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軍事平庸?詳細剖析五次北伐,他不愧是三國「唯二」軍事家

諸葛亮軍事平庸?詳細剖析五次北伐,他不愧是三國「唯二」軍事家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長於政治,在軍事能力上卻很平庸。這可能是因為《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智謀吹得太狠,後來再看《三國志》,發現並沒有那麼神乎其神,從而產生心理落差。再加上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評價他「連年動眾,未能成功」、「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諸葛亮也就從多智近妖,跌落到能力平平了。

甚至有人認為,諸葛亮連年北伐寸功未立,以小國忤大國,純屬是窮兵黷武、虛耗國力。這種說法無疑是有失偏頗的。諸葛亮雖然沒有實現終極目標——興復漢室,但在北伐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確切地來說,除了第五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五次北伐的過程和結果。

第一次北伐:三郡降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以後,厲兵秣馬,開始蜀漢的北伐事業。具體的行軍計劃是這樣的: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從斜谷出發,吸引曹真的注意力;諸葛亮自己則繞了一個大圈,兵出祁山,實際上的目的是隴右。這次北伐前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三國志》中記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子午谷奇謀

相信很多三國迷都聽說過「子午谷奇謀」,這是第一次北伐繞不開的話題。諸葛亮出兵之前,魏延提議,由自己帶領五千可戰之兵,從子午谷行軍,直奔長安;諸葛亮帶領主力軍隊從斜谷進入長安,把敵人抵擋在潼關之外。魏延的胃口可以說相當之大,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咸陽以西全都被劃入到蜀漢的版圖。

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子午谷奇謀」有兩個要求。一、魏延用五千人打下長安並且守住;二、諸葛亮在斜谷擊敗曹真的主力部隊。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條件,魏延和他的一萬士兵(還有五千人運糧)就會處於萬劫不復的境地。蜀漢小國寡民,接受不了一萬人的減員。諸葛亮自然不會同意這個計劃。而且另一方面,諸葛亮的胃口沒有那麼大。從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根本就不在長安,而是涼州。

街亭失守

馬謖大家都知道,蜀漢著名謀士,被諸葛亮當接班人來培養。結果他第一次領兵就搞砸了。諸葛亮交給他的任務:帶兵去街亭擋住曹魏的援軍。結果馬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被張郃擊潰。街亭一丟,導致取得這麼大優勢的諸葛亮無功而返。為什麼這樣說呢?街亭是曹魏支援涼州的門戶。如果馬謖能把這道門給堵死,諸葛亮就可以安心地經略涼州。

舉一個例子。當時南安郡、天水郡投降,隴西郡太守游楚不降。蜀軍來攻打隴西郡,游楚放出這麼一句話:「如果漢軍能把援軍抵擋一個月,不用你們打,隴西郡開城納降;如果擋不住援軍,那你們打下來也沒有用。」游楚的話就很好解釋了馬謖犯下多麼嚴重的錯誤。馬謖能守住,諸葛亮安心吃掉涼州;守不住,蜀漢根本沒法再進軍。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曹魏軍隊突破隴山,諸葛亮馬上就退軍了。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戰略沒有什麼問題,前期也完成得很順利,但是在用馬謖這一點難辭其咎。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還向劉禪上書,自貶三等,降為右將軍(當然還是干丞相的活)。不過要說到收穫也不是完全沒有。諸葛亮遷徙了幾千人口入蜀。當然了,這點收穫和他全占涼州的計劃相比,無疑是徹底失敗了的。

第二次北伐:陳倉被拒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實在是乏善可陳。《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非常簡略:「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結合《三國志·曹真傳》、《魏略》來看,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曹真擊敗諸葛亮以後,預測到他下一次北伐要走陳倉故道,拔掉陳倉城,因此安排郝昭和王生鎮守在那裡。值得一提的是,曹真之所以能夠預料到諸葛亮的動向,也是第一次北伐留下的「後遺症」。

