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這些名家書法作品,窺視中國書法的理想

從這些名家書法作品,窺視中國書法的理想

「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是中國書協2018年舉辦的重點活動之一。針對當代書法所面臨的文化生態問題,中國書協著力研究與探索當前書法創作的問題與現象、現狀與理想,立足本體,統籌大局,力矯頑疾,振拔流俗,通過「學術」和「批評」,進一步推動「當前」的創作。

書法家們以歷代書法批評理論為內容進行創作,從東漢至近代,曆數觀點,闡發理想,旨在從古人的書法理想中檢視當前書法之得失及發展方向。我們從這些作品,能否窺視中國書法的理想?

江壽男 242cm×70cm

動力學原理

林語堂的這種解釋是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書法的「力感」與「動勢」,雖然淺顯,卻從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書法「力感」「運動感」的來源。他一方面堅持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另一方面用西方人士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敘述。此説雖然可以銜接中西,增進西方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理解,但不足以開啓未來。

余繼忠 / 226cm×54cm

「象」與「勢」觀念的確立

從人類所創造的符號系統來看,草書顯然是抽象的,但中國先民卻從這些抽象符號中聯想到很多自然事物的姿態及其運動,這是一個複雜的觀照模式。而這種觀照模式也是中國書法成爲藝術的根本。《草書勢》里的「象」與「勢」成爲後來書法理論中被經常運用的重要概念。

陳明之(2) 35cm×35cm×5

儒家立場的書法觀

趙壹並非完全否定草書,衹是對於當時很多人狂熱地學習草書的風氣感到擔憂,因此便奉勸人們不要迷戀草書,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所需要的事業中。他認爲,一草書不是聖人所開創的事業;二草書水平的高低與人的天生才能有關係,甚至與人的學養有關係;三草書的優劣與人生成就沒有什麽關係。趙壹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主張經世致用,而草書在官方用字的篆隸之外,國家不用,則習之無益。

陳亮 247cm×97cm

各書體體勢美的認知

蔡邕《篆勢》述及篆書的起源,對篆書的形態特點有生動的描述,讚揚篆書有「入神」之妙。文中還涉及篆書之勢,用筆的輕重,體勢的縱橫、方圓,姿態的飛動之美等。

成公綏所說的隸書前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楷書,後面指的是八分書。關於「隸書」的歷史定位,成公綏認爲隸書與草書一樣具有「簡易」的特點,且「規矩有則」。同時,他還強調隸書既無篆書之繁複,又無草書之荒率,合乎中庸。

王珉《行書狀》對行書美感做了細緻的描述,並首次涉及到「文質」問題,成爲後來書法理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毛國典 180cm×97cm

「工巧」與「筆勢」

所謂「殺字甚安」,指杜度筆力強勁,力透紙背、沉著痛快,但是體勢微痩;崔瑗「筆勢」生動自然,而結字安排尚有不足;張芝則以「工」稱勝。所以,在西晉及其以前的書法品評中,「工巧」「肥瘦」「骨力」「筆勢」是主要的價值判斷準則。

陳忠康 227cm×50cm

王羲之的「精熟」與「書意」

在魏晉時期,各種書體尚處於演變之中,王羲之在其《自論書》中認爲張芝書法備受推崇的「精熟」是通過工夫可以達到的,而「書意」則是書法更高層面的表現,它包括書體的客觀性及美感,也有作者書法思想的跡化運用與心靈的活動。東晉時期,各種書體都向更爲簡括的方向發展,王羲之的書法創造是這個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陳忠康 227cm×50cm

王羲之的「精熟」與「書意」

在魏晉時期,各種書體尚處於演變之中,王羲之在其《自論書》中認爲張芝書法備受推崇的「精熟」是通過工夫可以達到的,而「書意」則是書法更高層面的表現,它包括書體的客觀性及美感,也有作者書法思想的跡化運用與心靈的活動。東晉時期,各種書體都向更爲簡括的方向發展,王羲之的書法創造是這個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方建光(4) 120cm×61cm

「天然」與「工夫」「骨勢」與「媚趣」

受魏晉玄學的影響,南朝時期的書法審美亦推崇「自然」。破除舊的觀念,追求率性自然的書寫與瀟洒高逸的精神境界。在羊欣之後的時代,「自然」為「天然」所代替,「天然」則指不假雕飾的契合自然之美;「工夫」即「工巧」與「精熟」。「骨勢」出於筆力,「媚趣」在於形勢。在南朝書論中,「天然」與「工夫」、「骨勢」與「媚趣」相伴而生,並不厚此薄彼。

