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仕途嗎?民國外交家用親身教訓告訴你

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仕途嗎?民國外交家用親身教訓告訴你

世界上有一種職業,靠預測吃飯。

預測你的名字是不是吉祥,預測你的人生你的愛情你的財運……

總之,預測的是你的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慾望。

18歲時,飛春讀傳曾求人預測過人生前途,一個老奶奶看了看我的手掌,訥訥地說,我將有4個孩子。可到目前我40歲了只有2個,所以我對預測大師保持敬畏。決不去和人家聊天。

今天說的民國外交家是另一回事,他會預測,且精準。更有趣的是,他曾因為自己的名字導致一段失誤的仕途,之後他便改名了。微觀層面的預測,他明顯不是行家。

他,就是民國著名外交家、諜報梟雄、日本問題專家,王大楨。

(配圖:民國算卦人)

一、他的經歷,為何與眾不同?

王大楨是湖南省醴陵市北鄉七里山人。17歲入同盟會,立志推翻晚清,改造中國,後隨波入流,19歲成為國民黨員。

改變其一生的經歷,是23至28歲時,2次到日本留學。一次是在日本陸軍軍需學校,一次是在東京帝國大學。可見其家境不錯,留學歸來,自然成為頭戴禮帽、身穿西裝革履,手持文明棍的社會名流。

民國靠留洋一年半載一躍成所謂上層「文明公知」的,不佔少數,不學無術,靠鍍金生活,文明棍上指點江山,八字鬍里崇洋媚外,此類人即為後來的「臭老九」鼻祖。

(配圖:民國留學生)

但王大楨明顯不是。

5年日本留學,他是同學圈裡公認的「日本通」。

同樣是去日留學,他沒有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賞櫻花、游富士山,或泡在男女共浴的日本澡堂里,而是泡在了書店、圖書館,鑽在了日本文化歷史政治的書堆里。

尤為「瑕癖」的是,他喜歡收集日本朝野陰謀侵華之確鑿證據。「搜集日本政府禁毀的各類書刊,得以略窺日本偽造歷史的經緯。」遇到珍本,「不惜充斥私資以儲集之」。

多數人的眼中,日本侵華或源於1931「滿洲事變」,或早幾年的日俄戰爭,或更早的甲午海戰馬關條約。但王大楨看來,日本野心濫觴遠不止在這個範圍,而是幕府時期的將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

懷揣一顆愛國救亡心,王大楨同學在挖掘日本侵華歷史陰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漸成名望。

(王芃生,1893-1946)

二、對日本侵華的精準預言

因此,在由日本挑起的事件中,他總能洞察幽微,準確指出背後「醉翁之意」。從而獲得政府的信任。

1828年日本釀造濟南慘案,阻北伐意修約,35歲的外交界新星、中將總參議王大楨,奉命赴日本遊說,憑三寸不爛之舌,「從日本自身問題入手,動搖其自信」。

回國後受邀成為民國駐日大使參事。

翻開民國鮮為人知的外交歷史中,可見王大楨參與了從1918年到1937年幾乎所有對日重要活動:華盛頓9國會議、魯案處理、國聯李頓調查團、國聯大會、日內瓦世界裁軍大會……

而促使他成為王牌諜報的,是讀日本侵華戰爭的精準預測。

(配圖,日軍畫的滿洲地圖)

1931年7月,王向國民政府遞了一份情報,指出:

「日本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興盛了,然而國土狹小,物產不豐,市場又小……日本一心嚮往擴張才有出路。欲東向或南進,均受制於英法美,惟有視我東北三省為禁臠,向中國擴張侵略作為其既定國策……」

尤為厲害的是,他明確指出「今年9月日本將在東北有所行動」。

1937年5月,王又向國民政府呈送情報,說英法苦於希特勒崛起,而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向中國大舉侵略擴張。

6月,近衛文麿上台,王又指出:「近衛文麿首相為僅次於天皇之大地主階級,而關東軍、少壯軍人積極推行之擴張侵略戰爭,對國內大地主階級有巨大利益,將支持這一戰爭。」

且憑藉對日本軍事人員情報的分析,斷定「7月在平津一帶有所行動」。

(配圖:侵華日軍出征,日人歡送)

2次精準的分析,都被他一語成讖。七七事變後,他被國民政府召回國,專職搞決策諮詢,成立了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專門提供日本情報。

在後來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重大事件中,王對日本諜報工作均有精準的預測,對中國抗戰和對外決策,立下奇偉巨功。

三、王大楨與王家楨的陰差陽錯

有一則軼事是,當年精準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曾授他以外交部常務次長一職。但因名字搞錯而錯過良機。

那時,他在張的手下任東北外交研究委員會委員,主編《外交雜誌》。政府在決意任命時,沒有出具公文或「手諭」,只是口頭傳達上面的意思,而經辦人對蔣的寧波話又聽不清,只記得「此人是東北方面人士」。

王大禎是湖南人。經辦人在東北人中查來查去,沒有查到王大禎的名字。卻發現有一個外交界的「王家楨」,意為「蔣欲安撫東北人士記錯,遂發表王家楨為常務次長」。

(王家楨,1897-1984)

說來也巧,王家楨,比王大楨小4歲,黑龍江雙城人,經歷跟王大楨差不多,也是留學日本,並在外交界工作,且在九一八前後跟隨張學良工作。這也難為經辦人,口頭上聽不清,領導意思只有靠悟,所以錯推了王家楨。

一字之差,陰差陽錯,導致王升常務晚了兩年,王后來知曉就裡後,引為恨事,憤然改字行,棄用「王大楨」,而叫王芃生。

==================

文獻參考:李村《學人王芃生》(《鐘山》2014年 第4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抗日老兵回憶炸黃河橋,橋太結實炸不塌,橋頭一行字看了讓人大哭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