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Cover:我們可以觸摸彼此嗎?這問題比許多人想的更複雜

#Cover:我們可以觸摸彼此嗎?這問題比許多人想的更複雜

#Cover:我們可以觸摸彼此嗎?這問題比許多人想的更複雜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前副總統、2020 年大選的熱門人選拜登(Joe Biden)被爆出曾多次不合適地觸碰女性身體,包括將手搭在女性肩上、貼近對方的頭髮耳語。爆料人斯蒂芬妮·卡特(Stephanie Carter)是美國前國防部長阿什·卡特(Ash Carter)的妻子,那張廣為流傳的照片,正是在卡特的就職儀式上拍攝的。

上周,拜登在推特(Twitter)上發布了一段視頻,澄清自己無意冒犯到任何人。接著,他把話題引向了更宏觀的社會語境:「社會規則已經開始變化,個人空間保護的邊界已經重新設定,我明白,我明白。我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我理解。」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作者、醫學博士 James Hamblin 看來,拜登關於「個人邊界重設」的解釋有些過於簡單化了,它沒能幫助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觸摸」究竟是怎麼回事。對此,心理學家們有話要說。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 Tiffany Field 等人的研究,「觸摸」這一動作可以在成長中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適當的按摩可以幫助幼兒快速增重,而童年時期缺少身體接觸則可能妨礙未來的身心成長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身體接觸,尤其是擁抱,也會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這一結論已經在實驗中得以證實。

與這種認知背道而馳的是,當代人的確更缺少觸碰彼此的機會。Field 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在手機、iPad 和電腦上投入了太多時間。那些守在屏幕前的父母顯然無法滿足孩子對觸摸的需求,這絕非好事。

某種程度上,拜登其實是用「個人邊界的重設」將身體接觸的減少合理化了。它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成了問題的一部分,帶來了一種惡性循環: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主動觸碰他人,這種行為也就變得越來越反常,越來越令人不悅。

拜登的解釋還有一個問題:它過於籠統地使用了「觸摸」這一概念,沒有區分經過同意和未經同意(甚至受到排斥)這兩種情況。用來證明觸摸的積極效應的實驗,都得到了參與者的同意,實驗過程也受到嚴格控制。而在現實中,觸摸可以是突然、意外甚至帶有侵略性的,被接觸者能否從中獲得「正能量」,可想而知。

藉助這種區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人們對觸摸的需求並未降低,整個社會對觸摸、擁抱的態度卻顯得更為消極:真正的變化在於,那些被動接受觸摸的人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對此類行為說不。

眾多研究表明,「觸摸」帶有不平等的特徵——誰可以觸摸,誰不可以,這種差異會伴隨人的一生,甚至在養老院內,護工也會更多地觸摸女性。這一方面剝奪了男性從觸摸中受益的機會,一方面也讓女性更容易遭遇有失分寸的身體接觸。

對當代人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學會以合適的方式來觸碰、擁抱他人。情感上的親近應當是觸碰行為的基礎,人們需要根據關係的親近程度,來控制自己的動作:是禮節性地靠近對方,還是緊緊擁抱。需要調整的還有發起親昵動作的主動權:或許,女性應該比過去更主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從心理學層面解釋了人與人之間觸碰與反應的機制,但它似乎沒有充分反駁「個人邊界的重設」這種說法的合理性。拜登對批評者的理解並非全無道理:身體接觸的意義並不是一個給定的科學事實,而是在歷史中形成、變化。其中,既體現了性別的不平等,也暗含了階級身份的確認、社會治理的需要等因素。

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自社會學家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的《文明的進程》:所謂禮貌與嬌貴氣質,曾經是歐洲貴族與資產階級角逐優越性的戰場,卻一直滲透至我們今天身處的文明。

無論你是否同意《大西洋月刊》對「觸摸」的分析,這一日常動作都較乍看之下更為複雜,值得當代人重新審視,在實踐中形成普遍接受的規則。這對男性與女性都是一件好事。

題圖來自:EJ Hersom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不做作的北京地下室 fRUITYSPACE,包括音樂在內怎麼著都行
現如今人們對健身也能上癮,但這可不是什麼健康的事情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