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中蘇邊界問題是長期存在於中蘇兩國之間的歷史懸案。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中蘇同盟的建立,雙方都一直不曾觸及邊界問題。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之間裂痕不斷擴大,面對蘇聯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毛澤東開始考慮調整中國的對外戰略。特別是在蘇聯不斷挑起邊境流血事件、邊界衝突升級後,毛澤東便將中蘇邊界問題納入其對外戰略之中,作為鬆動對美關係、聯合世界一切政治力量重點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個重要鬥爭手段。1969年中國在中蘇邊界的自衛反擊戰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直接促成了毛澤東新的對外戰略的建立。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沙皇掠走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中蘇邊界的劃分始於17世紀。沙皇俄國於16世紀中葉向東擴張,至17世紀下半葉開始與中國發生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1727年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規定了兩國中段邊界;中俄西段邊界當時無條約規定,中國西部疆界大約在巴爾喀什湖北岸。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俄兩國在基本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協商初步確定了兩國邊界的走向。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沙皇俄國迫使中國簽訂了一系列涉及邊界問題的不平等條約。在中俄東段和西段邊界,通過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中俄《北京條約》(1860)、《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中俄《伊犁條約》(1881年)及幾個勘界議定書,將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併入了俄國版圖。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在中俄中段邊界,19世紀末葉以來,沙俄政府除通過控制中東鐵路,進一步向中國內地擴展其勢力範圍外,還把當時屬於中國的外蒙古看作是自己擁有特殊利益的地區,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並武裝侵佔了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1917年以後,中國歷屆政府曾就外蒙古問題與蘇俄、蘇聯政府反覆談判、交涉,至1946年1月5日國民黨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原中俄中段邊界大部分成為蒙蘇邊界。至此,在沙俄利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蠶食鯨吞之後,中俄之間7300餘公里的邊界線基本確定下來。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蘇俄兩次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但都落空俄國十月革命後,1919年7月25日,列寧的蘇俄政府發表了《第一次對華宣言》。宣言中提出廢除的中俄條約僅指19世紀末至十月革命前夕沙皇政府單獨與中國政府訂立的《中俄密約》(1896年)、《辛丑條約》(1901年)和俄日簽訂的侵華條約,並不包括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訂立的不平等的中俄條約。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又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明確宣布「以前俄國歷屆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這一次對待中俄歷史遺留問題的立場似乎較第一次宣言進了一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在以後的中蘇磋商和談判中,蘇方代表始終堅持維持舊的不平等的中俄界約的立場,只是在「不堅持江左64屯歸俄國保有」上表現出唯一的一次讓步。1923年,蘇聯政府表示要以「完全承認中國在其領土上的主權」為重新簽訂條約的基礎,但這裡的「領土」指的只是中東鐵路沿線地區及中國政府向舊俄政府提供的租界。面對中方代表提出的「取消中國與舊俄帝政時代各約」的要求,蘇方代表表示贊成,但其中有關中俄界務的應予除外。

在1924年3月的中蘇談判中,北洋政府要求廢棄舊約,蘇方拒絕。蘇方代表認為,舊約對於兩國疆界極有關係,若即廢止,則疆界無所依據。只是同意在新約未訂以前,舊約中有違反1919年、1920年兩次宣言精神及有損中國主權的概不實行。致使中方代表在給北洋政府的報告中指出:關於廢棄中俄舊約問題,蘇方代表「態度甚為強硬,甚至於決裂而不肯讓步」。這實際上表明,蘇俄第二次對華宣言中廢除一切中俄舊約的聲明並未超過第一次對華宣言所提出的條約範圍,中俄界約未納入廢止之列。1924年5月31日,中蘇正式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其廢止舊約與劃定疆界兩項均同於草案。此後至1926年,中蘇雙方舉行會談,商議重新劃界,訂立新約。談判無果而終。這樣,兩國疆界未能重新劃定,兩國平等新約未能簽訂,中蘇邊界問題成為懸案保留下來。

中蘇邊界衝突的緣起和結果

民國歷屆中國政府都沒有再正式提出這個問題。但蘇聯政府卻在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間,乘中國國內混亂之機,又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七百多個中國島嶼划去六百多個,面積達一千多平方公里;中蘇兩國還在1929年由於中東鐵路利益衝突的加劇,爆發過一次中東路戰爭。是年10月,蘇軍攻陷中國邊陲重地同江,11月猛攻札蘭諾爾和滿洲里,中國軍隊連連敗北。12月,南京政府與蘇聯政府簽署《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幾乎全部採納了蘇方的意見。其後中東鐵路恢復原狀,蘇方停止了軍事行動並撤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導致遠東國際關係發生重要變化,1932年12月中蘇恢復邦交。時至二戰結束,在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結的過程中,中蘇雙方雖在東北、外蒙、中東路等問題上發生重大分歧,但未涉及兩國邊界問題。總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雖然中蘇邊界呈現中俄界約線、兩國地圖線、實際控制線交錯並存的複雜狀態,但是邊境形勢尚屬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顏真卿是個什麼樣的人?
粟裕與他的大兵團作戰:孟良崮3天消滅74師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