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資深青銅器鑒賞專家楊紅文老師入駐域鑒

資深青銅器鑒賞專家楊紅文老師入駐域鑒

專家為您掌眼

楊紅文

實戰型資深鑒賞家、收藏家,職業從事青銅器鑒定修復、複製工作逾30年,陝西省文化傳播協會研究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國家職業藝術品鑒定師。陝西澄城縣人,自16歲開始學習並從事青銅器物修復工作,曾參加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舉辦的《中國古代文物鑒定函授班》,系統地學習了相關文物知識。此後至今一直專業從事失傳千年的范鑄青銅工藝,並以此工藝所做之青銅鏡曾被國際奧委會原主席薩馬蘭奇先生稱讚為「東方魔鏡」,亦為多家博物館復原複製及修復各類青銅器文物多件,頗受好評。2016年3月22日受京東總部特邀,出席京東舉辦全國頂尖匠人的「聚匠計劃」,展示範鑄青銅鏡工藝,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及全國多家媒體均有報道。

范鑄青銅工藝概括

鑒定青銅器首先要了解青銅器的製作工藝!

范鑄工藝也稱模範工藝,現在描述一些人與事物用「模範」來形容,就是來源於此種工藝,包括「一模一樣」「模樣」「有模有樣」等等。

是中國青銅時代比較成熟的工藝,范鑄工藝包括:陶范,石范,銅範,鐵范等,因其他材質不具備可塑性及透氣性、無法鑄造出精美的紋身及造型。陶范卻具備以上的條件從而作為范鑄工藝的代表。

此種工藝的長處是「模」是什麼樣的鑄造出來就是什麼「樣」的,紋飾力挺,線條流暢,地張平整光滑。肉眼是看不出來有什麼收縮及變形的,這是其他工藝所不能達到的,(比如其他一些工藝所鑄造的紋飾地張坑窪不平,線條彎曲綿軟無力,器物收縮變形較大等等)即使磨具再好,也鑄造不出來很精美的器物,藝術價值美感都相當的差。這也是范鑄法獨具的特性。缺點是費時費力,成本造價較高。由於冶鐵技術的快速發展,鐵器更多的應用到人們日常生活中。

隨著奴隸社會轉型至封建社會,青銅器由王權貴族的身份象徵逐漸變為實用器,春秋戰國時期結束了青銅時代。銅鏡作為商品反倒在這個時期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漢代中西文化交流作為商品及普及化二次巔峰,至唐代絲綢之路時期銅鏡又達到第三次巔峰期,至宋代時隨著政治經濟的變化,人們更注重於簡單實用,對於審美及工藝沒有更多的要求。加之銅料緊張,含鉛量的增加,銅鏡紋飾更加簡單化,在唐晚期後范鑄工藝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失蠟法雖然造價成本較低,但是收縮比例也較大,鑄造出來的器物粗糙,線條乏力,缺乏藝術美感,以至於宋代以後的銅器及造像等都用鏨刻工具來修飾澆鑄不足之處,這也成為鑒定宋以後佛造像的一個依據。

編輯:王永安

主編:龔勇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鑒定25招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