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廣東話有多強,你識得唔識得啊

廣東話有多強,你識得唔識得啊

無數人對粵語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古裝港劇的武俠豪情里,或者一提到粵語就想到什麼都吃的廣東人,粵語也一直因「撲街」「丟雷樓某」等熱門辭彙而強勢存在網路世界。

這隻居居不知能被做成多少道美味

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再加上新馬泰等海外國家的使用者,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超過韓語(朝鮮語),約等於日語,影響力更是比人口數更大。

漢語家族中的國際化先鋒...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發源於偏僻山坳中的粵語是如何成為中華方言扛把子的。

始皇南取百越

「粵」在早期並非單指廣東地區,而是指兩廣地區,粵語的發源地也並不是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而在於西江中游(今廣西東北部)。

除了中國北方的廣闊平原地帶外

四川和嶺南(廣東、廣西)都是相對獨立的版塊

並且由於不同條件而形成強烈的獨特地域文化

嶺南對於中央王朝而言,自古以來都是一塊化外之地。從中原進入粵地,首先要跨越橫亘東西的長江,並且翻越樹木高大密集的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順著複雜的江流水系南下,才能進入兩廣的核心區。在廣西北部,溝壑縱橫的喀斯特地貌又是一道天塹。

要去一趟可是很不容易的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極度不便捷的交通,使得春秋戰國時期忙於稱霸中原的諸侯們根本無暇理會這塊蠻荒之地。

連當時最南方的楚國

對於更南方的世界也所知不多

所以起名字也頗為概括含糊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當中原地區實現統一之後,探索南越的條件也逐漸成熟。正值人生巔峰的秦始皇嬴政懷揣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野心,當然不願意放過神秘的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開始,秦朝發兵南取百越。四年之後秦始皇再次徵調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南下。

甚至包含了今天越南的一部分

也為西漢進一步向南發展打下了基礎

這幾十萬大軍則成為當時地廣人稀的嶺南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移民,他們來帶來了成熟的中原文化和語言。隨著秦朝末年的解體,此處新到的秦軍更是失去了和母國的聯繫,不僅與當地人通婚混血,還以當地越文化為基礎,以漢地先進的行政方法進行管理,組建了趙氏南越國。

到了漢朝,漢滅南越國之後,加強對南越的控制,將嶺南地區分為九郡,而為了便於管理這九郡,郡治設立在了西江中部的蒼梧地區的廣信。

九郡其中有兩郡(儋耳、珠崖)後併入其他郡

所以也可稱為七郡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廣信城為廣西諸河匯聚之處,往北可以通過靈渠水路運輸直達中原和關中地區,在當時中原王朝對嶺南地區尚不熟悉情況下,廣信城可謂是控轄南越的戰略據點,但是也成為了南下中原移民的中心。中原移民帶來的漢語言也在此地交融,出現了獨特的特點的方言,這就是粵語的雛形。

廣西諸水在梧州(廣信)匯聚

實乃兩廣之間水運之樞紐

南人能言晉語

東漢末年,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主政東吳的孫權將南越視為大後方,派兵奪取南越地區,並將郡治設在番禺(今廣州市)。吳國人鑿通了五嶺東端的大庚嶺的水路,加強了南北的聯繫,粵東海道航線也在此時被大力經營。

大庚嶺通道可以使移民

更容易從贛江流域進入到珠江流域

(從贛州出發也可向東進入福建)

這些道路的開闢為後來大規模移民嶺南創造條件,也促進漢人的文化和語言從西江向珠江三角洲擴展。然而因為交通和人口因素,當時的珠江下遊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依然緩慢。

享受著靜好歲月的嶺南人沒有想到,此時北方中原地區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晉永嘉年間,中原晉王朝發生內亂,北方游牧民族趁虛而入,爆發「五胡亂華」,曾經繁榮富庶的中原因為戰亂變成焦土,迫使世代定居於中原地區的漢人紛紛舉家倉皇南逃。這是中國歷史著名「衣冠南渡」,這同時也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開端。

中央政府崩潰,胡人南下,中原板蕩

大量人口南下長江流域,部分繼續向南轉移

(還有小部分向西北轉移,實現了文化在西北的部分復興)

此前中央王朝對於嶺南地區一直採用「以俚治俚」的方略,冊封大量南越地區本土原住民為管理者。但在中原大族大舉南下的背景下,原住民也開始主動接受來自中原文化的洗禮,直接促進了嶺南地區文化和語言的融合。成熟完善的古中原漢語開始與當時流傳於西江和珠江一帶的古代粵語融合,催生了粵語的成長。

而統治北方二百七十多年的北方民族精英,在語言和文化上不斷影響著中原漢民,讓中原漢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南北兩地的語言都在經歷著快速的變遷,差異也越來越大。得到公認的結論是,粵語保留了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漢語的音素,充滿了古風古韻。

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整而穩定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在粵語日常交流中依然有大量文言文當中會出現的語法,比如,悠然地走在街上叫「行街」,快速地跑則叫「快走」,吃飯和早茶說成「食飯」(食嘢)和「飲早茶」,還保留了許多賓語後置現象。

