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四大獎項提名獎公布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四大獎項提名獎公布

近日,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提名獎的評選工作已經結束, 向公眾正式公布。由國內外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的評論家、策展人、專家學者組成的AAC藝術中國顧問委員會共同完成了月旦評以及本屆的候選名單後,評審委員會再次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本屆「年度藝術家」、「年度青年藝術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藝術出版物」四個獎項的5位提名獎獲得者。5月27日,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將於故宮博物院頒出四大獎項的提名獎及最終大獎。羅博報告作為本次活動的首席生活方式合作媒體,將為大家帶來獨家分享。

多年來,「AAC藝術中國」在全球化視野中持續記錄和跟蹤著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一年一度的回望和記錄著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在建立本土價值體系中凸顯出積極作用,也推動著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整體影響力。

此前,通過對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現象進行分析與總結,本屆輪值主席侯瀚如將評選主題定為:「獨立與多元」。在這個主題之下,通過對歷史與當代、全球和中國、「局外」和「局中」的交匯考察,尋找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性和內在邏輯。根據《AAC藝術中國評選辦法》,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評委會由七位國內外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藝術家、權威評論家、策展人、專家學者組成評選委員會,負責本年度AAC獎項評選工作。

本屆「AAC藝術中國」評委會由理事會通過,由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擔任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評選委員會輪值主席,評委包括(按首字母順序):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劉小東(Liu Xiaodong)、片岡真實(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鄭勝天(Zheng Shengtian),以線上投票方式評選出本屆AAC藝術中國四項提名獎。四項大獎將由評審委員會在北京終評會進行現場討論投票,決出最終的大獎獲得者。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林天苗

劉野

邱志傑

楊福東

趙趙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馮冰伊

葛宇路

娜布其、

沈莘

徐文愷

張玥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馮博一與田霏宇、費大為等人

黃篤與晏燕

魯明軍

朱青生

張尕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策展詩學 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當代已然成史:我(們)與黃專

《當代藝術與宋庄的三重解讀》

《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國的美術館世界》

//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

林天苗

1961年出生於山西太原,現居住和工作在北京。她在「開放工作室」的藝術活動中展出了「纏的擴散」、「聖德蕾娜的誘惑」、「褲子」、「樹」等作品,奠定了她從事實驗性藝術的重要性地位,同時她也是第一批獲得國際關注和認可的中國女性藝術家之一。近年來林天苗試圖擺脫女性主義話題的困頓,以開放的姿態遊走於大型裝置、雕塑、攝影、視頻及各種其他媒介實踐的工作中。林天苗的作品被很多中外美術館收藏:紐約的布魯克林美術館、MoMA、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舊金山MoMA、香港M 、西雅圖當代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和蓬皮杜美術館等等。

「體·統」林天苗個展現場

2018年6月26日上海外灘美術館迎來藝術家林天苗的上海首場個人專題展覽「體·統」。 作品涵蓋她二十餘年創作脈絡中極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此外,《白日夢》(1999年)、《失與得》(2014年)、《嗨!!!》、《暖流》、《我的花園》是從未向公眾展出過的大型交互裝置。《我的花園》 是此次展覽最大的一件作品,邀請觀眾參觀一個由玻璃器皿打造的「花園」。

林天苗 《我的花園 My Garden》 鋁合金框架結構、玻璃、液體循環系統、地毯 尺寸可變2018年

劉野

1964年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校;1989年就讀於中央美院壁畫系;1994年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並獲碩士學位。劉野的繪畫,無論其筆下的卡通形象,抑或是美人圖,米菲兔子,蒙德里安圖式符號,都是劉野對自我及人類最基本情感的反思,以童話般的夢幻色彩與語言表現形式,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在那些看似童趣天真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生命本身的脆弱、流逝與無常,極富哲思意味。劉野也憑藉著獨特的語言體系和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的中堅力量。其作品廣為海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收藏。

