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伴隨著上世紀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進入尾聲,新中國終於從大規模戰爭中騰出手來,開始認真著手新中國的全面建設,而與此同步的蘇聯對華全面大規模支援,則讓中國第一次見識了一個全面的工業體系應有的模樣。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 「蘇聯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是那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

如果說蘇聯幫助中國構建工業化的代表是156工程,那麼蘇聯在海軍領域幫助中國建立現代化作戰體系的代表就毫無疑問是大家習慣稱的《六四協定》和《二四協定》。協定的簡稱並沒有特別的含義,只代表了簽訂的時間而已,因此經常為人所混淆,不過對於中國海軍的「大建」而言,這兩個協定各有側重,卻都毫無疑問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艦艇工業的發展。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履行承諾的「四大金剛」[/b]

《六四協定》簽訂於1953年,其全稱是《關於海軍交貨和關於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毫無疑問,這一協議的內容包括了兩個部分,即一方面向中國提供現貨的艦艇,另一方面對中國的造船工業給予技術援助,使其具備更強的造船能力。這很顯然是一個針對中國當時造船能力以及整體工業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設計的海軍增強計劃。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造船廠,這已經是最高水平的了……

由於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急需擴充空軍,在1950年時,原定用于海軍外購驅逐艦、潛艇等的大約2億盧布的外匯被用於向蘇聯購買戰鬥機。因此在1953年簽訂《六四協定》時,這些當年因故推遲的項目成了彌補海軍的關鍵產品,這也就是新中國的第一批4艘驅逐艦,以及日後中國龐大水下艦隊的「星星之火」——4艘常規潛艇。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在50年代,潛艇的技術先進度是要遠遠高出水面艦艇的

驅逐艦和潛艇在世界海軍裝備上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對於新中國海軍而言,除了那些從「重慶」號輕巡洋艦上起義而來的原國民黨海軍軍人之外,這些排水量超過2000噸,擁有4門130毫米「大口徑」主炮,最大航速超過35節,且能發射重型反艦魚雷的戰艦卻毫無疑問是中國從未有過,且在當時無法自制的先進裝備。也正因此,懷揣著將來也要自己建造大型艦艇的夢想,這四艘驅逐艦以中國北方當時四個大工業城市命名,也成為了中國海軍的「四大金剛」。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作為中國的第一批大艦,蘇制07型驅逐艦讓海軍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

至於潛艇,雖然蘇聯援助的潛艇性能平平,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中國人駕駛的潛艇——民國時期中國曾一度有望獲得德國生產的II型小型潛艇,但最終因為抗戰的爆發化為泡影,從這個角度上說,蘇聯出售的這一批潛艇對於中國海軍的意義,同樣是開拓性的。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畢竟潛艇戰術的掌握以及與其他兵種的配合,是一項需要長期磨鍊的技巧

與這些直接出售給中國的艦艇一起的,還有向中國移交,並在中國建造的6種艦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計有50型護衛艦4套(代號6601)、183大型魚雷快艇24套(代號6602)、613中型潛艇3套(代號6603)、122БИС獵潛艇4套(代號6604)、254К基地掃雷艦4套(代號6605)、151江河掃雷艇10套(代號6606)。這些艦艇加起來總噸位萬餘噸,且技術性能顯著好於解放軍當時的艦艇,毫無疑問是一支生力軍。當然這些艦艇器材設備和圖紙要到1955年前全部完成交付,並隨後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在中國建造。而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艇,除了從蘇聯引進的驅逐艦和潛艇,仍然是那支拼湊修造而來的「雜牌艦隊」。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周總理1957年檢閱海軍時,身後的兩艘獵潛艇便是中蘇《六四協定》里的轉讓艦艇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真正現代化的炮艇[/b]

但無論是這4艘建造於二戰時期的艦隊驅逐艦,還是這4艘基本沒有遠海作戰能力的潛艇,都沒有辦法滿足中國海軍保護漫長海岸線的願望。在島礁眾多、水道狹窄、且制空權缺乏保障的東南沿海,大中型水面艦艇的生存和使用環境相當惡劣,數量充足的小型艦艇才是這一地區的關鍵力量。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畢竟在掩護寬廣海岸線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和隨時可用是極為重要的

