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Cover:為什麼培養知情公民需要「慢新聞」?

Cover:為什麼培養知情公民需要「慢新聞」?

新聞行業的中心目的是培養出「知情的公民」(informed citizenry),不過隨著環境的變遷,沒人能說清「知情」的確切含義。「完美知情」指這些讀者最終具備了專業知識和評判能力、充分參與了政治生活,但這幾乎不可能實現。比較接近理想情況的,是社會學家 Michael Schudson 提出的「監視型公民」(monitorial citizen),即讀者大概知道政治環境中發生的事件,但並沒有全力參與,就像看護小孩游泳的家長,看起來很消極,只在必要時介入。Schudson 相信,這種監視型公民比那些只是接受了更多信息碎片的公民更加「知情」。

按道理說,無處不在的社交網路應該更容易培養監視型公民,可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

想想智能機時代每個人的信息消費習慣。新聞推送、社交網站、新聞 App 構成了人們碎片式的信息來源。每次發生重大事件,人們都被暴露在不完整、冗餘而又相互矛盾的信息流中;就算什麼事也沒發生,他們也會在任何時候出於無聊就陷入和過去每天同樣的新聞消費循環。

而流量時代也重新塑形了媒體的盈利與工作方式——當 Facebook、Google 這樣的平台實現了對公民數字生活的壟斷,媒體被降格成「為讀者注意力而戰」的附屬品。傳統新聞業雖然也在尋求更多的訂閱和更廣的讀者群,但這些任務在以前往往交給市場發行部,新聞編輯室只為寫好報道負責。然而當下,無論紙媒還是網媒,讀者數據指標無處不在。

除了監測流量的各種第三方軟體外,內部專用的數字分析工具進入了《時代》、《紐約客》、《衛報》們的編輯室,雖然那些媒體致力於守護新聞道德和編輯價值觀,確保是它們而非商業利益決定報道內容,但是編輯們需要決定自己對數據給予多少關注度。《衛報》前主編 Alan Rusbridger 在《突發新聞:新聞業的重塑,以及它為什麼重要》一書中寫道,他們的工作目的,是保證編輯室是「對數據知情」(data-informed),而非「數據導向」(data-led)。然而二者的界限很容易模糊,你並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越線移向了後者。

根據點擊率計算廣告收入逼迫一些網媒降低編輯標準,任何可以快速生產、又有潛力在 Facebook 和 Google 上生成點擊率的內容都是帶來收入的「機會」。付費訂閱模式看似理想,它為一個特定的忠實讀者群生產有質量的內容,好像是這個時代保持編輯節操的最好方式。然而提高訂閱量的路徑和廣告盈利模式下並沒什麼不同——他們仍然需要一些免費文章吸引讀者付費,這渠道仍由 Google 們掌握;且他們需要不斷的更新來維持讀者的付費,質量很重要,但數量同樣重要。

新聞的溢出改變了公民「知情」的方式,現在很少有人能在早晨坐下來讀一份報紙或是晚間守著電視新聞,他們只是在接受新聞的「觸碰和摩擦」。按照前文的標準,很難說現代媒體在培養知情公民。這種生態系統滋生了種種問題,比如人人都高估自己的知識、群體觀點極化、小圈子日益封閉、交流障礙加深等。它形成的是對知情的幻覺。

深度極為關鍵。複雜、考究、周全、嚴謹的分析類報道才有助於讓公民知情。在 2010 年,三名德國新聞人士發起了「慢媒體宣言」,它呼籲讀者從「慢食品」運動中汲取靈感,強調新聞質量和無時效的一面。「慢媒體並不是囫圇吞棗,而是精心挑選食材、用更集中的方式將其烹調……它不應該被隨便享用,而應該激發讀者的全神貫注。」

這種試圖奪回對過往新聞體驗方式掌控權的慢媒體,能讓整個行業慢下來嗎?很難說在這個被速度和產量裹挾的時代,它們能做得更多。

不過也許所有媒體都該考慮,是時候錯過一些淺顯的流行新聞,試著用複雜的方式去寫更多報道了。讀者也該意識到自己在被怎樣糟糕的信息投喂,但願他們在厭倦了垃圾信息後,可以找到能好好品味新聞的地方。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Topic:經濟學家想給世界末日標價,但這在政治上難以實現
#Meme:「分心男友」CP,成了匈牙利的宣傳利器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