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康熙寫了一首詩,感嘆長城無用,事實真的如此嗎?

康熙寫了一首詩,感嘆長城無用,事實真的如此嗎?

只要是中國人就一定知道長城,長城是古代多位皇帝歷經多個朝代才好不容易建起來的,它雖然不能說堅不可摧,但是防禦性卻是很強的,也成了歷代中原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線。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既然長城這麼堅固,那為什麼明朝還會被八旗兵所滅呢?

並且,過去沒有先進的機械,長城的一磚一瓦都是人工抬上去的,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我們想像不出來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長城建造的毫無意義,連康熙都公開嘲諷過長城的存在,他寫過這樣一首詩:「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其中的鄙夷意味不言而喻,那麼長城真的像康熙講的那樣一無是處嗎?

其實在軍事方面,長城總共有三個作用,首先是防禦和預警。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之間存在頗大分歧,由於氣候環境的關係,部分游牧民族會跑到南方來謀生,那朝廷不可能一天到晚派兵駐守邊境防止游牧民族來吧?長城的好處就出現了,首先它高高的城牆可以把一貫騎馬的游牧民族擋在外面,然後看守長城的士兵就可以利用這間隙把游牧民族來犯的消息向上通報,這就是預警作用。

其次它還是個供給站。古代交通沒有現在發達,物資運送緩慢,北方軍隊想要軍需物品不能一昧的依靠朝廷供給,那樣根本來不及。此時朝廷就想出了個辦法,把軍需物資都放在長城處,而守城的士兵也可以將這些糧食作為種子播種後再將其作為自己的口糧,通過這樣自給自足的方式減輕朝廷的壓力,也給駐守的軍隊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應。

另外,長城還可以作為一道分隔線。在和游牧民族進行周旋的時候,中原王朝試圖將長城作為媒介,然後殲滅南下的這批游牧民族,雖然這一計劃沒能實現,但游牧民族還是因此受到了重創,同時長城還起著經濟分隔的作用,中原王朝曾下嚴令,不許長城內人民與塞外人民進行經濟往來,可很多商人還是禁不住這之間巨大利益的吸引,悄悄地在私底下進行交易,明朝時正是因為這些商人,後金才能買到那麼多的武器(尤其是鐵器),得以打敗明朝,所以長城其實能存在並不是毫無理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霓裳鳳羽 的精彩文章:

TAG:霓裳鳳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