劉野個展「寓言敘事」展覽現場

11月 10日,劉野個展「寓言敘事」於上海 Prada榮宅開幕,展覽呈現劉野自1992年至今的三十幅精選畫作,策展人為烏多·蒂特曼。劉野的作品展現出隱秘而感性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以東西方文學、藝術史和大眾文化為來源。在他的作品中,標誌性的童話風格與幽默感和諧謔色彩並存。

劉野 《神女》 布面丙烯 60x45cm 2018年

邱志傑

1969 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是職業藝術家、撰稿人和策展人。他的創作活動涉及書法、水墨繪畫、攝影、錄像、裝置、劇場等多種方式。他代表了一種溝通中國文人傳統與當代藝術、溝通社會關懷和藝術的個人解放力量的嶄新嘗試。近期參加的展覽包括:2018 「邱註上元燈彩計劃」邱志傑個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2018中國新水墨藝術作品展1978-2018(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2017 2016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等。

「邱註上元燈彩計劃」邱志傑個展現場

3月16日,北京民生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推出藝術家邱志傑的「邱註上元燈彩計劃」, 也是邱志傑「上元燈彩」系列展覽的終結篇。「邱註上元燈彩計劃」是一個大型綜合藝術計劃。它由《上元燈彩圖》出發,囊括了一系列的寫作、繪畫、裝置和劇場表演等藝術形式。

邱志傑 《邱註上元燈彩圖》 局部 2018年

楊福東

1971年生於中國北京,是年輕的影象藝術家中最受矚目的一位。他的作品反映了新一代的年輕知識分子在富裕的物質生活與日益匱乏的精神世界之間的妥協和困惑。例如影片「竹林七賢」和「陌生天堂」構思巧妙,畫面精美但同時由於敘事性的刻意削弱,影片非常深奧晦澀。它更像是藝術家藉助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進行的一次次情緒、場景的自我表達。2004年楊福東入選「Hugo Boss當代藝術獎」,曾經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和威尼斯雙年展的履歷也幫助他進入到國際性收藏家們的視野。

「明日早朝」楊福東個展現場

3月23日,藝術家楊福東大型影像個展《明日早朝》在龍美術館(西岸館)揭幕,這也是其首個美術館新電影計劃。楊福東及其團隊將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攝製,整個拍攝過程將突破性地延伸為一場大型的現場表演藝術展。藝術家將邀請觀眾一同見證影像創作的重要過程。此次展覽不僅顛覆了傳統意義上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與觀看方式,將作品的邊界延伸到觀眾的切身體驗,並且引發觀者思考歷史、關注當下以及展望未來。

楊福東 《明日早朝》美術場景效果圖之一 2018年

趙趙

1982年出生於新疆,現生活工作於北京。作為80後當代中國關鍵藝術家之一,趙趙早期作為艾未未的親密助手。他熱衷於利用各種藝術媒介對現實及其意識形態傳統慣例提出挑戰,強調個體的自由意志,表達不守成規與無政府主義的態度。近年,趙趙具挑釁性及豐富的藝術實踐獲得國際間的關注及重視。近期參與展覽有: 「熵」中國藝術家群展,(2018林冠藝術基金會,北京),一秒·一年:趙趙個展(2018 H Queen『s,香港), 「彌留」趙趙個展(2018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首屆ART CHENGDU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2018 成都遠洋太古里地鐵廣場,成都),「自畫像」趙趙個展(2017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 「社會劇場:參與與共享」第五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2017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等。

「彌留」趙趙個展現場

7月14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推出藝術家趙趙的全新個展「彌留」。三年來,趙趙每一年都借著展覽拋出一個話題,在連續的幾個展覽中,我們看到藝術家所探討的主題從沙漠到駱駝再到公路的演變過程,彼此之間看似沒有關聯,但某種程度上,它們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趙趙今年的個展「彌留」是從一隻貓開始的。在這個具有超越性的瞬間里,彌留像是對永恆的體驗,逝去的想像覆蓋經驗的全部領域。

