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航母艦載機已有蘇33,為何現在卻用差勁的米格29?原因無奈
最近看到有些軍迷在討論,俄羅斯航母既然已經有了蘇-33重型艦載機,為何現在卻要使用米格-29K艦載機呢?
俄羅斯現在選擇米格-29K,說到底是沒錢惹的禍啊。
由於俄羅斯自從蘇聯解體之後到現在只有1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沒有對蘇-33更多的需求,所以生產線早早就關了。而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到現在已經服役30年了,沒有進行過升級,性能已經明顯老舊,而且機體使用壽命也快到頭了。
再加上俄羅斯手頭十分緊張,拿不出重開生產線的錢,所以就算俄羅斯想對蘇-33改進,或者生產新的,也是有心無力。
其實無論是蘇-33還是「庫茲涅佐夫」都面臨著嚴重老化的問題。而俄羅斯又沒有能力重新恢復甦-33生產線,更無法對這些現役的蘇-33進行升級,所以借著印度的訂單重新把米格-29K撿起來也是俄羅斯的無奈,並不是俄羅斯心目中最佳的選擇。
其實這不是蘇-33和米格-29K的第一次較量,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就在還沒有入列的「第比利斯」號(也就是現在的「庫茲涅佐夫」)進行過蘇-27K(現在的蘇-33)和米格-29K的各方面測試。
雖然當時蘇聯方面有過重、中型機搭配的思路(美國將F-14和F-18搭配那樣),考慮到綜合作戰能力和維護能力,蘇聯海軍最終還是選擇了綜合性能更強的重型蘇-27K為唯一艦載戰鬥機(普加喬夫曾駕駛蘇-27K在150米和195米兩點強行起飛成功),米格-29K被直接淘汰。
這樣在蘇聯解體前共青城飛機製造公司為蘇聯生產了24架蘇-33戰鬥機。但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一直是「萎靡不振」,到現在蘇-33的整體機齡已經達到30年,機體老化十分嚴重。
更麻煩的是這些蘇-33一直沒有經過升級,無論是航電系統、武器系統、雷達都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而俄羅斯並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升級。就這樣,蘇-33其實是處於既落後又高壽的局面。
如果俄羅斯想要重啟生產線那麼勢必需要在蘇-33基礎上研發更新的蘇-33B,對其機載系統進行全面升級。但是即便升級了又怎麼樣?俄羅斯對蘇-33的需求量只有不到30架,他並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去改進並為了這隻有不到30架的需求去重啟生產線,這對俄羅斯來說算是比較大的負擔。
但是轉機出現在了印度,因為印度的航空母艦需求使得俄羅斯開始「忽悠」印度購買俄羅斯的艦載機,俄羅斯可以借印度的手來重啟自己的新一代艦載機計劃。然而「維克拉瑪蒂亞」號只是基於「巴庫」號改造的4萬噸級中型航空母艦,這種不大不小布局根本無法攜帶蘇-33這類重型艦載機,如果搭載蘇-33那麼勢必會嚴重削弱「維克拉瑪蒂亞」的載機量。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選擇了中型的米格-29K。這樣俄羅斯就借著印度的手恢復了米格-29K的改進和生產,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也只能換裝米格-29K了。
其實俄羅斯心裡也知道中型機和重型機的優劣,陸基版的米格-29就有「機場保衛者」的綽號,而且作為「前線戰鬥機」的他機載雷達探測能力並不強。對艦載航空兵來說,航程短、探測能力不夠是比較大的問題,但是因為沒有蘇-33可以使用也只能用米格-29K替代。
當然,這次重新登艦的米格-29K比80年代的要好的多,它融合不少米格-35的技術,航電、武器、雷達都經過了改進,電傳飛控也取代了以前的機械控制,實際作戰能力比當年的米格-29K要強太多。既然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這樣「庫茲涅佐夫」就可以攜帶更多的較小尺寸的Mig-29K中型戰鬥機,這樣在出擊次數上比以前有所提升。
目前俄羅斯「庫茲涅佐夫」對米格-29K需求量30架左右,再加上印度海軍60架以上的需求量,這樣米格-29K總訂單數可能會達到100架以上,這樣也算是拯救了一個公司和一艘航母吧。
?
TAG:軍視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