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早上8點從大同出發,出城時堵了一陣子車,10點40到達雁門關景區,130多公里走了兩小時又40分鐘。

這次參團「牛人專線」山西6日游,行程里本沒有雁門關。但由於行程比較寬鬆,可以擠出半天的時間,導遊建議我們增加兩個景點,一個是應縣木塔,一個是雁門關。團內多數人表示響應,個別人有些質疑,有一位團友竟然問我:那「硬」木塔是個什麼東西?我和女兒坐在全車的最後面,輪到我表態時,我一方面對導遊的動議表示贊成,一方面建議大家應該去看看,因為應縣木塔和雁門關都是非常有名的景點。可能是相關景點知識準備不足的原因,最後還是有五六位團友選擇不參加應縣木塔和雁門關的遊覽。

雁門關位於山西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要著稱,自古以來,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說法,因此有「中華第一關」之譽。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雁門一帶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秦代,蒙恬率兵二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匈奴,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漢武帝時,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曾經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與匈奴浴血鏖兵。雁門既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兵戎相見的戰場,也是民族和解的見證。漢竟寧元年(前33年),王昭君由雁門出塞與匈奴和親。雁門關之稱最早出現在《唐書·地理志》中「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北宋年間,楊家將在雁門關地區與遼兵多次會戰。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楊繼業在雁門關附近戰鬥中重傷被俘,絕食而死。明初,雁門關和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與被稱為「外三關」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共同構成拱衛京師的北部屏障。在戰國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雁門之險成為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重要國防要塞。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北部疆界的逐漸北移,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雁門關也隨之廢棄,完成了歷史使命。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雁門關 進入景區,首先看到右手一座小山上聳立著一尊雕像。問導遊,導遊說那是楊延昭像。

在楊繼業戰死的那場戰鬥中,楊延昭作為正印先鋒官僥倖突圍,後因功累官至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副都部署。從楊氏父子和雁門關的淵源來看,小山的塑像應該是楊繼業似乎更為合理,因為當時楊繼業是軍中副帥,楊延昭只為先鋒,而楊延昭後來建立卓著功勛的地區,都在河北一帶,與雁門關並不相干。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雁門關景區的範圍比較大,景區有專門的車輛提供接駁服務。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我們的遊覽從景區的「歷代名人壁」開始。「歷代名人壁」依山面南而立,上面以浮雕形式展現了59位與雁門關有關的歷史人物,除上文提及的那些名人外,趙武靈王趙雍、劉邦、李賀、顧炎武、慈禧太后、光緒帝、毛澤東、閻錫山、周恩來、彭德懷、彭雪楓等赫然在列;壁上的草書「雁門關」大字為毛澤東手跡。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名人壁隔景區公路對面有兩組漢白玉雕像,東面一組為以佘太君為首的楊門巾幗女將,西面一組則是楊繼業率領的楊家鬚眉男兒。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因為剛剛看過喬家大院的雕塑,自然會把這兩個景區的雕塑作比較。相比之下,雁門關的雕塑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本來應該寫實的雕像,被雕成了卡通效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從兩組雕像中間的石板路南行,跨過一座石拱橋,即來到雁門關村的村口明月樓前,原建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在的建築為近年重建。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剛進入大門,導遊就提示我們:現在前進的方向就是當年北方游牧民族南犯中原的方向。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村內有年頭兒的磚石結構的民居已不多見,且大多已經被廢棄。大量新建的客棧、飯店出現在道路兩側,雖然給凋敝的山村增添了生氣,但也在無形中沖淡了山村的歷史味道。

有資料說,現在雁門關村真正具有常住民身份的只有6戶20多口人,村內經營客棧、飯莊、特色商品店的多為外來投資者。隨著旅遊的不斷開發,原生態的雁門關村註定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在村子的南端有一座六角攢尖頂井亭,裡面有一眼古井,井內有泉水湧出,名曰「豹突泉」,與濟南的「趵突泉」同音,但此「豹」非彼「趵」。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關於此泉,明萬曆年間刊刻的《代州志》載:」平地突出,若猛獸然,故名」。泉水向北流出塞口,最終匯入桑乾河。該井泉是雁門關景區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迹之一。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由豹突泉繼續南行,即是根據歷史記載新建的邊貿街。邊貿街北口豎有一座十分古拙的四柱三門牌坊,北麵坊額為「邊貿街」,南麵坊額為「漠北達」。

古時候,這裡是塞內外各民族進行易貨貿易的場所,中原出產的絲綢、陶瓷、茶葉由此流出塞外,游牧民族則在這裡把皮毛製品和珠寶、銅器銷往內地。我在一家賣手串的小攤前假裝內行地問:這是崖柏嗎?女攤主不屑地回答:那是降龍木。我打趣說:你是穆柯寨的吧?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當天可能是我們這個團來得比較早,加之氣溫有點低,邊貿街上冷冷清清,好多店鋪都沒有開門。估計過了十一黃金周,雁門關景區的店鋪大多都要閉門歇業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過邊貿街,有一座四柱三門三樓卷棚頂木牌坊,北麵坊額與之前那座牌坊的坊額相呼應為「江南通」,意思是說,過此牌坊即是去往中原江南的道路。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繼續前行,是一座不大的瓮城。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瓮城的城門稱小北門,拱形門洞上方嵌有一方鐫有「雁門關」字樣的青石,門兩側有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據說,這門額和對聯都出自明清之際山西籍著名思想家、書法家傅山之手。傅山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導遊介紹說,這副磚雕對聯在抗戰中連同城牆一起被毀,現在的對聯是今人依照碑帖仿刻。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只有其中的「要」字是從民間偶然徵集到的原刻。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踩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坡走進瓮城,左手邊是地利門城門,右手邊是一座關帝廟。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關帝廟坐西向東,西有硬山頂大殿三間,殿額「天日同昭」,殿前對聯為「高節羽書名有傳;分符登壇是良材」。殿中塑關公坐像,兩側為關平、周倉立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殿門前立有多通古碑,其中一通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的「分道碑」,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交通規則碑。

