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青雲計劃# #養生#

沒有不患病的老人,老人沒有不患有疾病的。

因老而自然故去的人,古今中外,都極罕見。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調查表明,60歲以上中國老人平均患3~4種疾病,年歲越高,患病越多。患有的常見慢性疾病是: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前列腺增生、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痛風、肺癌、腦中風、女性乳腺癌、胃癌、支氣管哮喘、阿爾茨海默病、腸癌、前列腺癌、骨折、食管癌等。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

疾病重在預防

預防有兩層含義,對於身體狀況正常的人,要防止罹患疾病,即「未病先防」,對於已經患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人,除了要預防未患疾病的發生外,還要防止已患病症惡和發生併發症即「既病防變」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醫學的飛躍進步和治療技術的發展,使以往的人類面臨的很多不治之症,都能被控制或達到臨床治癒。與病共舞,已非神話。

老人面對疾病要要有正確的態度,筆者以下舉出的幾位為大家熟悉的名人事例表明:堅持科學養生,帶病老人也能享受健康和快樂生活。

.

.

惡性腫瘤、冠心病、腦中風依次是現今中國老人前三位的致死原因,合計占死亡總人數的79%。

本文即從號稱「生命殺手」的這三大疾病談起。

.

惡性腫瘤曾被人們稱作是致人死亡的絕症。幾十年前,治療癌症無非是手術、化療、放療。現在則有細胞免疫治療、物理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綜合治療等十幾種方法。而手術的方式也有了很大改進,改變了大創口的模式,增加了X刀等多種微創技術,藥物也越來越細化,毒副作用越來越小,致使癌症治癒率大幅度提高。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高血壓病與高血脂症的危害主要是並發腦中風和發展為冠心病。高血壓病雖不能治癒,卻可以通過低鹽膳食、體育鍛煉和恰當用藥,使血壓長期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高血脂症則可通過飲食調理,結合藥物治療而控制發展。已經非常明確,通過控制高血壓病與高血脂症能有效降低腦中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發生風險。

.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現代醫學使疾病可防可治

.

惡性腫瘤

.

2013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報告中指出:在人類癌症中,1/3的是可以預防的;1/3通過早發現早治療,能夠根治;1/3通過適當治療,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己經證實,通過積極預防和干預,保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有40%的腫瘤不會發生。接受定時的防癌體檢,現有的技術能夠發現80%的早期人類癌症。一旦發現早期腫瘤經過恰當的醫療手段治療,病人都能得以康復。對於部分中期腫瘤患者,採用藥物與免疫等療法,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使癌細胞長期「靜止」、「休眠」。患者從而便處於臨床治癒的健康狀態,一般狀況良好,大多能獨立工作和生活。

在我國,帶癌生存的人數不斷增加。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我國著名的音樂女指揮家鄭小瑛女士,被人們稱作抗癌勇士。67歲時,發現便秘、便血,及時求醫,診為直腸癌,她當機立斷,做了癌腫切除術。如今,己壽達84歲,仍快樂地活躍在樂壇上,揮舞心愛的指揮棒能連續指揮五六個小時。她告誡人們:「醫生是內行,把握著疾病的全過程,有病就要聽醫生話。」 鄭小瑛維持身體健康的箴言是:「不盲目自信,不自作主張,有病就治,不把小毛病積累成大毛病」。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

冠心病與腦中風

.

近十來年微創介入手術廣泛用於冠心病與腦中風的治療。用搭橋、支架手術的方法治療冠心病,用頸動脈支架術、血管內膜切除術治療腦中風,都能改善患者癥狀,延長生命和明顯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微創介入手術在我國已經相當成熟,一般城市醫院都可進行,己經挽救了千千萬萬名老年患者的生命。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患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與其家屬,如果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對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誘因保持警惕,常能避免發生心肌梗死和發生腦中風。比如,冠心病患者常因情緒激動、過勞、吸煙飲酒、暴飲暴食而引發猝死,老人就該有意避免這些誘發因素。如果一旦出現有心肌梗塞的先兆,如胸痛、呼吸困難,便應及時採取恰當的急救措施,就有可能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又如,腦中風患者在恢復後仍有複發的可能,有的老人會有一過性失語、跌倒等先兆癥狀。倘若出現,要有警惕性,及時採取措施,儘早去醫院經醫生採用抗凝溶栓等方法治療,往往都能避免死亡或留下殘疾。

.

.

正確對待疾病

.

國際著名教育家、一代大德高僧、台灣的星雲大師說:「生病了,要樂天知命,坦然面對,做到『與病為友』。一方面,要找醫生治療;但最重要的,則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生」。此論甚為精闢。其中心意思是坦然面對,能除則除,不能除則處。「除」,是找醫生去除和醫治之意,要小病不扛,大病不拖;「處」,即是從自己身體實際出發,與疾病和平共處,以病為友,不怪它,還要好好的照顧它、愛護它。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星雲大師在50餘年前始患糖尿病,70歲時出現視力模糊的併發症,現在幾近失明。醫生曾經預言他活不長,可如今已達90歲的高齡。大師長年與病為友,做自己的醫生,用疾苦磨練意志,以包容和歡喜的心態,為弘揚佛敎和中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的忙碌著。

.