趙趙 《彌留》 銅、不鏽鋼、鐵 尺寸可變 2018年

//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

馮冰伊

1991年出生於寧波,2009年進入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201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並取得優秀畢業作品金獎榮譽,201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並取得榮譽碩士(MA with Distinction)學位。馮冰伊擅長以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的影像語言,作為表達媒介,用詩性的語言構建自我意識的敘事空間。關注從文本到圖像的研究,通常以一段文本作為引子,在對其註解中找到邏輯的斷裂口,進行改寫和重組,將其內容置於一個空間中抽絲剝繭,混合獨特的世界觀進行再編織。注重空間、文本與敘事之間產生的不同可能性在對視覺語言的影響上。創作形式主要包括影像裝置、攝影、動畫等。曾獲2012—2013學年林風眠獎學金,中國美術學院本科優秀畢業作品金獎。

「愚者黃金——馮冰伊個展」現場

2018年3月10日下午, 「愚者黃金—馮冰伊個展」 在千高原藝術空間一樓展廳開幕。馮冰伊的作品以人文主義的關懷為基礎,但又充滿了出人意料的「邏輯拼貼」和「意象跳躍」,而這些只是為了讓那些「難以言說之物」顯得更加美好而真誠。「愚者黃金」也是繼馮冰伊2016年底在千高原「冷事實」之後的又一次個展,展出了藝術家的《歸程》、《廢墟》 、《天涯芳草》等影像,以及裝置作品《微小的事》、《愚者黃金》。這次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單獨的形式呈現,但它們相互之間又有著相互的聯繫。

馮冰伊 《微小的事》(燈箱裝置)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8年

燈箱裝置《微小的事》中,馮冰伊把在衛星地圖上搜索到的無人區的畫面,諸如海洋、森林、荒漠作為元素,截圖下來列印在廣告牌燈箱之上,並依次排列在展廳之中,就像是走在一條路上。燈箱上潑灑的瀝青猶如供行人走路般,預示著人們走過這些無人區並對其進行開墾或者破壞。

葛宇路

1990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13年本科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影像媒體藝術系。2014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河北。近期參加展覽:2018 「勞家輝的自助廟宇」群展(扉美術館,廣州),2018 Light, Heat, Power! (留下空間,上海),2018 當下急行ONESTAR,ONETRAVEL!——青年藝術家群展 (之空間,重慶),2017 破折號——中國青年藝術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2017 朋友圈 :文化館線上藝術計劃展(OCAT上海館,上海)等。

「勞家輝的自助廟宇」群展現場

2018年8月18日,「勞家輝:自助廟宇」群展在廣州扉美術館開幕,由宋拓擔任策展人,呈現的是三位年輕藝術家不同類型的作品,葛宇路參展。葛宇路的作品以個體的經驗和感受切入社會現實中,以反日常、反常規的方式進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給我們看待平時習以為常的事物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葛宇路 《cool》片段 2018年

葛宇路的到來就是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名為《cool》,「冷」中帶「酷」。其核心同樣很簡單,像一個正常參加開幕式的嘉賓一樣,乘飛機來,出機場,在廣州城中閑逛,到了開幕時間去到展覽地點,出席開幕式,發表講話,參加晚宴。與平常唯一的區別是,在這整個過程中,他要做到不出一滴汗。從走出飛機開始,葛宇路的所有行動都在直播平台上同步顯示,觀眾可以在展廳的三塊大屏幕上看到,也可以在手機上進入直播間觀看。「屏幕上的狀態和他們當下的狀態,會有一些錯位感。隨著畫面的進展,我的物理空間離他們越來越近,當車開到展廳的屏幕旁,屏幕里的畫面與屏幕外的真實世界在展廳會合。」

