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碰瓷者聯盟」:那些躲在法律背後賺取暴利的「視覺中國」們

「碰瓷者聯盟」:那些躲在法律背後賺取暴利的「視覺中國」們

黑洞的力量強大到超乎想像,不僅能夠吸掉周邊光線,也能吸掉一家如日中天的公司。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晚,來自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的黑洞撩開神秘面紗,素顏照直接吸掉了中國知名圖片供應商 --- 「視覺中國」的半條命。

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和版權意識的強化,人們更加重視優質內容,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但同時,也有「視覺中國」這樣打版權主意的企業。

根據企業工商信息查詢軟體企查貓查詢可知,「視覺中國」創立於2000年6月,是中國最大的視覺內容互聯網版權交易平台。

而自2009年至今,「視覺中國」主體公司視覺(中國)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兩家公司漢華易美、華蓋創意共涉及糾紛案件共12000餘條,其中案由絕大部分為起訴他人公司作品侵權。

以維權名義進行索賠,的確是門好生意。

根據「稜鏡深網」數據,自2011年起,「視覺中國」毛利率一直維持在55%以上,若單獨摘取主營業務視覺內容與服務,則毛利率接近70%,即便對比版權法成熟的海外同類型平台,毛利率也十分可觀。

而早在去年7月份,知名投資機構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便對「視覺中國」的商業模式產生了質疑,表示「侵權確實不應該,但這種漫天要價的商業模式更不應該,現在還變成了這家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也是好笑了。」並認為這種模式堪比「碰瓷」。

「碰瓷」--- 這個熟悉的詞語,在傳統印象中,這隻存在於社會生活中,從「萬瓷王」到「沾衣十八跌」,再到「自殺式碰瓷」,人們避之唯恐不及。但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在商業社會中,不少行業正將「碰瓷」演繹的爐火純青。

「專利流氓」 :蘋果都中招

在視覺中國身陷囹圄的同時,手機行業巨頭蘋果正在遭受來自「專利流氓」的訴訟。

據AppleInsider報道,4月12日,Red Rock提起訴訟,認為蘋果公司侵犯了WiFi晶元中收發器技術的專利,要求禁止蘋果進一步的侵權,並進行賠償。而查詢Red Rock的企業信息,除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運營之外,並沒有任何業務。

2月份,一家名為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的公司,以侵犯LTE蜂窩標準專利的名號,向蘋果公司「討債」。早在2017年,該公司就與蘋果公司進行了交涉,表示要麼支付巨額專利使用費(專利授權),否則就對簿公堂。

2018年11月6日,蘋果公司遭到Dynamic Data公司11項專利侵權的起訴,而該公司不過是在2017年成立不久。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專利流氓」具備兩個重要特徵:

1、自己不生產產品而大肆低價收購專利;

2、在明知勝算不高的情形下,仍提出專利訴訟或以提出專利訴訟為威脅,並利用被告往往不願花費高額的訴訟費用的心態,迫使被告付錢和解。

簡單來說,「專利流氓」的商業模式可以總結如下:

所謂「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蘋果這樣的巨頭都屢遭「專利流氓」的狙擊,更不用說其他公司了。

追溯Uniloc歷史,其曾在1996年以一項專利:軟體試用註冊系統,在輸入激活碼後才可以正常使用軟體的全部功能,一口氣將75家公司告上法庭,其中就包括微軟。

而後Uniloc 越戰越勇,據外媒統計,僅在美國,Uniloc 就發起了177次專利訴訟,華為、亞馬遜、Google、索尼、Facebook等知名企業均紛紛中槍。

此外,在2015年11月,小米進軍美國的關鍵時期,被美國知名的「專利流氓」Blue Spike起訴,這是2年多時間內,Blue Spike第二次起訴小米。

根據國內知名專利諮詢機構七星天諮詢總裁龍翔的介紹,Blue Spike曾創下過兩周內接連提起45個專利訴訟案的誇張紀錄。

頗有「視覺中國」的風采。

持續的、瘋狂的專利訴訟證明了一件事,專利訴訟可以獲得大量回報。根據BBC在2016年10月份的報道,美國專利訴訟60%由「專利流氓」發起,而70%的專利賠償也落入其口袋之中。

