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豢龍氏」所養之「龍」為一種食穀物的水獸,因肉質鮮美被食用

「豢龍氏」所養之「龍」為一種食穀物的水獸,因肉質鮮美被食用

事情的起因,還是源自大家對十二生肖的懷疑。其他十一個都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唯獨龍不在? 花九覺得,並不是龍不存在,而是古代所指的龍跟現在所指的或許不是一個東西。對於現代人而言,「龍」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而古代人卻將一種生物命名為「龍」,並隨著這種生物的大量滅絕被神話,於是在神話傳說與歷史記載中同時存在。

據有關史料記載,古人不僅好龍,而且還有養龍的歷史,甚至覺得吃龍肉也不以為然。這跟我們設想的神聖性截然不同。我們把這段歷史回顧一下。

第一個養龍的人叫「豢龍氏」,原名董父,許多龍都會飛到他的身邊。 據《左傳》記載,「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 當時舜命董父豢養龍。「董父亦甚好龍,且善飼之服事帝舜」。但龍是聖潔之物,非甘泉不飲,非靈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後來在聞喜的鳳凰垣和峨嵋嶺之間,發現有一條長40華里的大甘泉,水質甚佳,猶如湖泊,清澈明亮,實為豢龍相宜聖地,心中大喜,便定下居來。此地便是聞喜東北方向橫跨東鎮、禮元兩鄉鎮的40里白水在灘。因董父豢龍有功,舜便將白水灘一帶「封為董父之國也」,這便是傳說中的董父豢龍之處。

《左傳》所記述的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事情。這個地方是哪呢?據說,古代叫「鬷川」,古址在今山西聞喜縣一帶。

孔甲與龍

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有劉累者,能飲食龍,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後來到了夏朝第八代國君孔甲,在位期間專好鬼神之事,不正宮庭,不務德政。在一次出遊打獵,孔甲發現了兩個十分奇特的動物,他從來沒有見過,大臣有人奏曰:此為龍,孔甲十分的高興,便派人將這兩條龍帶回了宮廷,他還專門讓人修建宮室,用來飼養這兩條龍。堯的本家陶唐氏有個後代叫劉累,曾經在豢龍氏那裡學習過養龍的本領,孔甲就造了兩個大池,把抓來的兩條龍交給劉累飼養。劉累養龍很有技巧,把龍喂得很精壯,孔甲看了非常高興,就封他做「御龍氏」。龍這種神物是很難養的,劉累雖然受過專門訓練,但也難免有失誤。經過一段時間的餵養後,一條雌龍突然死去,活著的公龍沒日沒夜的嘶叫,忽然有一天,天空霹雷火閃,大雨急下,河水猛漲,不知為啥那條公龍就順著河水遊走了。眼看一條龍死了,另一條龍跑了,無法向夏王孔甲交差,劉累擔心事情被發現,偷偷把龍給剁成肉餅,謊稱是東海大魚的肉,獻給孔甲。孔甲吃了之後讚不絕口,感覺十分的美味。又派使者向劉累索肉。劉累害怕死龍之事暴露,於是連夜逃走了。 正史《史記》里司馬遷也記述了這件事。

有學者推測,他們養的是鱷魚,但按照描述看,第一,飼養的條件比較苛刻,「非甘泉不飲,非靈水不憩」,「龍」對水質要求較高;第二鱷魚肉並不鮮美,第三,當時鱷魚並不罕見,漢朝以前北方經常可以看到,所以鱷魚的可能性很低。 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生物還有大鯢,而鯢魚的肉質確是很鮮美,現在也還有,大的能達百斤。但是能訓練它么?這個還真沒見過。

在古代,養馬稱為「圉」,養牛羊稱為"芻",就是指吃草的牲口,吃穀物的稱為「豢」,比如豬狗類,在他們眼裡,龍應該是非常平常的動物,「豢龍」就是說它吃穀物,跟豬啊雞啊沒什麼不一樣。《山海經》會把一些難以理解的事物,甚至為了形象告訴你,以龍外形加以描述。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上古時代,有一種體型較小的水獸,因為在當時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範圍還很小,原始森林接天蔽日,非常適於野獸的生長繁衍。它們可泳可翔,古人便稱之為龍。到夏朝,既然有「豢龍氏」、「御龍官」的職務,就說明了馴養龍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人們將這些巨獸捕獲飼養、馴化,並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技術,使它們可以負重或為人類驅車。

所謂「天降二龍不升」,應該是這種動物在狂風暴雨中受傷不能滑翔飛騰,所以才會被人們捉獲。但人們不知道這種動物繁衍能力很差,以至於後來越來越少,所以御龍氏都是為部落首領或皇室服務,龍也就成了一種神聖的動物,其實就是瀕危物種吧。有學者提出所「豢」的龍可能指馬。如果是這樣,那至少是這種生物滅絕之後的事,馬成了它的替代品。

關於養龍,其實來來去去能舉的例子就那麼多,古人說龍肉美味,《博物志》曰:「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就是用醋腌過後食用,文章即可隨手捏來。如果那種龍沒有吃光,很可能在歷史的指代中換了名字還活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九太太 的精彩文章:

《山海經》眾多「四隻犄角的怪獸」,英國人十七世紀曾馴化過一種

TAG:花九太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