,詳見《班禪與達賴轉世傳承》。活佛是有「活佛證」的,很像咱們用的身份證。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法王

法王一般分為四種:一是修行極高的高僧被政府認定。如噶瑪噶舉派的大寶法王等。二是某教派或大寺院體系的主法者。三是對於佛法推廣傳播的貢獻極大修證極高,於是被公認為法王。如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晉美彭措法王,亞青寺的阿秋喇嘛等。四是某教法的持有者。如寧瑪派龍欽寧提的持有者多智欽仁波切。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丹貝旺旭仁波切


仁波切

藏文 rin-po-che 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是信眾對德高望眾活佛的最親切、最為推崇的一種尊稱。藏傳佛教心中在拜見或談論某活佛時,一般稱「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統稱號,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種稱謂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種稱呼。僧人在三種情形下會被稱作仁波切,一是轉世高僧(即活佛)並被認證;二是學問堪為世人楷模者;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藏日 格桑南真 堪布

堪布

是一種佛學的學位,類似於我們內地大學裡的「教授、研究生導師」,或漢傳佛教中的住持、方丈。擔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的高僧。各派別對堪布資格的要求不同。有的只要佛學院畢業就有堪布學位;有的堪布只有佛學理論知識,不一定有實際的證量;有的堪布本身是轉世活佛或金剛上師。

在所有菩薩戒或者三戒律都圓滿的情況下,才叫大堪布。一般來說,45歲左右才有資格叫大堪布,一般叫小堪布,修行上更好的叫中堪布。


上師

藏傳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人師者的尊稱。西藏稱上師為喇嘛,意思是上德之人。但現在漢地已把所有藏地出家人都稱作喇嘛了。上師有傳法上師和金剛上師等不同。傳法上師須具有法的傳承,可以傳法、引導,但不可以灌頂。金剛上師必須具備相當的證量,並經過大成就者和傳承的認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剛上師才具備灌頂、傳法、引導的資格。上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你認定跟從某位老師修學,那麼他就是你的上師。


喇嘛

藏語「喇」是無上的意思,「嘛」是母親的意思。早期「喇嘛」是對上師的尊稱,不是隨便哪一個僧人都配得上「喇嘛」的稱號,但傳到漢地以後,逐漸就變成對藏傳佛教出家人的稱呼。就像「和尚」一詞,原本指德高望重的僧人,但現在已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


瑜伽士

瑜伽士就是在家修行密乘訣的一種修行者。


伏藏師

伏藏師,指的是末法時代需要傳播、弘揚密法,為了取出蓮花生大士時代留下的伏藏教法而顯現出來的一種修行人。迄今為止公認為很出名的伏藏師有128個。


覺姆

覺姆是指出家女性。覺姆也分幾種,普通的叫尼姑,還有叫阿尼的,阿尼比較珍貴一點,然後最高尚的叫德珍瑪。德珍瑪指的是無比高尚的修行圓滿的尼姑。


康珠

康珠,康珠是藏語,漢語叫空行母。康珠分很多種,世間的和出世間的。康珠空行母主要是在修行當中,就像蓮花生大士的空行母康珠益西一樣,修行成就佛果。還有亞青寺的很多修行成就的德珍瑪,可以通生死,去地獄道也可以去餓鬼道,也稱為空行母。空行母也有嫁人的,如修大圓滿守密乘戒的薩迦法王的那些空行母。


扎巴

扎巴就是普通的僧人,也就是比丘,戒律他守了,可是實際上沒有去佛學院,也沒去閉關院。

藏傳佛教那簡單總結一下:

漢地把所有藏傳佛教出家人都叫「喇嘛」,女性為「覺姆」,為人師表的大德可以叫「上師」,獲得格西學位的老師叫做「堪布」,有轉世認證「再來者」叫「活佛」,學問高深的成就者被稱為「仁波切」,修行極高影響力極大者被公認為「法王」。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五、發布

作者將在2019年連續整理髮布承德避暑山莊藏傳佛教文物《清宮秘藏》之《藏傳佛像》《密宗佛像》《密宗雙身佛像》《佛塔》《佛龕》《法器》後,又增加整理髮布《八寶吉祥圖》《班禪與達賴轉世傳承》《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歡迎閱讀評論,收藏轉發、見佛見福,弘揚佛法??



清宮秘藏|藏傳佛教之九《教派分支與僧人稱謂》

作者/編輯:JINFENGYI

攝 影:喜吉祥 雅利安之

版 權:《晉美彭措法王》《丹貝旺旭仁波切》《藏日 格桑南真堪布》高清照片獨家發布權,違者必究。

參考文獻 :

  • [1] 古象雄文明探源正式啟動 .央視網.
  • [2] 走進象雄文明(鳳凰衛視紀錄片視頻).大乘覺悟道 雍仲本波佛教網 .
  • [3] 國際學術界的公論——重新認識本教.大乘覺悟道 雍仲本波佛教網 .
  • [4] 百度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