娜布其

1984年出生於內蒙古,201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工作生活於北京。曾入圍2016年華宇青年獎。近期參加展覽:2018 「真實發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間嗎?」(香格納畫廊M50,上海),2018 「雙向入口」娜布其個展(C龍口空間,北京),2017 「迂迴進入」魔金石空間群展(魔金石空間,北京),2017 「寒夜」(UCCA藝術中心,北京),2017 「球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等。

「真實發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間嗎?」娜布其個展現場

10月27日,藝術家娜布其個展「真實發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間嗎?」在香格納畫廊M50空間開幕,這是娜布其在香格納的首場個展。展覽展出藝術家今年最新的同名裝置。此次展覽中,娜布其採用模擬材料,構建了一個看似貼近自然、充滿童趣的室外現場。她刻意保留了所有材料的原生性,不對其面貌或屬性進行干擾或改變,這意味著沒有一件所謂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出現在展場中。這些材料通過組合,放置於空間中,與其產生關聯,營造出美好情境。

娜布其 《真實發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間嗎?》 混合材料裝置 2018年

沈莘

1990 年出生於成都,現工作生活於倫敦。沈莘的創作以影像作為主要呈現方式。她的實踐關乎藝術家的社會性地位,近來著重探索對科技、評判、權力與道德的重塑與運用。自2016年起,沈莘在國內外舉辦了幾場個人項目,包括倫敦Chisenhale畫廊的「形態脫逃:序」(2016)、武漢剩餘空間「在家」(2016)、倫敦荔枝一號「據點」(2017)、倫敦蛇形畫廊「半說半唱」(2017)、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CFCCA)的「切片裝置」以及上海chi K11美術館的「變數構局」(2018)等。此外,她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ocat上海館等參與群展。

變數構局「居住的方法」單元現場

8月10日下午,上海chi K11美術館帶來藝術群展「變數構局」。展覽由四位藝術家的獨立項目組成,沈莘(倫敦/阿姆斯特丹)帶來「居住的方法」單元。此次展覽中,沈莘以《雪國》、《夜鶯的挑釁》、《溫暖期》三組錄像及錄像裝置,提出虛構棲居空間的嘗試。沈莘以自己的視角探索城市肌理、工業製造、 科技運用、經濟和種族等議題,這既可視為青年藝術家對視覺世界多元化的呈現,也期觀眾帶來不同的共鳴和反饋。

沈莘 《溫暖期》(截幀)2018年

在《溫暖期》中,藝術家營造出一個如幽靈般的視角,記錄全球暖化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影響的不平等,以及不同種族在旅遊文化經濟中的體驗差異。上述三件作品滲透著對虛構性質的疑問,呈現了敘述的多重變體的形式。在觀看方式上,展覽成了一個斜坡式的「觀影區」,部分作品採用耳機的方式,以免對其他作品進行干擾。

徐文愷(aaajiao)

徐文愷是中國最重要的數字藝術家之一,1984生於西安, 現在長居上海,200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aaajiao的創作結合了濃重的反烏托邦意識,以及對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於探索新的科技和媒體影響之下的文化與社會現象。作品涵蓋了社交媒體寫作,數據處理,以及網路和移動媒介下的新美學景觀,將今天中國特殊的社交媒體文化和科技帶入了國際藝術的討論當中。

「暴食」aaajiao個人項目現場

2018年1月6日,千高原藝術空間的1000 實驗項目空間啟動了新年的第一個計劃,帶來藝術家aaajiao的個人項目「暴食/Gluttony」。aaajiao的創作結合了濃重的反烏托邦意識,以及對文人精神的反思。這次展覽作為千高原藝術空間 1000 的項目,可以看做是去年上海個展「用戶、愛、高頻交易」中作品「膜化」系列的延續。在這個個體隨意發聲的時代,共情是被需要的。aaajiao試圖找到一種時代下人的共同情緒。

