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黃庭經》,道教經名,全稱為《太上黃庭內景經》、《太上黃庭外景經》。相傳王羲之「寫經換鵝」即指此。但他只寫了《黃庭外景經》。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相傳寫於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五月,60行,計1200餘字。陶隱居《上樑武帝書啟》,以此為王羲之的有名的書跡。褚遂良「右軍書目」列為第二,開元中徐洪《古迹記》列為第一。隋智永、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吳通征等皆有臨本傳世。

歐陽修《集古錄》以為石刻本當以晉永和年中所刻為最古,惜今已不可得見。宋刻則有「秘閣續帖本」、「譚帖本」、「寶晉齋本」、「越州石氏本」、「閱古堂本」。明刻則以「餘清齋本」、「停雲館本」、「秀餐軒本」、「潁上本」、「思古齋本」等最有名。其第九行中有裂紋者八字稱「水痕本」。「石氏本」、「停雲館本」、「秀餐軒本」為歐(陽詢)臨,「潁上本」、「餘清齋本」為褚(遂良)摹;有虞、陶二跋者為「虞世南本」。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行《黃庭經》石刻在藝術上有如下特點:通篇章法和《樂毅論》相似,有縱行無橫列,縱行清晰,但並不十分規直,字與字的聯結錯落有致,這使得《黃庭經》在幅面上看起來比《樂毅論》排列更為隨和而顯得行氣自如、變化多端而不失和諧統一之美。

《樂毅論》字儘管隨字賦形不拘高矮寬窄,但一般看來,字與字之間的大小對比並不突出,而《黃庭經》的字則在不破壞整體和諧的前提下,增強了字與字之間的形態對比作用。如「精氣」和「雍氣」兩字,同為多畫字,但故意寫得一小一大,構成節律,相映成趣。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因字形大小自然構成對比的情況更是觸目皆是,如「玉池」、「生肥」等字。一般來說,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發展變化和審美能力的增強,對比的形式因素在書法作品中的表現也就越豐富,其作用也越明顯。這使得《黃庭經》比之《樂毅論》更多了一些「今意」。

這也許是永和十二年(356)時的王羲之比永和四年(348)時的王羲之審美趣味進了一步,也許是後人臨摹時無意識地滲透。總之,《黃庭經》和《樂毅論》所表現的審美色彩是有所不同的,褒貶如何,可因鑒賞者各自的審美趣味而異。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賞析

在結字上,《黃庭經》也增添了「今妍」的姿色。主要表現在字的筆畫的欹側傾斜甚於《樂毅論》。在《樂毅論》中,橫畫雖有右聳,但程度極微,而豎畫則嚴格地遵循垂直定向。但在《黃庭經》中環僅橫畫的右聳程度較強,而且豎畫時有偏離垂直定向的現象,這使得《黃庭經》字具有輕靈飄逸的神態,較之《樂毅論》的平和穩重有異其趣。

《黃庭經》的結字左輕右重較明顯,這也是造成欹側之姿的一個特徵。象左撇、左豎的左半字較細短,右捺、右豎的右半字較粗長等。而在《樂毅論》中,左右則大致是勻等的。這使得《黃庭經》的字形更為婀娜,具有較明顯的動態美。視覺心理學告訴我們,傾斜的物體能給人以運動感,驗之《黃庭經》確實如此。

《黃庭經》的用筆也頗有「今意」,往往筆勢綿亘流麗,起止舒展,不避以側鋒取妍。故世有《黃庭經》書雖可喜,而筆法非羲之所為(楊震方《碑帖敘錄·黃庭經》)的疑問,至今尚無定論。但作為具有相當高藝術價值的小楷,則是無可否認的。

總之《黃庭經》具有氣韻高逸,筆致婉麗,骨肉兼稱,剛柔相濟,舒和雋永等特點。如果說《樂毅論》是古樸與妍麗兼美的話,那麼,《黃庭經》已是勁媚秀雅甚於拙樸古雅了。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Anna 凌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狀元扇面,豈止"館閣體"?
當鍾繇小楷放大幾十倍,瞬間被震撼!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