史載,清乾隆年間,雁門關原有的道路已經無法滿足南來北往車輛的通行需求,只好另闢車道,並立碑示眾,要求「南來車輛於東路行走,北來車輛由西路徑由,不得故違。」分道碑的豎立,合理地分流了上下行車輛和行人,使這一帶的交通更為有序。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雁門關作為南北商貿的主要通道的繁忙程度。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東面為卷棚頂三開間戲台,台口懸「春秋樓」匾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春秋樓內的壁畫,應該是穆桂英和楊宗保的故事,旁邊的兩位大鬍子當是孟良和焦贊。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地利門是關城的西門,門楣上鑲嵌的石匾上刻有「埊利」兩個字。對這兩個字,如果事先不做功課,現場不經導遊點撥,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認識第一個字。這個「埊」字,相傳是武則天臆造的17個字之一,字意和讀音同「地」字。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地利門上的三楹重檐卷棚頂關樓叫寧邊樓,俗稱燕月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樓毀於1937年,重建後闢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變歷史的博物館。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寧邊樓」匾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門洞內青石板上深深的車轍印,似乎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熙熙攘攘和人車涌動;喬家大院的商人們、平遙古城的鏢客們,一定都是這裡的常客。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進入了地利門,也就是進入了關城。門內右手是磚砌的點將台,台前陳列著十八般兵器。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點將台對面是一個有多層階梯的廣場,是當年的演兵場。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由地利門東行,道路北側山坡上是當年關署的所在地。繼續向東,是關城的東門,也就是天險門。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天險門門楣上的「天險」門額中的天字同樣是武則天的創造;不注意看,還以為是「草」字。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天險門上建有面闊五間重檐卷棚頂關樓,稱雁樓。該樓1989年在明代殘址上重建,2010年進一步整修,基本恢復了明代原貌。關樓頂層檐下懸「中華第一關」匾額,底層檐下懸「雁門關樓」匾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緊挨天險門,路左有一組建築是鎮邊祠。鎮邊祠又稱李牧祠、武安君祠、靖邊祠,始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原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而建。清咸豐六年(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舊址上興建佛寺,改稱護國鎮邊寺,但仍在過殿內奉祀李牧像,使鎮邊寺成為以供奉佛祖為主,兼祀李牧的複合祭祀場所。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日寇佔據雁門關期間,護國鎮邊寺被毀,僅存地基。2009年,重建後的護國鎮邊寺改名鎮邊祠,成為集中紀念2600多年來歷代守關將士的展覽館。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武安堂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殿內主祀供李牧,配享漢飛將軍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天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六位名將,全是」李家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文定堂內奉祀的宋代文臣張齊賢。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在民間演義中被描寫為奸臣的潘仁美,其實也是位文武雙全的名將。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忠武堂內奉祀的楊業。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楊延朗,也就是楊延昭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西漢雁門太守郅都和曹魏時期關內侯牽招。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從一張舊照片上看,現在的鎮邊祠位置在2009年以前是一片廢墟,只立有一副石質旗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鎮邊祠的南鄰是一個由11孔窯洞和其它附屬設施構成的獨立院落,是歷史上接待過往賓客的驛站。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有據可查的,共有帝王22位、將相22位、公主5位在雁門關驛站留宿過,其中就包括漢代的王昭君。1948年4月,毛主席和黨中央由陝北赴河北西柏坡途中,也曾在這裡做短暫停留。

對窯洞前煞有介事的「帝王洞」、「將軍洞」、「公主洞」介紹不必當真,因為歷史上不可能有哪位帝王住在哪孔窯洞的記載,況且那些曾經的窯洞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驛站院子里的大石槽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我們的遊覽在驛站打住,沒再往東去。從導遊圖上看,東面還有一些圍繞昭君出塞主題開闢的新景點。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驛站對面崖壁上隱約可辨的刻石文字。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接下來的安排是自由選擇是否爬長城。因為爬過非常險峻的北京司馬台長城,女兒對爬上眼前的雁門關長城充滿信心。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供遊客攀爬的長城從天險門開始,至海拔1819米的過雁峰頂折返,到地利門結束,凈高應該不超過100米,長度大約有1公里左右,坡度不是很大,強度比較適中。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沿途除可以從不同角度和高度觀賞雁門關長城的雄姿外,還可以欣賞到碑林和新建的雁塔。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雁塔始建於隋代,清末時毀圮。現在的雁塔在原址重建,為方形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21米。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儘管是秋高氣爽的艷陽天,可站在長城上還是感覺到了秋風的陣陣涼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關城上銹跡斑斑的古炮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

今天的雁門關已經沒有了李賀《雁門太守行》詩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那種危機四伏,刀光劍影黯淡了,鼓角爭鳴遠去了,但歷代守關將士的英雄豪氣並未遠離,從未消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