王忠勇 139cm×69cm

古質今妍

「古質」「今妍」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範疇。在書法審美上,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指書體演進的差異;二指個人選擇與風格的差異。「古質」是說時代比較早的人的書法質樸、自然;「今妍」是相對於「古質」而言,是時代較晚的人的書法特徵,華美而新潮。

劉宏衛(1) 233cm×42cm

「物情」與「形式」

「物情」的理論基礎源於玄學,會産生「時空融合」式的移情效果,萬物有情,人與萬物同情。王僧虔首次涉及到書法創作活動中的「情感」與「形式」的聯繫等問題,認爲書法藝術的創作動力是內心的情感與天地萬物的融通。好像從虛無中尋找到能表現與心靈吻合的形象。對於書法創作,此文還涉及心、眼、手、筆之間的聯繫,以及主體精神中的情、思、志三個方面在創作活動中的作用。

楊科雲 192cm×29cm

書評體例的發端與對「神明」的祈尚

袁昂《古今書評》採用了形象描述的方式來評價各家的書法風格,把書法作爲展示人的主體精神的藝術形式來對待,開闢了書法批評中從關注形式的完善到精神追求的轉化,帶來了書法內涵探討的深化。對「神明」的祈尚,將書法藝術從表現自然物象、生命形態的筋骨之力提升到人的精神層面,而精神包括風度、才智、情調、生命力等綜合因素的發越。

張誌慶(1) 52cm×32cm×6

九品論書

庾肩吾《書品》取法於漢魏時期人才評定選拔的「九品官人法」,以九個等級將古代的書法家排定座次,以見出他們書法的優劣。庾肩吾認爲張芝書法「工夫第一」,鍾繇書法「天然第一」,王羲之書法「工夫」「天然」都居中,意謂兼有兩家之長,而無兩家之短。庾肩吾認爲當時五花八門的書體雖是奇珍,但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書體,則不作爲重點。他所關注的是隸書(包括楷書)、行草,並對隸楷二體的價值給予高度評價。庾肩吾九品論書,開以品論書之先河。

曲慶偉 137cm×43cm

北朝的文字規範與書法價值觀

江式重視的是漢字的標準性,希望社會上通用的漢字能夠有統一的標準,並符合文字的本原,而不是向壁虛造。顔之推告誡自己的子孫,不要用主要精力來研究書法這個小道,稍須留意即可。北朝書家以崔、盧二門爲最,多習鍾繇、衛瓘,復漸知二王,漢族士大夫多深藏不出。北朝實際上對書法藝術問題沒有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而主要關注文字的正、俗。

王衛軍 69cm×70cm

盡善盡美標準的確立

唐太宗李世民首次援引儒家的「盡善盡美」的價值觀來表達他心目中理想的書法,將王羲之樹立爲絶對的典型,其他書家被悉數摒棄。盡善盡美的要求真正觸及到文字書寫的兩面性,既要標準、適用,又要美觀。唐太宗專門撰文研究王羲之的書藝,觀點鮮明,是一個創舉。

王厚祥 240cm×124cm

詩人的書法理想

詩人的書法理想反映出唐朝中期書法批評的一個整體觀念:強調「風神骨氣」,提倡意興,標舉狂逸,張揚天性。理想的書法藝術應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浪漫與激越的精神。他們的觀念中非常重視才情,並需要將它發揮出來。

王大禾(2) 96cm×59cm

古典完美的理想

《書譜》以王羲之書法爲典型來闡述理想的書法形態,並結合張芝、鍾繇在草書、楷書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的藝術實踐,對書法創作的內在規律進行總結,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書法理論系統。孫過庭更是古典完美書法理想的闡釋者。他的完美理想涉及到書法藝術的每個環節,客觀上推動了書法達性抒情的功用,提升了書法藝術的品格。

劉京聞 247cm×127cm

理想的書法

朱熹欣賞《十七帖》高妙氣象,既不讓法則束縛自己,在法則之內游刃有餘,又不故意去改變已有的法則,一切顯得那麽從容自然,好像是從作者胸臆中流出。朱熹看重的是《十七帖》對於「法」的安守,守法就意味著對公共規則的尊重,契合天理。在不違離法則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存天理,滅人慾」理學思想的體現。所以,朱熹認爲《十七帖》是理想的草書,並非一味要求端嚴,而是根據不同的書體呈現出相應的風神韻致,這與朱熹一貫強調的道學品格並不矛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理想 的精彩文章:

李斯篆書《嶧山碑》
Hi,你的書法理想是什麼?一起來聊聊

TAG:書法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