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軍事才能在蜀漢陣營排第幾?為何晉代人說他比司馬懿還強?

諸葛亮軍事才能在蜀漢陣營排第幾?為何晉代人說他比司馬懿還強?

近來有一種說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蜀漢陣營頂多能排第四位,因為蜀漢的頭號軍事家應該是劉備劉玄德,就像曹魏的頭號軍事家是曹操曹孟德一樣。這話看似有些道理,因為不管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有多牛,但也只是負責提出參謀意見,最後拍板決策者還是曹大老闆。

在袁紹陣營,也有相當高明的謀士,比如田豐沮授審配郭圖,就連那個貪財的許攸,也不是尋常人物,但是遇到了繡花枕頭袁紹,也只能分崩離析結局悲慘。至於蜀漢陣營,三請並重用諸葛亮的,自然是劉備。赤壁之戰的時候,孫劉聯軍的指揮者分別是劉備和可能起主導作用的周瑜,諸葛亮是聯軍聯絡官。

劉備入川之戰,帶的是龐統龐士元。劉備對龐統雖然「親待亞於諸葛亮」,但是龐統能「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可見劉備對這二人是有分工的:諸葛亮管後勤,龐統當前敵參謀長。這似乎是因為在劉備看來,龐統的軍事才能,可能要勝過諸葛亮。

劉備帶領除關羽諸葛亮之外的蜀漢全部人馬跟曹操爭奪漢中並最後取勝,「謀主」是法正法孝直,所以曹操很感慨地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為此裴松之很是瞧不起曹操的小心眼兒:「劉主之智,豈不及此?將計略未展,正先發之耳。夫聽用嘉謀以成功業,霸王之主,誰不皆然?魏武以為人所教,亦豈劣哉!此蓋恥恨之餘辭,非測實之當言也。」

當時諸葛亮在幹什麼呢?《三國志諸葛亮傳》寫得很明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讓諸葛亮給自己當過參謀長,而以劉備敏銳老辣的眼光,是不可能放著軍事奇才在後方當糧秣官的。這就說明那種「諸葛亮在蜀漢陣營的軍事才能只能排第四」的說法,似乎在正史中也是有些依據的,跟那些純屬臆想的驚人之語是有本質區別的。

我們讀史論英雄,最靠譜的依據就是各種正史(網文不在其列),但是隨著時過境遷,很多史料都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而有些史料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也會被摻進去一些水分,所以我們只能更相信距離歷史事件發生時間更近、官方色彩不那麼強烈的史料,有時候甚至還要反著來讀——敵國史官說某人壞,這個人未必真壞,但如果連敵人都說他道德高尚,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很值得尊敬的。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曹魏郎中令袁渙的兒子、晉代給事中袁准曾有過一個評價:「此人的軍事才能是要超過司馬懿的。」這個評價出自袁准所著《袁子正論》,其原話是這樣的:「仲達之才,減於孔明」。連司馬家的官員都說諸葛亮比他們的司馬宣王還強,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再進行爭論了。

袁準的《袁子正論》是用問答的形式寫的,關於諸葛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袁準的回答是:「受六尺之孤(指劉備將劉禪託付於諸葛亮),攝一國之政(諸葛亮是繼劉備之後的蜀漢實際掌控者),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在袁准眼裡,諸葛亮的品行可以與輔佐周康王的召公姬奭媲美的:周公輔成王,召公輔康王,開創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

當然也有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產生質疑:「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經背曹向劉,如果諸葛亮一鼓作氣火速進兵,那麼就可能拿下中原了,可是諸葛亮慢慢悠悠磨磨蹭蹭,最後三郡得而復失,首出祁山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

袁準的回答是:「當時三郡初降人心不穩,如果諸葛亮長驅直入曹魏腹地,有被斷絕後路的危險,所以諸葛亮只能穩紮穩打——如果諸葛亮回不來了,蜀漢自然也就完了。」

細細想來,還真是這麼回事:諸葛亮帶著劉備留下的魏延趙雲被阻隔在中原,那麼蜀中門閥士族,特別是那個李嚴會不會把劉禪從皇帝寶座上揪下來,還真不好說。所以諸葛亮左右為難——後方實在是太不讓人放心了。

近來縈繞在很多讀者心頭的,有一個最大的困惑:丟了荊州之後,蜀漢地少兵微將寡,諸葛亮為什麼一門心思窮兵黷武跟曹魏和司馬懿死磕?這不是以卵擊石嗎?其實這個問題在魏晉時期也有人提出過:雖然諸葛亮有王佐之才,但是蜀漢「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就應該閉關自守。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結果「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這個問題在當時也有答案,而且列舉了一系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湯以七十里、文王(似乎應該是周武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現在好像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打江山、打江山,不打怎會有江山?王莽曹丕要是沒有軍隊撐腰,也當不了皇帝。

除了商湯與周武王,答辯者還拿曹操跟劉備舉例:「今蜀、魏為敵戰之國,勢不俱王,自操、備時,強弱縣(懸)殊,而備猶出兵陽平,禽夏侯淵……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當時之勢,異於曩(昔)日,玄德尚與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軍而圖敵邪?」

這話真的無可辯駁:如果真是兵少力弱的就一定打不過兵強馬壯的,那麼這世界上就沒有戰爭了,只要雙方展示出自己的肌肉,弱小的一方舉手投降就行了。但是戰爭不是拔河比賽,力氣大的不一定贏,正所謂兵者詭道也,戰場上一切皆有可能,打未必就能取勝,但是不打卻一定不能取勝——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打。

寫到這裡,文章該收尾了。但是還要總結一下,雖然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諸君已經明白或者早就知道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蜀漢陣營能排第幾,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連年征戰。但是為了照顧那百分之一的讀者,還是要啰嗦幾句:即使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或許真的只能排在第四位,但是當劉禪接班後,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征討四方,諸葛亮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而且在平定南中諸郡收服孟獲的戰爭中,諸葛亮已經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而諸葛亮之所以堅持要通過伐魏而光復中原興復漢室,那實在是一件即使明知不可為也必須要全力而為之的事情:閉關自守其實是等死,與其坐以待斃,何如放手一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同樣捲入皇室紛爭,漢朝六名臣和唐初六名將的結局為何有喜有悲?
忠義勝過徐茂功堪比秦叔寶,唐朝元朝為何抹黑最義氣的瓦崗英雄?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