徐文愷 《暴食系列》裝置 PVC 板、車膜 2018年

展廳現場,觀眾可以看到aaajiao將PVC板和車膜這兩種人造材料進行再變形和再處理,放置於地面,隨著空間外光的變化以及觀者不同的觀看方式,獲取一點不一樣的感受。

張玥

1985 年出生於山東,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2015 年獲得「牆報藝術家」一等獎。作品被堯山藝術基金會(以色列),白兔美術館(澳大利亞),烏利希克(德國)等收藏。近期參加展覽:2018 「山鷹之歌」張玥個展(楊畫廊,北京),2018 「疆域:地緣的拓撲」群展(OCAT研究中心,北京),2017 「出類-穿行焦慮的年代」群展(白盒子藝術館,北京)等。

「山鷹之歌」張玥個展現場

2018年3月23日,楊畫廊推出張玥第二個個展 「山鷹之歌」,由崔燦燦擔任展覽的策展人,展出了藝術家最新的創作。響徹在南美大地的《山鷹之歌》和《切格瓦拉之歌》,從熱帶叢林沿亞馬遜河,帶著古印加文明的氣息漂洋過海。雄鷹飛越大西洋,傳遍亞歐大陸。它們象徵著南美人民對殖民壓迫的反抗,獨立自由的追求。歌聲傳遞的精神力量讓人鼓舞,而對革命文化和左翼行動之路的追思也引人懷念。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2016-2017年間做的項目,包括《大米表格 》、《Welcome》、《最長的一天》等作品,主要是以文獻與檔案形式完成。

《最長的一天》(局部) 12x17cmx21 2017年 鋼筆紙本

「剛剛上午十點多,由於戰爭的原因,街上空蕩蕩的。窗外的炮聲顯得格外清楚,有時就在耳邊,有時只能判斷出大致方位。滿街貼著果敢軍的告示,上面寫著:同盟軍是執行正義的民族武裝,是保衛果敢人民生命財產的人民武裝。」這是張玥2017年第三次來到緬北,他在房間中記下一天炮火的數量和遠近,名為《最長的一天》。

//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名單

//

馮博一

1960年生,獨立策展人、美術評論家,併兼任何香凝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藝術總監。198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1988-2008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任編輯工作。現生活工作於北京、深圳、蘇州。致力於中國當代實驗藝術的策劃、評論、編輯等工作。在國內外策劃多次重要展覽,是為中國目前最活躍的獨立策展人和評論家之一。

田霏宇Philip Tinari

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具有影響力的評論家、策展人與藝術史學家。本科畢業於杜克大學文學和歷史學系,碩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文化研究專業。2011年起,他開始擔任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館長,6年里策划了超過60場展覽以及多場公共活動及發展性項目,並在2016年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選為「公共知識分子項目」中的一員。

「思想與方法」徐冰個展現場

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和客座策展人馮博一聯合策劃的大型回顧性個展「徐冰:思想與方法」7月21日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開展,此次展覽為藝術家近年來在北京地區最全面的個展,力圖全面梳理藝術家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四十餘年的創作歷程,新回顧展命名為「思想與方法」,是徐冰藝術恰如其分的總結:對他而言,藝術不是思想到思想再回饋思想,而是從手藝到思想,再指導手藝的記錄。對時弊的感知、思維的推進,有時是無意間看到的某個畫面/事物展開的,有時通過對某棟新樓的造型、材料、顏色或與周邊建築關係的判斷展開的,有時是通過在工作室反覆擺弄手裡的「活兒」展開的。

「思想與方法」徐冰個展現場

展覽展出了《天書》、《將進酒》、《鳳凰》、《蜻蜓之眼》、《英文方塊字書法》、《鬼打牆》、《榮華富貴》等作品,囊括版畫、素描、裝置、文獻記錄、手稿、影像、紀錄片等形式,共六十餘組作品。作為一位多維度的藝術家,每一件作品都給人不同的感受。其作品樸素、自然、帶入感的特點,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不同的階層都能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