上面提到在第一次北伐中,趙雲和鄧芝作為疑軍,與曹真的大軍抗衡。其實「疑」不「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趙雲在箕谷,曹真就不敢走,所以只能派張郃去救隴右。等到街亭失守,諸葛亮退軍,趙雲的疑兵自然也就暴露出來。曹真放下心對付趙雲,趙雲因此被打退。他在撤退的時候做了一件事:燒毀棧道。這樣做固然是阻斷了曹真,但同時也讓諸葛亮少了一個進攻的選擇。而從地圖上來看,斜谷的出口正好是陳倉的後面。所以諸葛亮原先是想從斜谷進兵的。當然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魏略》中記載,諸葛亮帶著數萬大軍來到陳倉,聽說郝昭已經有所準備,不由得大吃一驚。他先去派人遊說郝昭不成,之後發動進攻,被郝昭的一千多人全部化解。二十多天以後,諸葛亮主動退軍。「陳倉之圍」是郝昭的成名戰。先甭管魚豢的《魏略》有多大水分,總之在大體上是與《三國志》相符合的。

諸葛亮退軍以後,王雙率領騎兵追殺他,結果被反殺。這是第二次北伐唯一的戰果,也印證了諸葛亮「治戎為長」,進退有度。

第三次北伐:武都、陰平

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間隔非常短。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武都、陰平,郭淮想要進攻陳式。諸葛亮到建威把郭淮打退,蜀漢這邊成功拿下武都、陰平。第三次北伐收穫實打實的土地和人口,雖然不是什麼膏腴之地。所以諸葛亮憑藉軍功恢復了丞相之位。

第四次北伐:糧盡退軍

第四次北伐,也是最有爭議的一次北伐(後面會提到),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死對頭終於碰撞在一起。司馬懿是怎麼上位的呢?大司馬曹真病倒了,魏明帝把抵禦蜀漢的重任交給他,手下有張郃、費曜、戴陵、郭淮一干人等。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的戰略是:費曜、戴陵守上邽,自己帶著主力去救祁山。這個時候張郃提出一個意見,那就是分出一部分兵力駐紮在雍和郿。

這個建議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異曲同工之妙。諸葛亮用趙雲作疑兵,威脅長安,讓曹真牢牢釘在那裡;張郃也是用疑兵威脅漢中,讓諸葛亮不得不分心應對。但是司馬懿不同意,原因很簡單:如果我能打贏諸葛亮,那你是對的;如果我打不贏,還要分兵,那也太蠢了點。

關於第四次北伐,《三國志》還是簡簡單單的「糧盡退軍」,所以還得看其他的史料(這也是《三國志》的一個弊端,記載過於簡略)。《漢晉春秋》中記載,司馬懿不敢分兵,諸葛亮卻分兵了。他一方面留兵繼續進攻祁山,另一方面自己帶兵攻打上邽。他擊破費曜、戴陵以後,割掉上邽的麥子。

鹵城之戰

這就是第四次北伐最大的爭議點了。很多史料都有「鹵城之戰」的記載,但是不同史料的記載竟然能偏差到大相徑庭的程度,一說是諸葛亮大勝;一說是司馬懿大勝。既然出現兩種結果,那麼肯定有一種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客觀的。我們可以放在一起稍作甄別。

「甲首三千」

先看《漢晉春秋》的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相遇在上邽之東,結果司馬懿依託險峻的地形,消極避戰。諸葛亮也沒辦法,那就不打了,回頭繼續攻打祁山。司馬懿尾隨著諸葛亮到了鹵城。這個時候張郃又提議,讓司馬懿就駐紮在鹵城,和祁山相互照應。然後分出一支奇兵進行騷擾。反正別像現在不敢打還往上湊就行。

司馬懿再次拒絕張郃的建議,他追上諸葛亮以後,又開始消極避戰。這下不僅張郃,其他武將也滋生不滿的情緒。司馬懿「畏蜀如虎」的名號就是打這裡來的。司馬懿沒有辦法,順應「民意」與諸葛亮交戰。他一方面派張郃攻打南圍的王平,另一方面自己帶兵攻打諸葛亮。結果這下就壞菜了。張郃沒有成功,司馬懿自己被諸葛亮暴揍。

《漢晉春秋》中這樣記載:「(諸葛亮)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其中「甲首」有兩種含義。第一個是帶甲之士的首級;第二個是軍隊中的基層軍官,比如說伍長。曹魏雖然比蜀漢家大業大,但是也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披甲。所以司馬懿這次的損失要遠遠大於三千人。

