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制裁都沒壓垮的蘇丹,卻被民生凋敝擊倒

制裁都沒壓垮的蘇丹,卻被民生凋敝擊倒

蘇丹11日發生軍事政變,軍方佔領電視台,包圍了總統府,並且宣布巴希爾已經聲明要辭去總統職務。看來蘇丹局勢走到了發生政權更迭的關頭。

巴希爾已經執政30年了,屬於典型的「政治強人」。蘇丹捱過了上一輪的阿拉伯之春,但國家的政治經濟運轉不斷變得脆弱。這個國家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雖然有突然性但也不很讓人們感到意外。

蘇丹發生針對巴希爾的軍事政變,第一大原因顯然是國家經濟上的失敗。南蘇丹在2011年獨立,分走了蘇丹的絕大部分石油資源,從而斷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去年以來蘇丹的麵包等食品漲價三倍以上,沉重打擊了民生。去年12月該國就開始出現大規模抗議活動,民意的巨大波動嚴重削弱了巴希爾對國家的控制力。

因為達爾富爾問題,巴希爾在2009年就被海牙國際法庭宣布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行,西方對蘇丹的制裁一直在延續。近年西方國家政府雖然對推倒巴希爾政權的興趣減弱,但西方輿論始終對喀土穆持否定態度。西方的整體壓力壓縮了巴希爾政治上的迴旋空間。

阿拉伯之春導致了利比亞、敘利亞、葉門這樣的悲劇示範,「革命」在中東已經失去吸引力。然而蘇丹的內憂外患看不到緩解的希望,這推動形成了人們對結束巴希爾30年統治「試一試」的強烈意願。近日蘇丹民眾在首都的抗議活動受到很多軍人的同情,最終導致軍隊倒戈,反映出國家的現實情況讓越來越多的人忍無可忍,共同的不滿擊穿了原有秩序的各種隔層。

如果仔細看,蘇丹人推倒巴希爾的口號主要不是「爭民主」「要人權」等政治性的,而是「要麵包」「要工作」這類民生性質的。從動機上看它不太像通常意義上的「顏色革命」。回頭看以往的阿拉伯之春,也不乏類似情況。

蘇丹政變再次顯示,在21世紀的這個世界上,保持經濟的活力和民生的健康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之本,也是國家治理中最富挑戰性的任務。全球性的經濟競爭不斷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野蠻的政治統治已從世界各國實際淡出之後,經濟利益被全球民眾最為看重,也成為老百姓尊嚴的最大來源。而搞好經濟的難度卻越來越高,憑藉地緣政治上的投機取巧來實現愈發變得不現實。

蘇丹經歷了達爾富爾之亂、西方的嚴酷打壓以及國家分裂的連續打擊,但巴希爾政權都挺過去了,唯有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憤怒讓這個政權束手無策。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應對政治性挑戰的能力往往比想像的要充裕,而應對經濟挑戰的工具更容易比認為的要匱乏。

中東有一個國家受到美國打擊的時間最長,但卻基本穩定,它就是伊朗。而伊朗穩定的秘訣就是大餅和牛奶在任何情況下都出奇的便宜,而且國家在備受制裁的鐵幕之下也能保持繼續發展。

當今世界還有一種競爭,即國家保持政治穩定的競爭。這當中雖然會有多種因素影響競爭的態勢,但是哪個國家經濟和民生搞得好,它很可能就會在這一競爭中保持優勢和後勁。對這一可能的規律,各國現在就應予以洞察。

新世紀百科全書

New-Encycloped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世紀百科全書 的精彩文章:

呂雉死後的奇恥大辱,金縷裹身200年屍身不腐,卻遭一群農民侵犯

TAG:新世紀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