費大為

1954年生於上海,198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現任聯合國教科文藝基金會評審,獨立策劃人和批評家。自八十年代後半期以來所策劃的一些列展覽活動,首次將中國當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埃爾維·尚戴斯 Hervé Chandès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館長。

格拉齊婭·誇羅尼 Grazia Quaroni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部主任。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展覽現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 4月25日至7月29日亮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中國地區的首次大型展覽,展覽通過展出近100件/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標誌性藝術作品,以及眾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具有獨創性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以及它在成立三十多年對當代藝術及藝術家們所餞行的承諾。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展覽現場

「陌生風景」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卡地亞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與策展人費大為的相遇應運而生。展覽中,不僅帶來森山大道、雷蒙·德巴東、大衛·林奇的照片和影像,也展示了北野武的繪畫和雕塑,此外,5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參展,分別是蔡國強、黃永砯、高山、胡柳和李永斌。

黃篤

批評家、策展人,今日美術館學術總監。

今日美術館展覽及學術副館長

「根莖」中國當代藝術自主性研究展現場

2018年1月15日,由黃篤與晏燕策劃的《根莖—中國當代藝術自主性研究展》在今日美術館亮相,此次展覽是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的2017年度資助項目,試圖在全球化背景下深思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路徑。展覽主題「根莖」(Rhizome)一詞源自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的理念。「根莖」被比喻為一種複雜的文化隱喻和游牧主義的思維模式,它代表了一種開放性的、非中心的、無規則的、多元化的、無限生長的形態和活力。「根莖」恰好描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特徵——在融合中不斷生長,在生長中產生差異。

「根莖」中國當代藝術自主性研究展現場

本展覽以藝術家個案研究切入,通過甄選並確定了八位參展藝術家:隋建國、王魯炎、胡介鳴、姜傑、倪海峰、徐震與沒頂公司、蔣志和高偉剛。他們代表了不同時期的藝術,其作品涵蓋的媒介包括:雕塑,攝影,錄像,裝置和繪畫。它梳理和呈現了八位藝術家節點性的作品,以及藝術作品背後的觀念變化軌跡。

魯明軍

1978年生,2011年獲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藝術史、藝術批評與理論的研究、教學與實踐。他曾策劃多個展覽,論文見於《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近著有《論繪畫的繪畫:一種藝術機制與普遍性認知》(2015)、《自覺的歧途:1999年的三個當代藝術展覽/計劃及其之後》(2017)、《目光的詩學:視覺文化、藝術史與當代》(2017)等。2015 年起兼任剩餘空間藝術總監。2015 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 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 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在集結」群展現場

2018年5月27日由知名策展人魯明軍策劃的展覽「在集結/Assembling」在瀋陽chi K11藝術空間開幕。展覽旨在回溯東北地區的當代藝術實驗精神,並首次全面探討東北文化與藝術在當代藝術系統中的價值和地位。在當代藝術發展的三十多年時間裡,東北已經形成了高辨識度,亦不乏爭議的繪畫風格和地方調性。魯明軍設法將所有關於「東北的當代藝術」集結在一起,構成並釋放出今天東北當代藝術的新動能。

「在集結」群展現場

展覽展出了王興偉《姐夫再忙,也沒有忘記你......》、張慧 《我過去的情人變老了》、劉小東 《郭強在自己開的KTV里》、孫原 彭禹 《當看不再是一種選擇》、舒群 《絕對原則消解系列3號》、藝術教育小組 《個人史》等作品,匯聚了北方道路藝術聯盟、北方藝術群體、毒山凡太朗、耿旖旎、海波、何翔宇等31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與6個發跡於東北地區的當代藝術小組。魯明軍於2018年策劃的其他展覽:「疆域:地緣的拓撲」群展,「異形」徐震個展,「倒流的河水」王強個展,「靜物與風景」楊振中個展,「世紀」傅饒個展。