在建國之初的幾年中,從一片廢墟中恢復過來的中國造船工業為海軍提供了近百艘50噸級的小型炮艇。由於當時的炮艇基本都是國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艇體,使用的動力設備多數依靠繳獲的國民黨美援物資,武器裝備主要是國內庫存和部分外購。這種帶有很強應急和拼湊色彩的裝備航速慢、火力弱、自持力差,性能上與國民黨海軍的獵潛艇有較大的差距,依然沒有辦法讓人民海軍在沿海佔據主動。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國民黨海軍的美製獵潛艇噸位大、航速快、火力強,並不好對付

在《六四協定》簽署之後 ,蘇聯專家以及援助設備在協助中國製造蘇制水面艦艇的同時,也將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成套的蘇制船用設備運用到了本國艦船的建造上來。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海軍艦船修造處以當時已經轉交給中國的183大型魚雷快艇的艇體線型為基礎,研製和設計了0101型和0102型75噸級炮艇,其中的0102型炮艇在定型後被命名為55甲型並投入批量建造,成為我國大量生產的第二代炮艇。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55甲型炮艇的標準像

比起之前的一系列炮艇,「正規化」可能是55甲型的最大特點。該型快艇使用蘇聯專家建議的蘇聯艦艇線型為基礎,使用蘇制武器裝備,由蘇制動力系統驅動。75噸的排水量比之前的炮艇大了一半,自持力和適航性能都有了明顯改善;大噸位也帶來了更大的武器搭載量,2座雙聯37毫米機關炮和2挺12.7毫米重機槍的火力也比之前的炮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由於獲得了蘇制快艇用的主機且數量更加充足,每艘快艇上的功率都成倍增加,55甲型在噸位增大、活力增強的情況下最大航速達到22節以上,較之原本航速10-12節的上一代炮艇有了本質改善,儘管這個航速並不能發揮其使用的高速滑行艇的線型優勢,但已經趕得上國民黨的炮艇炮艦,也能確保攔截闖入我國近海的日本漁船了。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相對之前炮艇10節出頭的最大航速,22節的55甲對當時的中國炮艇來說已經十分快速了

作為一款利用蘇聯技術和產品自行設計的炮艇,55甲型在滬東造船廠的首艇試製階段也是費盡周折,先後經歷5個階段,歷時5個多月才改善了船、機、槳的匹配,修改了艇體的光潔度,達到了技術要求。隨後,這一設計安排三大艦隊的大連造船廠、求新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批量建造,累計生產75艘,總噸位5600餘噸。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55甲的裝備範圍也相當廣泛

55甲型生產安排的細節也是頗為值得注意的,在該型炮艇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當時造船能力最強的江南造船廠已經基本退出了其生產行列,而廣州造船廠在草創之後,也首次開始自行生產成品的炮艇。這標誌著中國造船工業的「二流船廠」的技術實力也逐漸增長,從而為人民海軍的進一步擴充奠定了基礎。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三大艦隊都有不少的55甲型裝備

1958年,人民海軍東海艦隊的8艘55甲型炮艇在正確的指揮下,一舉在海戰中重創了國民黨「沱江」號獵潛艇,充分證明了該型炮艇的設計成果。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遭受重創的「沱江」艦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順利的組裝與美好的願景[/b]

《六四協定》以及隨後的《二四協定》的核心,都是通過由蘇聯向中國移交成套的作戰艦艇等海軍裝備及其建造技術,並以蘇聯專家指導的方式,一方面幫助中國恢復和建設批量生產艦船的現代化造船設施,一方面鍛煉中國的造船廠掌握蘇制水面艦艇的建造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船廠的建設,相關艦艇設計機構的組建以及艦艇本身的轉讓建造雖然還有先後之分,但可以說是緊鑼密鼓。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六四協定的整個執行過程相當緊密,確保了裝備能夠及時交付海軍

