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課桌凳變身記

課桌凳變身記

1981年我上小學,1993年從教至今。學校是我夢想起航的地方,教室是我理想實現的殿堂,我目睹課桌凳的大變樣。

1978年,5歲的我記得那年秋天姐姐上小學了,家中唯一的一張高腳木凳不見了。它可是我的最愛,比起家中一張張粗糙笨重、凳面坑坑窪窪的小板凳,這張凳子身材高挑且凳面方正、光滑,我經常又當桌子又當座位又當玩具。凳子不見了,我丟了魂一樣哭著尋找。奶奶不勝聒噪,說:「你姐姐上學帶去了,要不就得坐磚頭。」我哭鬧著,拉著奶奶到學校找。

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叫「學校」的地方——一個空曠的院落兩排茅草平房,土坯的牆,黑黑的窗欞上糊著泛黃的油紙。奶奶抱起我,透過破損的窗戶紙向里瞧。我驚訝地看到,泥巴地上一排排和我差不多高的土檯子,後面坐著十幾個土孩子,我的姐姐就在其中。她坐的正是我朝思暮想的木凳子,而大多數孩子坐的是摞起來的磚塊。我好奇地盯著土檯子、磚凳子,竟然忘記了此行的任務。後來,姐姐用每天一個故事換取了木凳的使用權,我也懵懵懂懂地「認識」了王二小、劉胡蘭、海娃……

「上學多好呀!」期盼中,3年後我如願以償跨入了這所小學。此時,草房變成了瓦房,我也不用帶凳子了,教室里全換成了木質的長條凳,土檯子蓋上了一層光滑的水泥板。兩年後,土檯子換成了長條桌。

從三年級,我們教室一直用木質的長條桌凳。桌凳都一米多長,凳子也就巴掌寬,桌子有一尺多寬,但也只是四條腿頂著一塊木板,進入初中才用上有桌洞的長條桌,書包終於有了安身之所。長條桌凳兩人合用,與同桌有深深的友誼,也有不愉快的回憶。

1990年,我考上師範學校,走進教室看到的是一個個獨立的木質桌凳,呵呵,終於不必合坐了。凳子是結結實實、端端正正的方凳,凳面是長條凳的兩倍寬。最喜歡的是桌子不僅寬大,還有一個嚴嚴實實的大桌斗,桌面可以開合,可以上鎖,青春期的小秘密不怕被人發現了。

如今,為人師25年,目睹了課桌凳的不斷變化:上世紀90年代還是清一色的木質桌凳;新世紀後,安全環保的合成材料課桌椅進入校園,不僅是材質的變化,而且講究人體工學,高度可調,顏色漂亮。

隨著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推進,便於移動、能任意拼接的桌椅受到青睞。我們學校錄播室的課桌可以拼成三人一桌、四人一組、六人一圈,方便極了。圖書室的桌椅不再是行列整齊的方形桌凳,變成了活潑可愛、五彩繽紛的卡通造型,孩子們或伏在「花瓣」上,或坐在「蘑菇」下,或躺在「月牙」上……在書中暢遊,海量圖書裝點著學生的幸福童年。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智慧教室的豪華桌椅誕生了。電腦椅舒適氣派,課桌嵌入電腦,讓課堂與網路、大數據、學習軟體、攜帶型終端高度融合,學習資源走向無限世界,學習方式走向立體多元。

桌凳從無到有,從一種基本的學習設施到關注美觀和功能,從滿足學習需要到適合身心體驗;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優先發展教育讓教育裝備日趨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可謂「桌凳換新顏,教育譜新篇」。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3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不得以「國學班」替代義務教育
教育觀察:追根溯源話姓氏 | 不再為起名燒腦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