.

堅持科學養生

.

在人的數十年一生中,尤其是在60歲以後,沒有罹患任何一種病症是不可能的。「自己做自已的醫生」,就是要求老人學習一些保健常識,堅持科學養生,遵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適當運動,合理營養、戒煙控酒、心理平衡四條原則,既能增強免疫力,又能強身健體,就必能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和惡化。

.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將生命和健康掌握在自已手中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疾病給人的都是病痛、是無望。不少患病老人受病痛折磨,不僅自己身心痛苦,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然而,醫學對疾病的深入認識,現在己經改變了既往帶病生存的舊有觀念和狀態。鄭小瑛女士和星雲大師等許許多多人的事例,充分表明,正確對待疾病、堅持科學養生,不只可以控制疾病的發展,避免和緩解併發症發生,還有利於增強老人體質和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正如那句很時尚的話:「將生命和健康掌握在自已手中」。

.

癌症和高血壓病等心腦血管病屬於生活方式病,發生率和由其導致的人口死亡率近年來在我國大幅度攀升,與比同時,帶病生存的患者也大量增加。已經非常明確,這類疾病源於不良的生活方式。所以,糾正既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每位老人面前很急切的任務。

.

.

通過正確渠道學習養生知識

.

由於歷史的限制,現在年過60歲的中國老人的健康素養普遍偏低,不像日本人那樣自小就不斷的接受良好的食育和健康教育。現在的年輕人恐很少了解,你們的祖父輩、父輩當年是以「小車不倒只管推」的信念工作的,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態度生活的。很多人很難理解,數十年前中國社會視養生和保健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是當做反動的「保命哲學」來批判的。所以,人們自然不會具有科學的養生知識,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生話方式和習慣。從這一意義上說,現在提倡老人們學習些保健和養生知識,還具有補課的性質。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做為老人自已,則應主動的通過正確方式儘可能多的掌握些養生知識,積極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已的健康素養。

老人的子女要關心、體貼、照顧老人。孝敬老人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幫助老人選擇學習養生和保健知識的恰當渠道,比如,提供專家撰寫的科普養生書;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非營利性的健康講座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僅僅學習是不夠的。重要的還在於「用」,在於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筆者堅持認為,貫徹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任何人,應該說都不困難。關健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性。要重視,再重視,越早重視越好!

.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真正重視科學養生的老人並不多。比如,相當多的人的飲食很有問題,不少老人雖然也知道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有礙健康,但卻過一天混一天,少有改變。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充份認識不良習饋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做到「未病防變」,同時,正視自已身患疾病的事實,要儘可能多了解些所患疾病的防與控的知識,做到「既病防變」。如此,不只能擺脫病痛的折磨,還能提高生活質量,安度晚年。做到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

.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人生百歲不是夢

.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壽達101歲,他一生坎坷,飽經磨難,身患多種疾病,75歲時被打成右派, 91歲時因直腸癌手術導致下半身癱瘓。他不怨天,不尤人,一直泰然處之,保持著豁達的心境,堅持科學養生,在98歲時迎來平反昭雪。三年後安詳謝世。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如果說,在上一世紀如馬寅初先生那樣長壽的例子有偶然性。進入21世紀,社會環境和醫療等條件不知比以往好過多少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但是,做為個體,是疾病纏身整日受病痛煎熬而長壽?還是少患病或帶病而快樂長壽?則主要取決於老人自己了。

.

各位老年朋友:你同意我這一看法嗎?

有了對疾病的正確而積極的認識,便有了主動學習的願望,就能將學到的知識付諸行動了。科學養生,雖然青春不再,亦「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

.

.

致老人及其子女:科學養生,老人帶病也能享受快樂生活

(本文摘自拙作《老年人應該怎麼吃》一書。今在原文基礎上做了較大修改,發「今日頭條」,與各位共享共勉。 )

.

《老年人應該怎麼吃》是劉政與與老年病專家李學娟教授專為我國老人編著的一部科普養生書 ,201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出版。此書在介紹48種老年疾病一般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敘述了老人該怎樣科學的因病、因時、因人的安排日常飲食和食療。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朱德元帥的保健醫顧英奇同志為本書寫了長篇「讀後」。

2018年該書獲國家出版總局頒發「一帶一路圖書」銀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政,主任醫師,醫學院大學本科畢業,早年做過十年臨床醫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公派留學日本,為我國較早從事現代營養學與毒理學研究的專家。獲省部級與市級科研獎項各二項,出版《動物毒物學》、《中小學生營養指南》、《家庭膳食百事通》、《老年人該怎麼吃》等專著8部,發表科普文章千餘篇,在電視、企事業單位、學校、養老院、社區做健康講座數百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學教授劉政 的精彩文章:

春日采薺食薺,樂事也!薺菜的補鈣效果勝過牛奶,是真的嗎?

TAG:營養學教授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