以《六四協定》轉讓艦艇中噸位最大、技術也最複雜的水面艦艇6601型(也稱01型)護衛艦來說,1953年11月,滬東造船廠按照年產12艘1200噸級軍艦的規模開展總體設計和基建工作,1954年進一步的擴建。在擴建完工之後,1955年1月,船廠就開始根據蘇聯擬定的生產準備工作綱要進行技術準備工作。與此同時,1954年2月,我國艦艇專門設計機構——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船舶產品設計分處開始籌建。儘管6601型護衛艦的原始設計是蘇聯提供,但一方面這些俄文圖紙需要進行全面翻譯複製,同時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對6601型護衛艦中國話修改設計的工作。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6601型護衛艦長期作為東海艦隊擁有驅逐艦之前的主力

1955年4月15日,首艘6601型護衛艦正式開工,1956年4月28日正式下水,1956年12月25日完成工廠試航,1957年5月30日完成國家實驗,正式被命名為「昆明」號。從開工到完成實驗只用了2年又一個月,而從第1艘開工到1958年6月第四艘通過驗收,也只歷時3年又兩個月。

客觀上說,蘇聯的海軍造艦工業水平在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本身也不算太高,也只擁有建造萬噸級別輕巡洋艦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但6601型作為蘇聯自己也大規模建造的一款護衛艦,的確代表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艦艇工業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中國造船工業第一次在該艦的建造中實踐了蒸汽輪機的安裝,也第一次在該艦的建造中接觸到了現代化的艦載炮瞄雷達和火控系統。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對於基礎薄弱的中國造船工業而言,如此快速的建造表明蘇聯在其中包辦了許多工作

同樣進展迅速的還有中國頭一回建造的常規動力潛艇,在蘇聯專家的支持和成套器材設備以及設計圖紙的轉移後,首艘6603型常規潛艇於1955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交付部隊使用,1958年正式列入作戰序列。對於一次此前從未接觸過潛艇建造的國家而言,這個速度同樣不可小覷。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潛艇的建造對於中國來說更是重要的突破

當然,《六四協定》中的艦艇雖然都在中國國內建造,但原材料和主要設備都是蘇聯直接提供的,比如蒸汽輪機、火控雷達、大口徑艦炮等產品,國內當時並沒有相應的設計和製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四協定》中的艦艇雖然是中國製造,但嚴格意義上來說,當時的中國造船工業雖然能夠自行建造炮艇,但在面對比較複雜的中型水面艦艇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只能算是「組裝」。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甚至連排水量不足500噸的獵潛艇,當時也不具備完全自制的能力

當然,在中蘇關係蜜月期的上世紀50年代,有蘇聯的鼎力支持,中國海軍的造艦自然順風順水。中國造船工業一邊一利用蘇聯的成品組件造出現役艦艇,一邊對相關的各類艦上設備和材料展開國產化。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到50年代末,雖然在護衛艦、常規潛艇這樣的複雜裝備上還沒有實現全部自主,但魚雷快艇和掃雷艦所涉及的包括高速柴油機、輕型機關炮等裝備都已經能夠自產。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六四協定之後中,我軍的魚雷艇基本上已經能夠自產了

隨後的《二四協定》(全稱《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延續了《六四協定》的形式,蘇聯再次向中國出售了包括31型導彈潛艇、33型魚雷潛艇、21型導彈快艇、23型導彈快艇、26型水翼魚雷快艇和Р-11ФМ型彈道導彈4枚、П-15型飛航式導彈2枚,以及這些艦艇的動力裝置、雷達、聲納、無線電、導航器材共51項設備的設計圖紙資料,還有部分艦艇製造器材及導彈的樣品,並轉讓了這些項目的製造特許權。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31型潛艇在蘇聯也是1959年底才服役,當時屬於實實在在的尖端裝備

