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一位不知名詩人,四首邊塞詩彰顯大唐氣概,不輸王昌齡和岑參

唐朝一位不知名詩人,四首邊塞詩彰顯大唐氣概,不輸王昌齡和岑參

中唐詩人李益的邊塞詩,既有岑參、高適的慷慨豪放,又有王之渙、王昌齡的蒼涼雄渾,尤其在心理刻畫上,把唐朝的邊塞詩,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

《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迴向月明看。

長久的戍邊生活,思鄉成了將士心中不可觸摸的痛。

幽怨的笛曲《行路難》響起,久郁在他們心中的思念之情一引而發,三十萬人因為笛聲發出了一個動作「回首月明看」。

這笛聲不是一支、兩支的聲音,也不是微微弱弱的聲音,而是很多支笛子亦很多笛音匯在一起,在夜空久久回蕩。由笛聲引發的舉動,其實是先引發徵人的心裡感受,然後才引發出行為動作。

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裡,突然一陣哀怨的笛聲響起,必然觸動徵人那久積在心裡的懷鄉思親之情。「三十萬」和「一時回首」固然是誇張,但也最充分地表明笛曲的凄怨和無數徵人的心情。畫面既壯觀又凄美,正是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比王昌齡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加深邃耐品。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先寫月下邊塞景景:遠望大漠沙白如雪,近看城下月色如霜,一片凄冷的景象。「似雪」和「如霜」都是借寒氣襲人的景物來表現凄涼愁苦的心情。這樣的景物,這樣的心情,為下面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渲染。一聲笛曲在寂靜的夜空響起,圓月牽情,笛聲牽情,那無盡的鄉愁頓然觸發無法遏制,其結果當然是「一夜盡望鄉」了。

不說思鄉,而是望鄉,以人物情態展現人物心裡,含蓄寫出那不盡的鄉愁。景色,聲音,心裡感情三者融為一體,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互交融,寓情於景,以景寫情,感人肺腑。

畫面感強,節奏平緩,意境渾成,詩意婉曲。

劉禹錫很喜愛這首詩,晚年還寫下「邊月空悲蘆管秋」之句,來追思李益。與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一樣,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在當時流傳很廣,譜曲入畫,被譽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邊。

從來凍人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全詩八句,幾乎每句一景:無際的草原;清澈的飲馬泉;吹笳的月夜;倚劍雲邊的將士;冰封雪凍的關塞路;漢使前的淙淙流水;不敢臨泉照影的老人和回憶中的青春少年。就像八個鏡頭向我們依次推進,有遠有近;有看到、聽到、想到的;有眼前的和有過去的。這些匯聚到一起,形成一幅含蓄凝重卻也色彩絢麗的五原畫捲圖,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與思索。

該詩語句優美,節奏和諧,憂愁多於歡欣,失望多於希望,歡而不樂,傷而不悲,把複雜的心裡表現的含蓄深沉,婉轉低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邊塞詩。

中唐時期,隨著唐朝國力的衰落,周邊番邦更加緊了侵擾的步伐,邊患頻發,戰事連綿。無數戍邊將士只能長期生活在無盡的痛苦與期待中。這一時期的邊塞詩少了盛唐的豪邁激昂,多了些哀婉和悲涼。

《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相比於上幾首的感傷哀怨,這首詩充溢著昂揚和雄壯。

用馬援「馬革裹屍」和班超「生回玉門」的典故,表達了將士們血戰沙場、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為了保衛國家,以馬援為榜樣,不效仿班超「但願生入玉門關」,大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和決心。

這還不算,用薛仁貴「一箭定天山」的典故,來表達將士的決心:不但要全殲敵人,還要留駐邊疆,讓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比岑參的「亞相勤王甘辛苦,誓將報主靜邊塵」更加豪邁曠達。全詩音節嘹亮,基調高昂,氣吞胡虜的報國情懷躍然於紙。

一幅盛唐氣象,大氣磅礴,高昂自信。

李益是涼州武威人,從漢代起,這裡就是征戰之地。李益從小受大漠烽煙的熏染,又自稱是漢代飛將軍李廣之後,骨子裡就很有殺敵衛國的情懷。他曾在燕、趙一帶遊歷,又在幽州節度使幕中任過從事,經歷加上詩才和情懷,使李益的邊塞詩既雄渾又明快,既慷慨又悲壯,既有節奏美又有音樂美,既色彩鮮明又用筆凝練。不愧是唐朝中期傑出的詩人,也是唐朝中期邊塞詩的最高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她曾救過楊過的母親,但卻未能得到回報,甚至屢次遭受羞辱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