朱青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德國考古學院通訊院士。1978-1982年本科就讀於南京師範學院,1982-1985年研究生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1990-1996年博士研究生就讀于海德堡大學。1985-1987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助教、講師,198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史。主編《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起每年一卷)、《漢畫總錄》(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起已出版30卷),著有《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商務印書館,2000),譯有《詹森藝術史》(世界文化出版社,2014)。任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巴黎索邦大學、中國美院、西安美院、天津美院、四川美院、魯迅美院、廣州美院、湖北美院等客座教授。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7」展覽現場

2018年月24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7」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青生擔任策展人。「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通過「一年之鑒」這一時段性學術方法,系統性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在2017年的整體狀況及趨勢。通過展示「變數」,一年中當代藝術的變化得到整體顯示,各個重要事實的意義和之間的關聯得以揭示,當下的社會思潮、文化現象和當代人的創造性反應也因此被反映出來。而在年鑒展中,各種問題將被儘可能地展現和提示。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7」展覽現場

本次年鑒展現場展出14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在2017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胡尹萍《身份》、童昆鳥 《藝術垃圾桶》、欒佳齊《528HZ》、廖斐《單向雕塑1-4》、焦應奇《認知和表達的基本結構》、冷廣敏 《溫床》、李怒《廣場》、何翔宇《5月14日,7月14日,8月27日》、毛晨雨《稻電影》等。這些作品和文獻記錄是《年鑒》編輯部在2017年全年近4000個藝術展覽及活動、12780位藝術家材料、4652篇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甄選,根據編輯委員會的意見修訂補充後的結果。

張尕

媒體藝術家,策展人,紐約帕森斯藝術學院教授。曾參加許多重要國際展覽如 Ars Electronica Center(奧地利)、Adelaide Art Festival(澳大利亞)等。曾策划了三屆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即2008年的「合成時代」,2011年「延展生命」以及2014年「齊物等觀」。在2004年至2006年間,他組織並策划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及論壇,將國際新媒體藝術的前沿實踐介紹到中國大陸。自2015年起他將作為學術指導參與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的展覽,研究等各方面的規劃。

「開」展現場

由知美術館與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聯合呈現,由媒體藝術策展人張尕策劃的「開」展覽於2018年4月25日開幕,持續至2018年8月12日。展覽名字為「開」自然呼應美術館正式開啟的重要時刻,某種新開端正積聚著力量;同時「開」作為一種運動,與九位藝術家的參展作品也有某種聯繫:參展的作品也都以某種形式保持「運動」、「變化」之感,無論是機械運動、電子運動、光影運動,甚至是參與者的被動運動,都與美術館的「生生不息」有著呼應之美。本次展覽與首屆Art Chengdu藝術博覽會及其他機構一起有所動作,也是想形成一股合力,加速打造成都生態系統的形成。

「開」展現場

展覽展示了奇科·馬可姆特與「無定形機器人創作」團體作品《靈動噴泉》、張培力作品《標準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圓及其音響》、馬尼克斯·德·尼斯作品《直線位移》 、邁克爾·華金·格雷作品《兩個西蒙奈塔之間》 、勞倫斯·馬斯塔夫作品《指南針 02005》 、 王功新作品《不可坐的》、 卡斯滕·尼古拉作品《反射失真》、森萬里子作品《平底石》 、王郁洋作品《無題——柏拉圖的立方體》 等。這些作品都有一種永恆的反覆,一種生生不息的轉變,一種擁抱未知、無法預料之事物,擁抱一切潛在可能的精神。

//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提名獎名單首

//

《策展詩學 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作者:林宏璋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時間:2018-04-20

