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語為肝葯,咳為肺葯,涎為脾葯!古人之意誰能解?

語為肝葯,咳為肺葯,涎為脾葯!古人之意誰能解?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黃帝內經講解》、《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基礎理論》

列位看官,我們今天這篇文說,從十二個字說起,這便是「語為肝葯,咳為肺葯,涎為脾葯」 。

此話怎講?看官,這絕非本訂閱號在這裡憑空亂說。這樣的經驗總結,最初源於《黃帝內經》裡面的經文。且看《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言:「五氣為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

這裡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從中,我們可以思辨出那些道理呢?我們一個一個說。

先來說,語為肝葯。

看官,你說這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佳作,大多是境遇坎坷、人生低落,抑或思念家人,抑或報國無門時有感而發。比如說南唐後主李煜,也是一代詞人,但是名言佳作,盡數是在王國之後所做。正是國恨家仇之下,他才吟誦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名句。

為什麼?因為人在情緒低落、受挫、波動之時,肝鬱氣滯。肝鬱,就需要疏泄和暢達。如何來排解呢?就得說話。所以,人苦悶的時候,要找人聊天;人犯愁的時候,得找人述說。最簡單的,就是哭。哭聲,沒有語言,但也是在用聲音來宣洩情緒,故而也是另外一種「述說」,聽別人哭,我們會感受到其情緒。所以講,人的語言表達,是治療肝鬱的一味良藥。而當一個人因情志刺激而肝鬱不達的時候,也常常會表現為言語的異常增多。所以,古人說「五氣為病……肝為語……」。

總之,我們要利用好我們的語言。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大膽地說出去。話說出去,心中的疙瘩就會解開一點,肝氣就條達一點,健康就不會受太大影響。

再來說,咳為肺葯。

看官,話說這個咳嗽啊,可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癥狀。內經說了,「肺為咳」。咳,本身就是肺有疾的表現。因此,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只要把咳嗽治好了,肺病就好了。彷彿只要止咳,一切就都大功告成了。

正因如此,我們在感冒咳嗽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服用止咳藥。為了止咳,我們甚至不惜動用抗生素。

這樣的實踐和認知,是有合理之處的。必要的時候,止咳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但是,我們得想一個問題,肺,為什麼要咳嗽?

用中醫的視角來思考,這就是肺氣的宣降失常,氣逆而上,產生咳嗽。換句話,我們的肺氣,不能很好的運行,它處理不了了,怎麼辦?不能憋著啊,因此要用咳嗽的辦法,減緩肺部氣機的異常。所以說,這咳嗽,它是肺本能的、自救的、自我恢復的一種方式。

因此,咳嗽這件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肺之所需,是它的一味「葯」。因此我們不能光顧著止咳,不讓人家「吃藥」,而是要好好地探查明白,引起肺氣宣降失常的根源是什麼。只要把根源找對了,解決掉,那肺氣正常了,它就不用咳嗽了,

所以您看,在治療感冒咳嗽的時候,醫家有的時候就用到散寒宣肺的辦法,把寒邪散出去,使得風寒不再束肺,肺氣恢復如常,咳嗽癥狀就消失了。這就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思了。

因此啊,下回咳嗽的時候,我們得找准病因了。風寒束肺的,快去散寒。熱邪傷肺的,趕快清熱。咳嗽事小,病根才是大事。

最後說說涎為脾葯。

《內經》講了:「五氣所病……脾為吞」。什麼意思啊?就是說,脾有病的時候,就會反映出「吞」的癥狀。這個「吞」,指的就是吞口津,也即是口中津液異常增多。

其實,口水太多這件事,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小孩子,口水多是正常的。老年人在患上腦動脈硬化之後,也容易不自覺流口水。不過從中醫角度來說,脾虛弱的人,的確也容易流口水。這件事,古人有解釋,這既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病而不能灌溉於四臟,則津液反溢於脾竅之口,故為吞咽之證」。就是說,我們的脾,本來就是輸布和運化津液的。如果脾虛,運化輸布失常,則津液上溢於口。

其實,津液上溢於口,倒也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啊?因為上溢於口,吐出來,總比積存在體內,化為痰濕之邪好啊!因此,我們的脾,我們的身體,是很智能的。當它們意識到津液不得運化的時候,就用上溢於口、口水增多的形式來自救。

因此,如果一個人,到了晚年,抑或大病之後,發現口水特別多,要考慮脾胃陽虛的問題了。通過健脾,溫陽,固護中焦,增強運化之能,這會明顯地改善癥狀。可見,這個口水的多寡、正常與否,到底也是身體的晴雨表了。

好了。文說到這裡即將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白髮陳道明:服老,也是一種智慧
人只要一直活著,早晚會患上痴呆!是這樣嗎?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