「俘斬萬計」

《晉書》中的記載截然相反。司馬懿風風火火跑到上邽。諸葛亮得到消息抱頭鼠竄。司馬懿抱著「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銜尾追擊,把諸葛亮攆到鹵城。司馬懿加大力度,諸葛亮連夜逃走。然後就是司馬懿「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小編不敢說《晉書》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是真實性可以說是非常之低。首先,蜀漢只有十萬左右的軍隊。如果真在鹵城被消滅十分之一,《三國志》再怎麼給傳主留面子也不會一個字都不提,諸葛亮也不能安心當丞相(參考第一次北伐失敗,自貶三級);其次在「鹵城之戰」以後還有「木門道之戰」。木門道可是比鹵城還要往北。如果諸葛亮真讓人「俘斬萬計」,也就不敢再繼續推進了。

那麼「俘斬萬計」到底有沒有呢?小編只能這樣說:可能有,但是水分極其大。《三國志·國淵傳》記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所以說真實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諸葛亮先來到鹵城而後撤退,被司馬懿追上,損失一千多人。這些人乘以一個十,就變成所謂的「俘斬萬計」了。

木門道之戰

諸葛亮大敗司馬懿以後繼續進軍,北方的鮮卑首領軻比能也在呼應蜀漢,這次北伐也是非常有希望的一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個時候下了一場雨。劉備臨死之前安排了兩位託孤大臣,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運糧。結果因為連天霖雨的緣故,糧草供應不上。李嚴只能把諸葛亮叫回來。

這個時候司馬懿又來勁了,派張郃追殺諸葛亮到木門道。諸葛亮佔領有利地形設伏,用箭射殺了張郃。總地來說,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消滅曹魏大量的士兵,殺掉一員大將。如果不是天災,可能還會收穫更多。只能說「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啊。

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第四次北伐因為缺糧草草收尾。司馬懿料定諸葛亮「非三稔不能動矣。」果然,諸葛亮攢了三年的糧草,率領大軍從斜谷出兵,屯兵在五丈原。這是雙方都很滿意的地方。

司馬懿曾經和部下說:「諸葛亮要是有膽子,就會屯兵在武功;要是屯兵在五丈原,那就沒什麼事了。」這是為什麼呢?武功距離長安非常近,會給司馬懿帶來巨大的壓力;五丈原離長安遠,司馬懿可以繼續他的龜縮防禦。反觀諸葛亮,武功太過懸危,還要渡過一條渭水。另一個原因,諸葛亮並不打算速戰速決,而是像張狗皮膏藥一樣賴在曹魏。五丈原這個地點正合適,也符合諸葛亮謹慎的用兵特點。

爭奪北原

第五次北伐的目的讓人捉摸不清,我們或許可以在《三國志·郭淮傳》中找到答案。郭淮建議司馬懿守住北原:「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也就是說,諸葛亮這次的目的應該還是隴右。司馬懿同意郭淮的建議,讓郭淮去守備。

結果不出郭淮所料,諸葛亮果然進攻北原。但是《三國志》的老毛病又犯了「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誰輸誰贏語焉不詳。《晉書》、《資治通鑒》中記載,諸葛亮沒有打下北原,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諸葛亮計劃失敗以後,回到五丈原(之前還打了北原附近的陽遂,可惜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的諸葛亮改變策略,打算直接消耗司馬懿的有生力量。

他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分出一部分士兵去屯田。這個舉動不僅是打「持久戰」,還打了司馬懿的臉。但是無論諸葛亮有多跳,甚至送女裝,司馬懿就是不出戰。他吸取第四次北伐的經驗教訓,玩了一出「千里請戰」,用魏明帝來壓制武將的不滿情緒。

兩軍相抗一百多天,諸葛亮事無巨細,終於被壓垮,病逝於五丈原。由於他臨終前對楊儀、姜維等人的囑託,讓蜀漢軍隊平安撤退回斜谷。有人會覺得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有些乏善可陳,甚至處處受制於人。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北原在渭水的北岸,諸葛亮能夠從容地渡過渭水攻打北原,說明司馬懿已經放棄了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控制;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武功水還有一次交鋒,結果蜀漢軍成功佔領武功水東岸,司馬懿敗退。渭水和武功水,一橫一縱兩條線的主動權都在諸葛亮手裡,司馬懿完全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但是自古以來正兵才是戰爭的根本。

雖然諸葛亮能夠壓制司馬懿,但是終究還是沒有達到北伐的目的。如果說有什麼收穫的話,那只有後人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悠悠長嘆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水經注》、《漢晉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歷共嬋娟 的精彩文章:

她本不是被選中之人,卻不曾想一舞被皇帝選中,從此改變一生
陳摶老祖活了118歲,每天只喝幾杯清酒,一睡100多天

TAG:千歷共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