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兵圍揚州,史可法力保,為什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守了?

清軍兵圍揚州,史可法力保,為什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守了?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將,被稱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禎皇帝自縊而死之後,明朝的老臣們擁立福王朱由崧稱帝,儘管史可法更想要擁立更為賢明的潞王,但是根據宗法規定,史可法只能妥協。

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後,明朝的朝廷繼續進行著抗擊清軍的戰鬥,在弘光元年的時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將都紛紛投降了清軍,眼看著江南的重鎮揚州就要淪陷,史可法堅持力保揚州,帶著軍隊到了揚州,抵抗清軍的進攻。

然而史可法最終也沒有能夠保住揚州,用了很短的時間,揚州就被清軍攻破,後來清軍在揚州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持續了十天,史稱「揚州十日」。

從清軍將領多鐸四月十七日圍城,一直到四月二十四日利用紅衣大炮破城,僅僅花了七天的時間,清軍就佔領了揚州,在經過了揚州的大屠殺之後,南方的漢人再也無力抵抗清軍的進攻,南明弘光朝廷僅僅一年就被滅掉了,此後雖然各藩王還建立了南明的政權,但都十分短命,南明一共也才持續了十八年的時間。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江南重鎮,農業和經濟十分發達,按理說城中的補給以及城樓的防禦設施都是很不錯的,那麼為什麼在史可法的堅守下,清軍僅僅用了七天的時間就攻破了揚州城呢?

在史君看來,史可法作為一名將領,他在個人的德行和品質方面還是十分合格的,他是一位典型的受到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思想當中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在國家面臨的危機面前,他沒有背叛自己所效忠的朝廷,他堅決不投降,力保國土,即使是在揚州城破了之後他也沒有向清軍投降,在自刎失敗之後,他又因為拒不投降而被清軍殺害,說他是民族英雄絲毫不為過。

然而在有些人的眼中,史可法雖然品德高尚,但他卻又是一位誤國的罪人,主要表現就是他的個人能力不足,又不肯聽取其他將士們的意見,閻爾梅當時正在史可法幕中,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他西征復河南,又不聽,勸他稍留徐州為河北望,也不聽,史可法一直都是以退保揚州為上策。當時史可法的幕僚當中不是沒有能人,但是史可法卻都不聽取這些意見,以至於後來將自己逼到了絕路之上,只有堅守揚州這一條路了。

除了閻爾梅之外,還有劉肇基,但是對於他的意見,史可法也基本都沒有聽取,軍事上全都是自己在亂操作。

史可法身為一代文臣,不懂軍事本來不是罪過,但是不懂軍事還不肯聽取其他謀臣的意見就是罪。

近代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里就毫不避諱地批評過史可法:作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竊取「定策」之功,大權旁落;作為軍事家,他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經營江北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為。

在明末的時候,史可法一直都沒有建立一支直屬自己的部隊,他當時所帶的兵,都是四鎮的部隊,他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和這些軍閥大臣們搞好關係,在高傑的夫人讓他收自己的孩子為義子的時候都遭到了史可法的拒絕,之後這些軍閥們在戰爭到來的時候投降也不足為奇了。

最後,在史君看來,歷史的發展本來就是不可逆的,在當時的那個歷史背景當中,南明的覆滅,不是史可法一個人的罪過,更不是史可法一個人就能夠改變的,研究歷史,學習歷史,最重要的不是通過批評誰來分擔錯誤,而是從古人的教訓當中學習經驗,指導我們現在的生活。

作者:史君

版權聲明:本文由「清王朝興衰史」原創首發,並享有版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歡迎關注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王朝興衰史 的精彩文章:

漢唐和清朝都很重視對於西域的控制,為什麼明朝不控制西域?

TAG:清王朝興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