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公元1793年(乾隆58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率領700人的龐大使團出使清朝,目的是通商。當時的大清官僚,一般視西方使臣為「鬼使」。83歲的乾隆在避暑山莊接見了「鬼使」馬嘎爾尼,禮部官員要他們行三跪九叩「大禮」,遭使臣拒絕,於是這個會面非常不愉快。乾隆皇帝認為他們「不講禮儀」,就拒絕了他們做生意的請求。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英國使團沿運河南下,暗中觀察和了解大清基層社會,收集情報。此時正是「乾隆盛世」的頂峰,但馬嘎爾尼認為大清百姓臉上都是「機械的表情」,並不幸福;他的侍童、12歲的斯當東發現大清官員對最新的科學技術不感興趣、沒有任何變革的慾望。馬嘎爾尼的副使發現「大清高級官員都有多個妻子,廣州的商人妻妾成群,有錢人家變著花樣集體戲耍」。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斯當東在乘船途中發現,沿途大多是土牆草頂的草舍,少數油漆裝飾的深宅大院,貧富差距非常之大,下層人根本沒有訴苦申冤機會。他似乎受了很大的刺激,回去後寫了《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又翻譯了《大清律》,歐洲人讀過以後,認為「大清的法律只是十分細緻並不斷干涉個人的行為」;黑格爾認為大清百姓「缺乏獨立性和個性」。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看了這些,馬嘎爾尼等人對「乾隆盛世」充滿不屑,清朝就像一個「撲著厚厚脂粉的華麗老婦人,遠望可人,距離越近越發現這張臉可怕,並且表層下的東西在迅速腐爛」。他覺得清朝其實非常脆弱,只要有外來軍事力量就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海岸防衛能被輕而易舉擊潰;朝鮮會獨立;台灣與大陸聯繫脆弱,能被輕而易舉切斷;南方的印度能引發西藏動亂;北方的俄國會搶奪黑龍江流域。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使團,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機會

馬嘎爾尼總結道:大清是一艘破敗的頭等戰艦,幸運地有了謹慎的船長,才在150年間沒有沉沒,它巨大的軀殼令人害怕。如果是無能之輩掌舵,也許船不會立刻沉沒,但它將像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撞得粉碎。一個民族不進則退,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九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