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抱團造艦:歐洲海軍發展的務實選擇

抱團造艦:歐洲海軍發展的務實選擇

歐洲軍事力量發展近年來開始出現新的變化,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歐洲軍隊」的建議,這一建議或是為了推動歐洲進一步擺脫對美國的防務依賴,並促成歐洲擁有一支整體發展的軍事力量。

馬克龍的建議獲得了德國的支持,默克爾認為歐洲必須自己把握命運。而與此同時,默克爾對海軍發展的另一種表態引發了關注,她聲稱歡迎關於歐洲共同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而且,默克爾還對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級別的艦型非常有興趣。

顯然,在防務發展方面,歐洲越來越傾向於脫離美國自主發展,與此同時,抱團也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特別是在當前海軍發展得到重視,但是海軍裝備的發展成本又非常高,歐洲國家必須抱團,才能夠在海軍發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默克爾看來,如果歐洲國家選擇合作,那麼即使是建造類似於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這樣的艦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多個國家合作,可以有效分攤發展航母的各方面成本。

而且,歐洲在抱團造艦方面是有經驗的。上世紀70年代末期提出的NFR-90計劃,就是一次有多個歐洲國家參與的嘗試。而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以及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則是歐洲抱團造艦的典型案例。

NFR-90:眾口難調的失敗計劃

歐洲在防務發展方面依賴於美國的情況早已存在,這種情況從二戰結束延續至今。1979年提出的NFR-90方案,也少不了美國參加。當然,該項目主要還是為歐洲國家準備的,雖然名義上這是「北約90年代護衛艦替換計劃」。

最初NFR-90項目擁有七個參與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西德、法國、義大利,之後西班牙確認加入,又讓參與國數量增加到八個,不過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之外,其餘六個國家均為歐洲國家,因此,方案的定義,主要也得考慮歐洲國家的訴求。

NFR-90項目提出了多達12種不同方案,其通用程度很高,各國可自行選擇配置方案。預計該項目可以為每個國家節省20%的研發費用,以及超過10%的生命周期運作費用。

但是在NFR-90項目的推進過程中,各國未能就利益訴求達成共識。最後所有參與項目的歐洲國家均陸續退出,只剩下美國和加拿大。此時NFR-90項目的發展已經失去意義,因此美國和加拿大也沒有繼續延續這一項目。

NFR-90項目的失敗,說明該項目確實主要是針對歐洲國家,歐洲不想參與,美國自然也失去了興趣。而另一方面,NFR-90項目的失敗也說明歐洲國家存在不同利益訴求,大範圍抱團是有難度的。

英法意聯手,打造下一代共通護衛艦

在1990年NFR-90項目取消之後,歐洲開始自己探索下一代護衛艦發展道路。或許是因為意識到「眾口難調」的問題所在,因此接下來歐洲的護衛艦項目,採取了小團隊發展的模式,下一代共通護衛艦項目,就是這樣一個發展案例。

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最初是由英國和法國共同提出的,當時英國需要一種新型戰艦來替換42型驅逐艦,而法國則準備為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配置一種航母編隊防空艦,雙方都有相通需求,因此展開了合作。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於1991年提出,1992年義大利也決定加入,參與國數量增加到了3個。

當然,即使參與國數量增加到3個,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也仍然屬於小團隊項目,至少和NFR-90項目相比,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沒有那麼多的利益訴求需要顧及,因此這一計劃得到了推行。

不過,就算是只有三個國家,也還是有不同立場。英國是大西洋國家,其戰艦需要面對風急浪大的大洋環境,而在地中海活躍的法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則沒必要考慮那麼多。所以雙方在戰艦排水量設計方面存在明顯分歧,幾經周折,戰艦排水量才提升至6500噸。此外,在武器配置等方面,英法意三國也不斷出現意見分歧。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英國和法國都試圖在共同合作項目中佔據主導權,為此英國堅持要求採用自己的桑普森雷達,而法國則一度要求承包將近一半的工程量。雖然之後各方還是達成了妥協,但是面對因為利益問題而停滯不前的造艦項目,英國最終還是決定退出,並自行發展45型驅逐艦。

英國退出之後,法國和義大利決定將這一項目堅持下去,少了英國的糾纏,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似乎反而發展得更加順風順水。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的最終產物,就是地平線級驅逐艦(法國和義大利均稱為護衛艦)。

地平線級驅逐艦的產量不多,法國和義大利各獲得兩艘,該級艦的滿載排水量可達6600噸,具體配置由法國和義大利各自擬定。雖然數量不多,但地平線級驅逐艦的性能還是挺可觀的,而且,地平線級驅逐艦最終得到發展,也說明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仍然算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嘗試。

荷德西合作,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誕生

在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開始籌劃的時候,另一個歐洲護衛艦項目也被提出來,即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

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在1990年就提出來了,該計劃的初始參與國為荷蘭和德國,西班牙直到1994年才加入。三國達成的基本目標,是要建造一種通用型護衛艦,該級艦的戰鬥系統和其它主要配置將是一致的,三國將會共同負擔經費,并力爭降低成本,後勤體系也將採取一致的標準共同模式。

和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一樣,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後來也遇到了「人事調整」。由於西班牙認為自己的該項目中獲得的工程量太少,並且考慮到各方面風險因素,因此西班牙決定退出並自行研發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一共建造5艘,這種護衛艦排水量可達6400噸,艦上大量沿用美國的武器技術成果,其中包括宙斯盾作戰系統,以及MK41通用垂髮裝置。顯然,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依然是一種依賴於美國技術的歐洲戰艦。

雖然西班牙的退出縮小了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的技術體量,但是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仍然發展得非常順利,至少和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比較是這樣的。

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的發展,催生了德國薩克森級護衛艦,以及荷蘭七省級護衛艦。薩克森級護衛艦計劃生產數量為4艘,但實際生產3艘,最後1艦「圖林根」號的建造計劃被取消。而七省級護衛艦的產量一共為4艘,所有建造計劃均得以完成。

和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相比,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發展得更快,這些護衛艦的服役時間比地平線級驅逐艦早了數年。而且,產量方面也是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佔優,薩克森級護衛艦和七省級護衛艦的累計產量達到7艘,這對於降低成本、提升綜合性能均有重要作用。

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是歐洲自己經營的成果,但美國的技術仍然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薩克森級護衛艦和七省級護衛艦也裝備MK41垂髮裝置,可裝填標準系列防空導彈等,同時也配備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

放眼未來,歐洲需要更加一致的造艦計劃

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和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的成功發展,充分說明了合作開發的優勢價值。歐洲雖然沒有美國那樣的超級軍事大國,但是歐洲的許多國家均為老牌軍事強國,通過合作,就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實現更大的發展目標。今後歐洲下一代戰艦的發展,有可能還會參考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劃和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的模式。

但是,如果歐洲有發展「歐洲航空母艦」的計劃,而且目標是擁有尼米茲級航母那樣的艦型,那麼歐洲就需要克服分歧,擬定出一個更加一致的造艦計劃。必須有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歐洲才能造出規模更大的戰艦。特別是像超級航空母艦這樣的艦型,不僅工程量巨大,而且整個運作周期也會產生巨大成本,僅依靠實力有限的幾個國家,不一定能承擔如此巨大的開銷。法國作為一個軍事強國,也僅保有一艘在役的戴高樂號航母,由此足見,「歐洲航空母艦」不是想造就能造。要造這樣的航母,歐洲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最重要一點還是要解決分歧,同時要避免美國的過度干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萌眼觀察 的精彩文章:

對於航母發展,印度其實是很認真的
淺談印度航空母艦發展簡史

TAG:小萌眼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