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幽門螺桿菌!大部分胃部癥狀由它引起!

幽門螺桿菌!大部分胃部癥狀由它引起!

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癥狀,如噯氣、腹脹、反酸和食慾減退等。有些還可能出現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癥狀。

當你發生以上癥狀時,大部分是因為你的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至少50%的人胃裡都有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能導致胃癌、潰瘍和其他胃部疾病,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

幽門螺桿菌

直到1875年,幽門螺桿菌才被科學家發現,但是一直沒有受到社會關注。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直到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發表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導致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作用的文章而獲得諾貝爾獎。

人類的胃是酸性的,對於微生物而言,環境很惡劣,但是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

螺旋狀結構

幽門螺桿菌利用螺旋狀結構,鑽透胃黏膜 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中,這裡的環境相對中性。

尿素通道蛋白

科學家們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分子結構,能夠讓菌在胃裡存活。這種蛋白叫尿素通道蛋白

尿素通道蛋白是細菌細胞膜上的一種蛋白質,它能檢測環境的酸性,並充當一扇「門」的角色。當胃裡的條件變得太酸時,尿素通道就會打開,讓一種叫做尿素的化合物進來,幽門螺桿菌用它來中和胃酸,從而存活下來。

在研究中,使用了低溫電子顯微鏡,一種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三維結構的高科技技術。

這種技術,讓科學家們清晰看到了打開和關閉時的尿素通道蛋白的分子結構,通過比較打開和關閉的通道,可以了解「門」打開時發生的變化,低溫電子顯微鏡圖像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細節,這些細節對於理解蛋白質的活性非常重要。

了解尿素通道蛋白結構後,科學家們對該蛋白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

設計了變異的尿素通道蛋白,打亂了關鍵位置的氨基酸,測試了不同結構蛋白的幽門螺桿菌在不同酸度胃液下的存活率,並測試哪些因素可以干擾尿素通道蛋白的作用,以此來研究最佳治療藥物。

這些實驗使科學家們能夠確定尿素通道蛋白結構中哪些部位能感知酸度,哪些部位能改變蛋白形狀,讓尿素進入。

科學家表示,當你感染幽門螺桿菌後,醫生往往會開出多種抗生素來對抗這種微生物,但這種策略可能會產生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如果能破壞幽門螺桿菌的生存機制,就能更有效地對抗幽門螺桿菌,而尿素通道蛋白就是消滅這種人類病原體的可行藥物靶點,在未來可以此為新的研究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羅科普 的精彩文章:

如果毒蛇咬自己一口,它會被自己毒死嗎?
細菌也會和其他物種一樣滅絕嗎?

TAG:怪羅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