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是在養生,還是在「養病」?

你是在養生,還是在「養病」?

養生儼然已經成為了現今時代的一股潮流,各式各樣的養生妙招更是層出不窮,但其實不少人的方法都是錯的,長此以往,身體健康必然會受到威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哪些養生方法是錯的?

養生誤區

一、晨起一杯水,白天八杯水

幾乎所有人都在遵循著一天8杯水的習慣,8杯的容量約等於4000毫升,這個數字著實驚人。

研究表明,過量飲水會加重腎臟負擔,甚至會面臨水中毒的風險,導致昏睡、噁心、抽搐甚至昏迷,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幾個小時內就會死亡。

一般情況下,身體缺水時會發出信號提醒你喝水,如果沒有感覺口渴,那說明身體里的儲水量是夠的。按照合理的方法來說,每天晨起一杯溫水,白天再喝四杯水就足夠了。

二、堅持運動,天天2萬步

骨科專家指出:走路運動儘管有利於健康,但運動要把握恰當辦法。許多人天天都走個1、2萬步,不到一星期,大部分就都患上了膝關節滑膜炎。醫師說,是走得太多了,歸於過度運動,現已損害到了身體。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鍛煉,不要過度鍛煉,經常不鍛煉的人可以適當做一些損傷較少的運動。

三、起床之後立馬疊被

人體每天都要排出大量的汗液,睡覺時也不例外。起床後就把被子疊起來,汗液留在被子里,時間一長,不僅有汗臭味,還容易滋生細菌。建議起床以後先把被子翻過來,攤晾10分鐘再疊起來,最好每周太陽暴晒一次。

四、過度食用五穀雜糧

俗話說,多吃五穀,不生雜病。吃五穀雜糧之所以有助於健康,一方面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另一方面也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把雜糧磨成粉後,膳食纖維沒了,剩下的只有澱粉和糖類。

五穀雜糧粉對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對身體不利。而且天天這麼吃很有可能吃出糖尿病。正常人可適當食用補充營養,消化能力差、貧血、少鈣的人、腎臟病人、痛風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

五、食物趁熱吃

這個人遵循「民以食為天」,而且有什麼東西都「趁熱喝」、「趁熱吃」的習慣。嘴的慾望是滿足了,消化系統的負擔就太重了。自吞咽開始,至蠕動波到達食管末端進入胃部,這個過程大約需要9秒鐘。如果把超過65℃的熱食吞下去,這就意味著,每吃一口,我們食道要經過9秒鐘被燙的夢魘。

人的食道,十分柔嫩,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食物溫度過高,會灼傷食管黏膜並使之壞死,長期下去,可使該部位癌變

六、維生素補身體

維生素種類較多,功能各異,不僅對治療維生素缺乏病有特效,而且對其他一些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但有些人卻誇大了維生素的作用,不管生何種病,都把維生素當作萬能品,這也是對維生素的一種錯誤認識。

維C泡騰片只有維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補充,一旦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建議進行正規且全面的體檢,確定自己缺少哪種維生素,再對應進補。

正確的養生方法

1. 手機響5秒再接

只要短短的5秒,就可以大大降低得腦癌的風險。手機在撥出號碼和剛接通時,信號傳輸系統還不穩定,電磁輻射的功率最大。因此,接聽電話最好等上5秒鐘,再將手機貼近耳邊,會減少很多輻射。

2. 想發火忍耐10秒

高壓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控制自己」。面對壓力時,請在反應過激之前給自己10秒的緩衝,使自己慢慢冷靜下來。以生氣應對壓力的男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會比不愛生氣的人高3倍

3. 蹲1分鐘馬步

不管你每天在椅子上做多久,都請每隔1小時坐1分鐘「看不見的椅子」——蹲馬步。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在蹲馬步的時候,要求凝神靜氣、呼吸自然,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腿部肌肉繃緊,以達到全身性鍛煉的目的。

4. 醒後躺2分鐘再起床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在中風和猝死的病例中,25%左右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剎那發病。因此,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身,應在床上靜卧2—3分鐘再坐起來,坐2—3分鐘後再站立起身。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解釋說,「閃電式」地從卧位變為坐位,甚至下床活動,很可能會因為血壓迅速變化引起腦部急性缺氧缺血而跌倒。

5. 睡前泡腳20分鐘

每天用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使心臟病患者的心臟血管機能得到改善。泡腳還能使血液循環加快,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年輕人每天泡15-20分鐘,老年人可延長至20-30分鐘,水溫不要超過40攝氏度。

養生很關鍵的一步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偏聽偏信。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合的方法不同,方法不當,養生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版權聲明:圖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網 的精彩文章:

中央領導為什麼都高壽?

TAG:茶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