粵語正字和平仄

雖然現在廣東青年也未必能搞明白

正如唐朝詩人張籍在《元嘉行》中所描述:「南人至今能晉語」。粵語也從這一時期開始逐步進入穩定時期,與同樣外來的客家話在嶺南並存。

兩種語言能夠同時保存,主要是因為嶺南地區丘陵高山密布,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切割出不同的小文化區。這同樣也使得粵語內部也產生了大量分支,逐漸分成廣府、邕潯、高陽、四邑、勾漏、吳化和欽廉等七個粵語片區。到今天各個片區粵語發音各有差異,有些甚至難以互相聽懂。

不過和地理樣貌類似的浙江、福建兩省不同,粵文化圈有一個千年不變的核心地帶——廣府。這裡的粵語方言也因此成為了廣東各地心嚮往之的口音,大致上統一了粵語區的發音標準,尤其是在正式場合的交流當中。

粵流席捲江湖

1895年,廣東人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北京領導公車上書,要求變法自強,一時名聲大噪。光緒帝特別賞識康梁的文章,親自召見康梁二人進宮。康梁欣喜若狂,卻萬萬沒想到到了御前,才高八斗的梁啟超一口廣東腔讓年輕的光緒帝一頭霧水,如同面對一個外國人。變法計劃差點毀於一旦。

所以這就是《建黨偉業》的導演

找張家輝出演梁啟超的原因?

圖為《建黨偉業》劇照

這個故事被記錄在主張變法維新的王照的《梁啟超年譜長編》中,應有一定的可信度,也說明到了近代,對於北方人而言,粵語依然是一種陌生而奇怪的語言。

連皇帝都沒聽懂,老百姓更加不知所云。

但粵語顯然屬於那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事物,雖然在中國影響力不夠,卻在海外大行其道。在奉行「一口通商」政策的晚清,廣州是唯一可以與其他國家貿易的口岸。

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北方官話。在今天的遺存,則是英語里大量出現的廣式單詞,比如「lychee(荔枝)」和「Cantonese(廣東人或者廣東話)」。

相信大家在許多近代的港片中

也會看到不少操著一口流利粵語的外國人

下為周星馳電影《算死草》截圖

在社會底層,粵語也在向外傳播。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開始直接販賣華工,根據《華工出國史料彙編》記載,1881年到1930年僅僅從澳門出發運抵個海外殖民地的華人就約有830萬人。

他們大多數在國外充當奴隸和苦役,並且被迫選擇抱團而居,最終在全世界形成了多個華人聚居區。這些聚居區後來被稱為唐人街,而粵語一度被認為是標準中國話,成為外國人對中國語言最初的印象。只是今天中國各地都有出國參觀的人,看到這些唐人街里的廣式語言文化,難免覺得不熟悉。

黃飛鴻差點就教印第安人粵語了

粵語真正風靡全國是在改革開放後。臨近香港,又是天然港區的廣東成為了全國淘金者的夢想鄉。但南下的移民第一次來到廣東時,卻被粵語搞得暈頭轉向。

為了更好地和香港人交往,學好粵語就成了他們「淘金」的第一步。粵語開始進入了中國主流文化圈的視野。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娛樂圈的貢獻。

80年代,《霍元甲》風靡全國,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被廣為傳唱,許多內地人初次感受到了粵語的神秘風采; 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等作品打動了無數人,甚至引起學習粵語的熱潮;後來的四大天王名震全國,在內地圈粉無數,許多少女拿著自己手抄的歌詞本在播音機前學唱粵語歌詞……

當然也少不了這兩位

以及一眾優秀的粵語電影

粵流風靡背後依託的則是粵港澳地區高速發展的經濟。當時毗鄰香港的深圳高速崛起,小縣城迅速變成了大都市,整個珠三角地區也在迅速發展。

港劇裡面那些講著粵語,時尚靚麗,穿梭在高樓當中的白領精英,滿足了許多年輕人對未來都市生活的憧憬和夢想,吸引著他們一批又一批南下尋夢。粵語的各種腔調,也成為了各地中國人調侃富人時必備的元素。

典型港劇辦公室配置

時至今日,粵語依然是華人世界中的主要語言之一。

縱觀粵語從西江山坳里一路發展到擁有過億使用者的發展史不難發現,粵語的一端連通祖先們的古老語言,另一端則在適應現代的日新月異;她寄託著遊子們的鄉愁,同時也承載著移民們的希望。

從上古的「衣冠南渡」再到今天的笑迎八方,粵語在從未間斷地開放環境中迸發出強大生命力,綿延千年至今,它構建了整個嶺南地區的風骨——開放、自信和包容。

最後強推一部子華哥9.2分的港劇

《男親女愛》

另外,近來發現「北方」了解黃子華的人並不多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他的「棟篤笑」

(b站上好像有)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大文娛行業的趨勢與變革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