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若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談及近代大清對日本的海戰,很多人把甲午戰爭前十年發生的長崎事件,視為大清對日本開戰的最好時機,認為如果此時開戰,大清北洋水師定將日本聯合艦隊打得潰不成軍。

若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所謂長崎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一場大清水兵到日本嫖娼引起的打鬥事件。

公元1886年即清光緒十二年8月1 日,清朝北洋水師應邀訪問日本,四艘軍艦定遠、鎮遠、威遠、濟遠開進了日本長崎港。

訪問半休假期間,大清水兵為尋歡,來到長崎妓院,或因語言不通或因嫖資不足,而在妓院起了衝突,英勇的大清嫖客與日本警察大打出手,結果雙方均有死傷,死者傷者達數十人。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頗為憤怒,請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炮轟長崎,揚言「立即打垮日本海軍。」 丁汝昌馬上請示李鴻章,李鴻章壓住了這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賠償醫藥費了事。

後來,就有一些觀史者認為,清政府錯過了最好的開戰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琅威理不走,北洋水師就一定能勝日軍。

琅威理何許人也?真的可以率領北洋水師打敗日軍嗎?

琅威理,英國海軍資深軍官,1877年來大清國送購戰艦來,被李鴻章留下,高薪聘用。在琅威理來之前,清廷就喜歡僱傭洋人辦事,諸如海關總稅務司主管、英國人赫德,大清訪歐使團團長、美國人莆安臣,覺得非常順手。

高薪挖來的琅威理任北洋水師副提督、總教習。對日,琅威理一直是主張宣戰的,尤其是這次長崎事件,按他的想法,如果此時對日本宣戰,能打得日本海軍幾十年回不過神來,理由是日本海軍船隻不足, 造船廠在建中。

但因為李鴻章的維穩外交,清日海軍其時還是沒打起來。長崎事件風平浪靜後,琅威理在北洋又幹了4年,去英國、德國接收了新艦「致遠」、「經遠」、「靖遠」、「來遠」號,正式完成北洋海軍的組建。1890年,北洋水師調整上層建築,去掉副提督職位,琅威理被冷落,辭職回到了英國。四年後,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此時,人們再一次想起這位英國教頭。

他若在,大清或者可以打敗日本? 還是讓已經發生的史實來話吧。

別忘了, 就在 琅威理在職期間,大清國和法國打了一場海戰, 1884年8月中法爆發戰爭,琅威理按國際公約迴避 回國休假 ,大清南洋水師完敗。而南洋水師,請的也是清一色洋人教練。結果還是敗了。北洋和南洋走的路大致相同,僅僅因為一個洋教頭的存在,北洋就能避免南洋水師命運?這是什麼邏輯?

當年在長崎,琅威理之所以主張對日開戰,是出於對大清海軍堅船利炮的自信。誠然,其時北洋水師這四艘軍艦在日本人面前擺出巨無霸姿態,其中定遠、鎮遠由德國造船廠三年建造完成,集當年英德先進軍艦之長,定遠鎮遠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軍艦。而1886年的日本,聯合艦隊還未成立,還沒有自己的海軍造船廠,造大船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據此判定,日本人這時候的海軍在北洋水師面前不堪一擊。那就是未免太樂觀了。

不得不說,這又是武器決定論了。

誠然,日本聯合艦隊成立得比較晚,是在1889年正式成立的。而大清北洋水師正式成立也並不早,只比日本聯合艦隊早一年,是在1888年在威海衛劉公島建制的,根據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居於世界第九,亞洲第一。但這只是紙上談兵。

對於那些樂觀的旁觀者,我倒想問一句:難道甲午開戰前,大清不也是這般自信嗎?他們的戰艦武器也並不落後於日本海軍,結果如何?

至於有人認為,如果英國教練不走,大清就能贏日本,這個更是看不到北洋覆滅的本質了。我們 不妨再看看琉球戰役,那是日本提前二十年向大清試刀,結果是誰佔了便宜。

1871年冬,介於中日之間的兩個小島——宮古島和八重山島的居民到琉球進貢,途中遇到風暴,一船人漂流擱淺到台灣的八瑤灣,因語言習俗不通,被當地的土著居民誤殺。 當時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島島民都是琉球的屬民,而琉球又是清朝的屬國,按照道理,此事件跟日本並無關係,應該在清國和琉球之間解決問題。但日本不會放過試劍絕好機會。三年後,即1874年,以此事件為借口,派軍發動征台戰役,攻打石門牡丹社等土著居民,史稱「牡丹社事件」。

在日軍猛烈炮火攻擊下,石門不久陷落,牡丹社等土著居民投降。日軍形成在台南武力駐軍事實之後,日本向清國開價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清國用50萬兩銀子換取日軍撤軍,同時,中國間接承認了琉球改屬日本。

「琉球歸屬」之役看似不大,但意義深遠,此前日本從未通過戰爭從中國撈取過好處,但此事件卻使日本從中國掘到的第一桶金;此前中日海權之爭,中國是攻勢,日本是守勢,而事件之後,中日兩國之勢對調。通過預演成功,日本取得了進軍中國海的相當信心。

甲午戰爭預備期,日本軍營出現了一大批精英軍官,這些精英軍官均為日本鷹派代表人物,他們信心滿滿,極力煽動清日決戰。認為一旦交戰,大清必敗。他們的自信並非盲目,而是在做了大量政治和情報功課之後做出的結論判斷。通過琉球之戰,他們不僅對大清國國軍情了如指掌,而且對大清國政治本質也多有了解,對大清政府官員抱以鄙視,說清廷「自甘愚陋」,「遂造成一般麻木不仁之官吏」。

在這些懂政治的日本將領看來,大清國政治大大落後於日本,一個政治沒落的國家無論怎麼耀武揚威,軍事上也必然是外強中乾。

於是,日本在琉球打響第一槍後,蓄勢20年。終於大規模進軍中國海開始了。

甲午海戰是在不經意間發生,被外界並不看好的伊東佑亨聯合艦隊與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狹路相逢。聯合艦隊主動向北洋水師挑戰,並很快看出了北洋艦隊的弱點所在,日本海軍的攻擊收到奇效。雖然中方擁有德國造堅船利炮,但戰役結果與戰前世界普遍預想相反,「菜鳥」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了幾乎在噸位上比他大一倍的清國艦隊,擊沉對方5艘巡洋艦而自己一艘未沉。5:0完勝!

毋庸置疑,大清甲午之敗,那是不折不扣的體制之敗。因為體制原因,清日打造海軍的思路迥異:一個靠買,一個抓造。大清財大氣粗,什麼都可以買, 武器,艦炮,包括人。而日本海軍發展思路卻不是,而是造,造船,造武器,造人,

僱人與造人,代表近代中日的不同兩種強國思路。 日本近代教父福澤諭吉曾言: 凡是花錢買來的東西,都是外在文明。當年迷戀洋務運動的李鴻章,早早搞了 洋槍隊,左宗棠搞了南洋水師,買來法國教練,李鴻章建 北洋、 又請英國教練。就是僱人思路,停留在文明的表層,實質什麼都沒變。

因為舊體制能夠雇新人,但造不出自己的新人來,而新體制卻可以把本國舊人全部改造為新人。 李鴻章對伊藤博文,丁汝昌對伊東佑亨,是制度環境就出來的舊人對新人,這才是中日之間最大差距。而這種差距, 在硬碰硬的比賽中,結果不存懸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三年超日本? 康黨這三招能否令大清國迅速崛起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