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鄉村文化深植於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根脈,安放著祖祖輩輩刻在靈魂里的鄉愁。然而,在快速推進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一度黯然失色。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有學者表示,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契機。同時,鄉村文化振興也有望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不竭動力。

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靈魂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中寫到,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江蘇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庄晉財看來,正是在鄉土中沉澱下來的風俗、習慣、傳統、價值觀,構成了鄉村文化的內核。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社會裡的人們形成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培育出鄉村文化。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劉忱認為,中國的鄉村文化創造並保存了具有珍貴价值的農耕技術和農業遺產,還形成了一整套集價值、情感、知識和趣味於一體的文化系統。中國的鄉村文化傳統資源因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勞動方式、民族習俗文化、歷史發展機緣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因而讓中華民族擁有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庫。

庄晉財表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但產業發展的特色來源於鄉村文化;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鄉村文化中的價值觀念,使鄉村社會治理有序,文明和諧;從文明進步的角度來看,鄉村文化形成的凝聚力,成為彙集各種鄉賢人才的力量。

重新激發鄉村自身活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文化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庄晉財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文化振興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主張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通過保護、傳承與創新,賦予鄉村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劉忱表示,鄉村文化復興的任務,是讓「鄉愁」切實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讓綠水青山受到保護。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鄉村文化的振興,就是要重新激活鄉村的活力,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得到復興和重建。要在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構建新的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培育新農村建設的合格人才。

近年來,鄉村文化產業的興起體現了鄉村文化的現代活力。近日,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麗君在「山東省首屆文化創意與鄉村振興高端論壇」上提出,文化創意與農業資源深度融合,為農業資源賦予設計、符號等精神文化內涵,是提升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培育特色農業和品牌產品、形成農村特色文化產業、加快農村發展方式和業態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推動城鄉文化融合

鄉村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振興並非是對傳統的完全恢復。劉忱建議,應尊重鄉村、農民的文化需求與文化創造,使鄉村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與現代價值相嫁接、相融合,並生長出新的價值,進而塑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內在動力的鄉村文化。

庄晉財認為,要以「揚棄」的態度繼承與發展鄉村文化,以城鄉互動促進城鄉文化融合,讓城鄉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實現文明進步。同時,要以人才迴流夯實鄉村文化傳播基礎。鄉賢的回歸可以彌補鄉村文化發展面臨的人才不足困境,他們是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力量。

對於如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這一問題,孫麗君表示,以現代產業化思路經營傳統文化資源,就要跳出鄉村,用現代視野、中西比較視野、世界視野審視鄉村文化,釐清鄉村文化資源的特色,並使之自覺融入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之中。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清津認為,農村文化的演變有其內在的邏輯,市場機制會對文化變革施加影響,但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政府對文化發展的規範和調節作用。現代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越來越多地取代傳統的慣例和習俗,成為規範社會的主導力量。劉忱提到,應注重保護自然生態,築牢生態文明的鄉村屏障。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化,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新課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胡雪菲 排版編輯:胡雪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上海研究院國際戰略論壇召開
楊巨平 孟鍾捷 董欣潔:用全球視野詮釋世界歷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