與《六四協定》時轉讓多型比較先進但技術成熟的艦艇相比,《二四協定》中轉讓的艦艇在技術上更加先進,許多裝備,比如蘇聯反艦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都是首次出口,也讓中國在全世界成為較早擁有反艦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國家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反艦導彈是可以賦予一支近海海軍對抗遠洋大艦隊的實力和底氣的,也正是在此基礎上,1960年2月中國海軍提出的《海軍八年造船規劃》提出了建造210艘潛艇,400艘導彈艇,100艘主要水面艦艇以及300艘小型水面艦艇的龐大規劃,在1970年前全面實現海軍的現代化。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艱難的真·國產化[/b]

然而在1960年7月,中蘇關係全面破裂後,蘇聯宣布限期召回駐華專家,同時也中斷了繼續按照協定向中國提供相應設備器材,這對於已經完成執行的中蘇《六四協定》而言沒有什麼嚴重影響,但對於剛剛開始執行僅一年多的中蘇《二四協定》卻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當時外界一度以為中國海軍甚至可以獲得蘇聯的巡洋艦

在《二四協定》中涉及的艦艇中,雖然無論是快艇還是潛艇中國都曾經建造過,相關的技術準備和施工經驗也並非空白,但由於協定中涉及的艦艇都是1958/1959年才完成的新設計,不僅圖紙複雜、頻繁變更,建造材料和使用工藝也和《六四協定》中的艦艇有不少區別,加上其涉及的相關設備多數也是全新型號,國內還沒有能力國產化,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國內造船工業別無他法,只能依靠已經到貨的圖紙、資料和材料設備,從「組裝」開始走向國產化。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即使是導彈艇這種如今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對當時的中國也需要重點攻關

這其中21型導彈快艇、23型導彈快艇和33型潛艇屬於條件較好的,每一種型號都有基本完整的成套材料設備到達國內,因此一開始的主要任務就是基於這些條件,在不依賴蘇聯專家的情況下進行建造。這看似看圖紙裝模型一般的工作,實際執行起來卻並不好辦,第一艘21型導彈艇耗時近3年半竣工,加上試航試驗,合計經過了將近6年才交付海軍;23型導彈艇噸位較小,結構簡單第一艘的建造試航也耗時4年;33型潛艇雖然安排在國內技術實力比較雄厚,且有潛艇建造經驗的江南造船廠建造,但首艇從開工到交付也花了5年7個月時間……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這其中,21型導彈艇和33型潛艇算是當時的「重點工程」

31型導彈潛艇的情況就要複雜很多,該型艇只有第1艘完整引進(第2艘沒有完成所有設備的接收),首艇在經過建造和測試後,1966年該艇正式交付入役,然而由於我國沒有該艇配備的潛射導彈,導致潛艇在服役後無法形成戰鬥力。直到隨後中國自行研製潛射彈道導彈項目全面開展後,這艘潛艇才作為中國海軍潛射彈道導彈的試驗艇,真正派上了用場。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31型潛艇竣工後一直沒有配備導彈,直到成為試驗艇

在使用蘇制材料建成第一批產品後,後續產品的全面國產化就成了中國造船工業以及相關海軍裝備工業整個60年代重要主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一些技術難度較高的武器設備(比如使用雷達引導的雙管30毫米自動炮系統)一直拖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完全實現突破,而當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能夠順利批量生產這些裝備時,世界海軍裝備領域已經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進步,當初的「尖端武器」已經逐漸失去了他們的技術領先,成為外國眼中的「普通裝備」甚至「落後裝備」。

離開蘇聯援助 中國海軍如何扭轉劣勢

▲ 由於某些設備無法國產,後續的國產快艇甚至不得不使用降低性能的老式武器

這是新中國艦艇工業第一次體會到「在中國建造」與「由中國建造」之間的差別,而為了在掌握這些武器之前更好地保衛祖國的海疆,新中國海軍造艦史上的一輪「自主創新」馬上就要登上歷史的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老男孩 的精彩文章:

清宮老照片:晚清大內侍衛高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印度:有!如果中國人到印度,算什麼種姓?

TAG:黑白老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