這不是一本通用的協助藝術策展的學習者把展覽辦周到的策展操作手冊,而是一本想藉由本書在經由全球化新自由自經濟體系長時間無孔不入地塑造、歸化、均質化的群眾之中,啟動更為異質、更具主動性的藝術諸眾。或是要讓原先看不到的、沒有聲音的被看到、被聽到。──前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黃海鳴 當代藝術策展實踐面對的是開放的公眾關係,以及經由「教育轉向」所發展的自我技術所蘊含的民主價值;從策展的字源意義作為一種「照料」他者與自我的技術,是將藝術展演本身視為啟發智性的公共性行動。這個思考取徑在於將策展從起源學的意義,進行對其歷史、專業、責任與機制關係的變革等綜合考究。 本書書名挪引亞里士多德的《詩學》(Poetics),乃是強調策展之實踐創造性,如同詩學作為一種「從無到有」的「生成」。《詩學》系指一個「如何」創作戲劇的創造方法與認知,因此,「即興/創新」是重要的創造技巧。在此意義下,本書所集結的文章在於強調策展本身的創作論,同時也是進行對「策展技術」的思考,包含策展中發生的寫作、形式、空間拓樸、主體性等思辨面向。本書書寫原則上建立在作者對於大量國際雙年展的觀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協同策展的台北雙年展。因此書中除了有許多相關理論收集整理之外,還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無疑是一本台灣近年來討論策展的重要著作。

《當代已然成史:我(們)與黃專》

作者:巫鴻

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9-01

黃專的工作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不可分割的部分。他曾問道:「當代何以成史?」 又曾著文論證「史料」在理解歷史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在這個意義上,這本訪談錄希望提供的並非是私人的友情緬懷,而是了解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殊史料和素材。近80名被訪者的不同身份、經歷、年齡和工作性質,使他們的口述涉及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個維度。這些人既包括與黃專多年交往和合作的學者、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師和設計師,與他合作建立當代美術機構和策劃大型展覽的企業家和館長,也包括他的老朋友和老同學。 訪談錄分為上下兩卷本,為了突出本書的史料價值並便於使用者查閱,訪談錄根據被訪者的身份將訪談內容進行了初步分類。上卷的訪談對象包括藝術史家、評論家、策展人、機構負責人、設計師等;下卷全部為藝術家的口述記錄。每卷中根據訪談所涉及的事件和歷史環境,以時間先後為順序進行排列。

《當代藝術與宋庄的三重解讀》

作者:秦竩

出版社:中國科技出版傳媒

出版時間:2018-10-01

中國當代藝術與改革開放同步經歷了40年的發展,因其歷程獨具中國特色而又帶著鮮明的時代性而應被書寫。 本書立足於全球最大的藝術聚集區一宋庄,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可以對照的實體,從田野案例出發,以民營美術館、當代藝術從業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對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尤爾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和米歇爾.福柯的知識權力理論三個理論的綜合運用下,解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

《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

作者:唐小兵(美)

出版社: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8-01

當代中國紛繁的藝術創新和視覺環境,蘊涵著怎樣的歷史經驗和邏輯?「視覺文化」這個概念,能讓我們看到什麼?《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以富於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視野,追溯多種視覺藝術形式的創作實踐和歷史語境,呈現出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豐富多彩與鮮活可觀。書中所展開的「再解讀」,不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當代中國讀者在自身文化經驗中收穫認同與震撼的「再發現」。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國的美術館世界》

作者:姜節泓

出版社:上海人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1-01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中國的美術館世界》討論了新時期中國的美術館現狀和「美術館熱」以及在此之下產生的中國當代藝術運作機制的新面貌。《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探索中國的美術館在優選化的藝術世界語境中是如何建立、改造和發展的。所有撰文者都有在中國各種新博物館工作的經驗。從這些經歷中收穫的見解指引我們從稍許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即樂觀的同時也抱有疑問。

The End

添加羅博小助手進入羅博讀者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博報告 的精彩文章:

雙面魅力,星耀巴黎

TAG:羅博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