中國企業普遍都是受害者。華為、中興、聯想三家公司自進入美國市場以來,被起訴均超過100次以上,而最早進入美國的聯想,被告次數接近300次。

在中國,也有「專利流氓」。

2018年8月,上海某科技公司負責人李雲松被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指控敲詐勒索罪,被追究其刑事責任。

根據上海市公安局及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消息,自2009年起,李雲松用自己經營的公司,申請了六七百項專利,但這些專利多數並未實際使用,而李雲松經搜索發現如果擬上市企業侵犯專利權,就會「借專利訴訟之名敲詐勒索」。

「職業打假」 :勇士還是惡龍

當勇士刺死惡龍,自己身上的鎧甲,也慢慢化作鱗片。

根據百度百科,「職業打假」肇始於1995年的王海。那一年,22歲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場購假索賠,50天時間獲賠償金8000元。隨後,代國海 、董志慧、張磊、臧家平等職業打假人不斷湧現。

關於「職業打假人」,他們的性質斷然不像「版權流氓」「專利流氓」這般作惡明顯,但在職業化的路上,卻也處處和「碰瓷」沾邊。

3月30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杭州下城區某商場遭遇職業打假,有人專門批量購買面料成分標註不準確的服裝,獲取鑒定報告之後再向商家索賠,四件總價值不到一千元的背心,要到兩萬多元的賠償。甚至有商場店員也被吸引,辭職加入這個組織。最終杭州警方以涉嫌敲詐勒索,控制了11名成員。

「打假職業化」究竟有多普遍?

以泉州市為例,2018年,泉州市工商局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指揮中心共接到2.8萬多起網上投訴。而相關負責人表示,其中有九成疑似「職業打假」。這種「職業打假」,固然是消費維權意識的體現,但部分錙銖必較的打假行為,也極大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

光明網評論指出,「職業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團),其動機並非為了凈化市場,而是利用懲罰性賠償為自身牟利或藉機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更有甚者針對某產品已經勝訴並獲得賠償,又購買該產品以圖再次獲利,並認為,「以惡懲惡、飲鴆止渴」式的治理假貨並不可取。

前瞻經濟學人則認為,「打假」的規模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改變消費市場格局的同時,對我國產品質量、消費領域的立法、執法也起到了彌足珍貴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打假」的「碰瓷化」、「職業化」乃至「產業化」,無一不存在著讓「打假」從勇士變惡龍的風險。

根據《經濟參考報》調查,在交易量巨大的電商「江湖」中,「職業打假人」通過搜索關鍵詞鎖定「獵物」,收貨後用「話術」來「套話」,進而採取舉報、威脅等多種手段要求退款並索賠。

早在2015年,《新京報》就在《揭秘職業打假人王海:30萬起步 最多一次賺幾百萬》中寫道:

他給自己定了30萬的打假起步價,為什麼不呢?他說公司成本很高。

王海說,打假從來和正義無關,賺了錢才能更高尚。

在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吳京耕建議,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對「職業打假人」進行集中規範,並從法院審理層面對「職業打假人」進行合理抑制;修改食品藥品相關法規,維護立法初衷;完善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給那些以「索賠敲詐」為目標的「職業打假人」以可乘之機,也給企業食品安全提供更便捷、科學的標準保障。

「視覺中國」的黑洞事件遠未落幕,爭議之聲也遠未停止。我們看重並期待版權保護在中國的發展進步,也重視每一份知識成果的來之不易,但以法律的名義去「碰瓷」的做法,正如前瞻經濟學人用戶「沖宇」所言,無異於「躲在法律的背後向別人砸石頭」,雖不違法,但被公眾所指摘自然難以避免。

希望黑洞能夠吸走一切的「碰瓷者」,讓知識成果真正歸屬於作者,也惠及更多真正有需求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黑洞到底是不是蟲洞?關於黑洞的9個有趣事實!
NASA局長:要在2024年登陸月球,NASA需要國際夥伴的合作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