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和尚5歲寫詩,7歲出家,後被皇帝封為國師

唐朝和尚5歲寫詩,7歲出家,後被皇帝封為國師

和尚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其社會地位大部分時候都處於社會上層,各個朝代都默認其社會影響力,信佛的皇帝非常多,而將和尚奉為上賓者更多。在國力昌盛的唐朝,和尚更是出現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社會階層,有傳播佛法的玄奘,有遠渡重洋的鑒真,也有與公主偷情的辯機。在詩詞界,也有賈島、貫休、齊己、皎然、寒山、拾得等著名詩僧,知玄和尚雖然後世名聲不顯,但其人生卻堪稱豐富多彩,少為神童,老為國師。


5歲作詩

知玄俗姓陳,是四川眉州洪雅縣人,陳家祖上也曾為官,到陳知玄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貧苦度日,陳知玄的出生令家人高興萬分,被寄予厚望。按照當時習俗,孩子周歲時都要「抓周」,而陳知玄當時卻在眾多的物件中抓起了一副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畫作,家人頓覺不妙。陳知玄小時候非常聰慧好學,是十里八鄉的神童,五歲時與家中長輩一起賞花,長輩吟了一首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然後讓陳知玄作一首吟花詩,沒想到陳知玄略作思考,便直接吟誦而出: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這也是《五歲吟花》詩的歷史來源,全詞言語淺白,通俗易懂,但卻是一首上乘之作。花開滿樹通紅,花落滿樹皆空;只剩下一朵還在樹枝上,明天一定會隨風而落。詩是好詩,但長輩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這首詞充斥著一種佛家超然於世外的意思,再聯想到周歲時抓周時的達摩渡江圖,心越來越沉。

7歲出家

陳知玄7歲時,有高僧到洪雅縣來講經,講經之地正好在陳知玄家旁邊的寺院里,於是陳知玄每天都按時去聽高僧講經,連續多日從不間斷。有一天夜裡睡覺的時候,他夢見自己站在一個空無一人的大殿里,如來佛祖伸手撫摸自己的頭頂,他認為這是佛祖在召喚他,於是第二天十分堅決的告訴家人他要出家當和尚。家人見他態度堅決,就把他送到寺院當了一名小沙彌,到了11歲時正式剃髮為僧。

獲封國師

陳知玄出家後,研習佛經,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成為了一名得道的高僧,名聞川蜀之地,當地百姓稱其為「陳菩薩」,宰相杜元潁鎮守四川時親往拜訪,並讓其開壇講經,前來聽講者數以萬計。唐武宗滅佛時,陳知玄曾前往京城長安接受召見,經過一番辯論後仍無法改變武宗皇帝滅除佛教、毀掉佛寺的決策,於是獨自回到四川隱居起來。

唐武宗死後,新即位的皇帝廢除了滅佛的政策,原來四處逃亡的僧人也逐漸回歸,而陳知玄之名也早已傳入新皇帝耳中,對其盛讚有加,在皇宮裡親自召見了知玄和尚,並欽封其為:悟達國師,此後一直對其寵愛有加,直至其歸隱山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風明骨 的精彩文章:

TAG:漢風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