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多雲時代,硬體是技術廠商的資產還是負債?

多雲時代,硬體是技術廠商的資產還是負債?

邊緣計算正在推動著硬體成為雲變革的一個核心,而設備是當今雲端到邊緣機制的核心,是嵌入了人工智慧軟體的硬體平台,將數據驅動的智能融入幾乎方方面面。

多雲時代,硬體是技術廠商的資產還是負債?

打上硬體廠商的標籤是一種輕視嗎

硬體再度流行起來。對於物聯網、移動、嵌入式設備和其他邊緣設備市場來說,強大的硬體工程和設計專業能力是一種重要資產。那為什麼給解決方案提供商打上「硬體廠商」的標籤仍然感覺是一種輕視呢?

顯然,硬體已經無處不在了,包括改變我們世界的「無伺服器」雲計算環境。然而,基於硬體的功能可能永遠不會再度成為多雲時代的一個關鍵競爭優勢。實際上,基於非硬體的收入模式——尤其是公有雲和軟體即服務產品——是目前最賺錢的一種方式。

因此,各種IT廠商——包括那些以前一直依賴於硬體收入的廠商——都在向基於軟體和SaaS商業模式轉型也就不足為奇了,儘管取得成功的程度各不相同。

即使是多元化的廠商也難以擺脫人們對他們專註於硬體的看法

有一家公司成功地實現了這一轉型,它就是思科。儘管思科以提供網路基礎設施硬體而著稱,但如今思科已經轉型成為一家雲計算、數據分析、安全、數字媒體、移動、內容交付、VoIP及其他應用軟體和服務的多元化全球提供商,擁有高度多樣化的軟體服務產品組合。

自1984年成立以來,思科通過內部開發和穩健的戰略收購不斷發展壯大,但似乎一直無法實現突破。出於某種原因,思科仍然經常被人們視為一家硬體廠商,而實際上思科和另一家雲和軟體提供商有些類似——IBM,一家曾經以企業硬體為主導的廠商。

憑藉著Application Centric Infrastructure解決方案,思科過渡得很好,實際上也成為了軟體定義WAN領域的領導廠商,其他如Juniper、Brocade、HPE、Dell等公司就說不好達到了和思科同樣的高度——儘管Dell現在擁有了VMware。同時,與HPE相比思科已經完全轉變為軟體和雲業務模式。

實際上,大多數硬體廠商都不難發展成為軟體廠商

有研究表明,總體上傳統硬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向這個雲/軟體的新時代轉型都是不錯的。

2017年,一項針對300家「軟體賦能硬體」製造商的調查發現,很多製造商已經轉向軟體收入模式,受訪企業在轉型之後收入平均增加了11%。研究還發現,大部分轉型是硬體製造商專註於物聯網和其他邊緣設備實現的,人工智慧和其他以軟體為中心的創新推動實現了大部分的增值。

為了加快向軟體商業模式的轉變,很多受訪企業都對員工進行了再培訓,同時僱用具有軟體技能的新員工,重新調整各個職能團隊的技能組合。但是,做出這些改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為很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在的企業並沒有採取一致的戰略來實現轉型,沒有用新的軟體替代舊的銷售和運營流程,或者尚未實現具備適當技能的人員配置模式。

硬體或許是向雲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

但是,硬體設計和工程能力也許會成為多雲廠商體現差異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所有主流公有雲提供商都已經公布或者發布了用於混合雲部署的本地解決方案。除了Google Cloud之外,所有這些產品都是專為企業客戶數據中心安裝而設計的集成硬體/軟體設備。這些設備的速度、可擴展性、可靠性和其他核心功能取決於高質量的硬體設計。

如果AWS仍在測試階段的Outposts解決方案在多雲領域上市,那麼AWS的硬體設計就會成為他們的一項競爭力。如果這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那麼對於多雲解決方案提供商來說,被打上硬體廠商的標籤可能就是一種榮耀了。

有些公有雲廠商如果無法轉型回基於硬體的本地解決方案,那麼他們可能就會面臨著失敗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海瀾之家打造數據分析系統,為何選擇Hitachi Vantara?
從劃清界限到牽手合作:Nutanix與HPE聯手打造超融合系統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