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神」粟裕,解放戰爭的四大突出貢獻

「戰神」粟裕,解放戰爭的四大突出貢獻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粟裕功勛卓著。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他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戰略籌謀和戰役指揮上,做出過四次決定性的貢獻。

第一大突出貢獻:提議發起並組織指揮蘇中戰役(後稱蘇中七戰七捷)

當時粟裕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員,39周歲。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6月27日,粟裕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建議發起蘇中戰役。7月13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致華中野戰軍的電報,批准進行蘇中戰役,將全面內戰爆發以來中共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在主要戰場進行較大規模初戰的重大任務,交給了粟裕。毛澤東在電報中指示華中野戰軍,「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後山東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主力再進行戰役。這說明,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賦予了粟裕領導的華中野戰軍以「能不能在戰爭中打敗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偵察的使命。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華中野戰軍在粟裕指揮下進行了蘇中戰役,連續七戰七捷,殲敵5.3萬餘人,勝利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進行解放戰爭初戰的戰略任務。

蘇中七戰七捷,對解放戰爭勝利具有的決定性意義是:使毛澤東、中央軍委主要依據這一戰略初戰創造的「在解放區連續運動殲敵」的成功經驗,確定了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應實行「內線(即憑藉解放區)作戰、運動殲敵」的戰略方針。這一戰略方針,政治上有利(說明處於防禦地位),軍事上必勝(依靠解放區人民支持)。蘇中七戰七捷的喜訊傳到延安後,毛澤東親筆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發給人民解放軍各戰略區首長,推廣這一「憑藉解放區作戰」、「造成輝煌成果」的經驗,並「希望各區仿照辦理」。蘇中七戰七捷堪稱為解放戰爭初期奠定人民解放軍戰略方針之戰,也可以稱為定戰法之戰。

第二大突出貢獻:提議發起並組織指揮孟良崮戰役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是粟裕提議發起,由陳毅、粟裕共同指揮的,當時粟裕40周歲。在這之前的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主席電示統一行動的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從此直到大陸解放,整個華東戰場的戰役指揮,就由粟裕負責了。

1947年5月11日,粟裕接到華東野戰軍偵察部門報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國民黨軍,以整編第七十四師為主力,向華野司令部駐地大舉進攻。粟裕決定利用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已進入華野主力集結位置的正面、與國民黨軍其他部隊相距一至兩天路程的有利時機,發起孟良崮戰役,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當日他向華野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彙報,陳毅當即表示贊同。12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粟電,明確指示:如何打擊進攻之敵,「由你們當機立決,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5月13日至16日,在陳、粟指揮下,華野發起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

以殲滅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首都師」——美式整編第七十四師為標誌的孟良崮戰役,對解放戰爭勝利具有的決定性意義是:使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從實戰中看到,人民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徹底打敗國民黨軍。因為內戰爆發還不到一年(差一個月),國民黨軍的第一號主力就被人民解放軍乾淨、全部、徹底地殲滅了。孟良崮戰役打擊了蔣介石最強大的進攻方向,打擊了蔣介石最精銳的部隊,蔣介石哀嘆七十四師被殲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毛澤東在孟良崮戰役勝利的第二天給陳、粟發電,稱殲滅七十四師是「決定勝利」。孟良崮戰役堪稱是解放戰爭中的奪敵軍魂、定我軍心之戰。

第三大突出貢獻:提議發起並組織指揮豫東戰役

1947年8月,劉鄧大軍開始了戰略進攻。但在全國核心戰區中原戰場,總體仍呈敵強我弱膠著拉鋸狀態。其主要特點是:我軍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經略中原,戰略進攻的主動權掌握在我軍手中;但國民黨軍90個旅會集在中原地區,兵力數量和裝備質量占相當大優勢,支撐戰略進攻的大規模戰役進攻的主動權尚未掌握在我軍手中。

為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電令粟裕率三個縱隊準備「渡江南進」,調敵主力往江南,減輕中原戰場壓力,創造大量殲敵條件。粟裕於1948年1月31日、4月18日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建議暫不南渡,先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規模殲滅戰,可完成中央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任務。4月30日,中共中央毛、劉、周、朱、任「五大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聽取粟裕彙報後,當即研究同意粟裕方案。5月,中共中央決定陳毅去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代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6月16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建議發起豫東戰役。6月17日,中央軍委回電粟裕表示同意,並示:「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指揮的豫東之戰,採用「攻其必救」戰法,戰役目標直指中原標誌性城市——國民黨河南省會開封。先克開封,再殲援敵,創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首克關內省會城市、一役殲敵9萬餘人兩大空前記錄。尤為重要的是:國民黨軍為救開封而削弱了山東兵力,粟裕又指揮華野山東部隊乘機奪占兗州等要地,殲敵6萬餘人,兵鋒直指濟南,基本打亂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部署,為同年9月我軍主動進行濟南戰役從而拉開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序幕,創造了「弱敵」(豫東、兗州共殲中原之敵15萬餘人)、「亂敵」(調山東之敵往河南)的重要條件。

豫東戰役的特殊意義有兩點:一是為我軍主動發起具有戰略決戰開端地位的濟南戰役創造了必要條件;二是由於豫東戰役、濟南戰役等我軍主動進行的每次殲敵10萬人左右的空前大規模戰役進攻的相繼勝利,中共中央逐漸將渡江南進戰略轉變為在江北與蔣軍主力決戰。豫東戰役勝利不久,毛澤東接見華野到中央彙報工作的同志時高興地說:代我問粟裕同志好。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解放戰爭「爬坡階段已經過去」的主要標誌就是:經豫東戰役,實現了從總體上敵人有能力主動發起大規模戰役進攻到總體上我軍有能力主動發起大規模戰役進攻的歷史性轉變,支撐戰略進攻的大規模戰役進攻主動權從此完全掌握在我軍手中。豫東戰役堪稱是解放戰爭中的「定主動」之戰。

第四大突出貢獻:提議發起淮海戰役並直接指揮華野

當時,粟裕是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41周歲。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重大貢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向中央提議發起淮海戰役(史稱「小淮海」);並建議將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南線戰略決戰(史稱「大淮海」)。1948年9月24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這是淮海戰役這一名稱第一次出現。戰役目的是攻佔兩淮和海州,使山東戰場和蘇北戰場連成一片。9月25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回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1948年11月8日,根據東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淮海戰場蔣軍軍心浮動的新情況,粟裕再電中央軍委,建議將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南線戰略決戰,殲滅長江以北的蔣軍主力於徐州及其周圍地區,不使蔣軍南撤。11月9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粟裕建議,命令「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2.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並肩作戰,共殲敵55.5萬人,其中粟裕直接指揮的華野殲敵44.3萬人,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毛澤東在1948年11月16日為中央軍委起草的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的電報中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淮海戰役是在中原地區與國民黨軍最後能集中的主力進行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喪失殆盡(孟良崮戰役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遼瀋戰役殲滅新一軍、新六軍,淮海戰役殲滅第五軍、第十八軍),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武漢等地已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由於粟裕首先向中央建議發起淮海戰役,並建議將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南線戰略決戰,又由於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殲敵最多,毛澤東後來稱讚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下第一功。淮海戰役堪稱是解放戰爭中的定乾坤之戰,淮海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成為定局。

連貫起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突出地位。在解放戰爭開局階段,蘇中七戰七捷使人民解放軍找到了戰勝國民黨軍的主要途徑,所以稱為定戰法之戰;在解放戰爭早期階段,孟良崮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第一號主力,使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完全堅定了必勝信心,所以稱為定軍心之戰;在解放戰爭中期階段,豫東大捷使我軍從此掌握了支撐戰略進攻所必需的大規模戰役進攻主動權,所以稱為定主動之戰;在解放戰爭後期階段,淮海戰役徹底奠定了人民解放軍的勝局,所以稱為定乾坤之戰。客觀地說,這四次在解放戰爭史上具有決定意義和崇高地位的戰役,在提出建議和具體指揮兩方面,第一功臣都是粟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為何偏愛姜維,而冷落魏延?
敵後抗戰,國民黨軍隊為何毫無建樹?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