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葉以健:圖解懸崖式盆景造型的方法

葉以健:圖解懸崖式盆景造型的方法

凌空倒懸 野趣橫生

——懸崖式盆景造型探討

原創作者|廣東江門 葉以健

本文首發「盆景賞石」,版權歸原創作者葉以健所有

懸崖式盆景,顧名思義,有峭壁險峻、境困危急之感,利用盆景造型藝術再現了逆境中植物生命力的頑強,是一種意境的生動描述,催人向上,深受盆景愛好者歡迎。

關於懸崖式盆景的分類,一般依據飄垂長度分為大(全)懸崖式、半懸崖式;依據飄垂造型分為倒掛抬頭式、探枝式、掛鉤式等。筆者經多年實踐,在此就懸崖式盆景根頭出土下懸方向、出土部位高低等不同造型方法進行分類描述,與盆景愛好者共同探討。

一、順懸與反懸

在懸崖式盆景中,根頭出土姿勢是樹勢的發源地,決定了作品的總體格局。懸崖式盆景要觀其力度感、意志感和競爭感,其意境神韻是潛藏的,內涵是豐富的,首先要通過根頭出土姿勢來體現。根頭要牢固紮根岩土,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在險惡的懸崖峭壁上堅守陣地,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

在實踐中,根據懸崖式的造型特點及樁材本身的特點而創作的作品根頭出土方向與下懸的方向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依下懸方向可分順懸和反懸。

順懸

所謂順懸,就是根頭與盆面的夾角小於90。的方向出土,順勢而下,沒有反覆逆向感,也是最常見的造型方式,如圖1。

順懸出土後,在下懸方向上會有多種變化,內涵更為豐富。圖2、圖3分別展現了順懸出土後橫向和縱向的變化。

反懸

樹勢在服從根頭出土方向的基礎上,不是順勢往下延伸,而是逆反方向生長再往下伸展,更能體現植物在逆境中的抗爭力。

反懸出土後,在下懸方向上也有多種變化,而且較之順懸,力度更勁、更猛。圖4-圖6展現了反懸後的各種變化。

二、高懸與低懸

根頭出土部位的高低也影響下懸氣勢和構圖格局,依根頭出土部位的高低不同,又可分為高懸和低懸。

高懸

高懸特點是出土離盆面高,下跌力度猛。在高的基礎上,節奏、方向感也有多種變化,如利用強、弱節奏在頂端飄逸下懸;多角度、多方向迴旋下懸,顯示氣勢等,如圖7-圖1 0。

低懸

低懸特點是出土離盆面低,雖沒有高處下跌的氣勢,但有明顯的反覆迴旋抗爭感,彷彿在平地中搏鬥、騰躍而懸跌。在低的基礎上,節奏、方向感也和高懸一樣有多種多樣的變化,如圖11-圖14。

三、提根、附石、多乾式懸崖

提根、附石、多乾式懸崖是近幾年出現的懸崖造型形式,把懸崖式造型加以深化,豐富了藝術表現力。

提根式

利用樁材豐富的根系,盆面出土,變化多端,使懸崖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姿多彩,如圖15-圖17。

附石(木)式

附石(木)盆景本身難度已頗大,再加上懸崖造型,難度可想而知。大多數附石(木)懸崖式盆景都是從實生苗開始造型培育,這樣構思空間大,如圖18-圖20。

多乾式

較為少見,多為盆景愛好者根據樁材的特點而做,別開生面,如圖21-圖23。

鏈接:

懸崖式盆景的深層次理解

圖、文|葉以健(廣東江門新會)

筆者向來喜歡懸崖盆景,經多年實踐對其藝術漸悟理解,曾在有關雜誌發表多篇文章闡述觀點。如:懸崖的「出土」、「下懸」、「走向」、「節奏」等作過實踐總結,談及體會(請參閱《中國花卉盆景》1997第1期、4期、7期、12期)。近日,鑒賞了吳成發先生及韓學年先生各自的懸崖盆景,對嶺南懸崖盆景藝術加深認識,覺悟精華,試述如下:

一、賞析吳成發的《快閃記憶體》與韓學年的《雲鶴仙骨》

綜觀吳成發自成一格的懸崖作品《快閃記憶體》與韓學年《雲鶴仙骨》比較。各有千秋,反差明顯,試述之。

(一)吳先生作品《快閃記憶體》(註:作品沒命題,筆者模擬命題為《快閃記憶體》,日後以作者為準)。

作品是一盆意境深淵的懸崖盆景,樹種普通,但給人印象是一棵不同凡響的榆樹,有奇特震撼感,其造型完全脫離地心吸力所致的跌落下垂,亦沒有步步向上攀懸慾望,而是以多個高低不平,大小不同的「角」(轉彎處小角度迴旋,角彎銳利,好象動物的角。)組成。形成閃電般瞬間的能量爆發,其速度之快,只能用「閃」來形容,能量之大,以閃耀作為爆發的意境表達,這是能量轉化為動感,可想而知。

吳先生不取用以往的動感風吹手法那樣直觀的表達(如:柳格的《雲重枝垂紫作蔭》、《驚濤》請參閱《花木盆景》2008年第1期58頁),而是以內涵的意境神韻來表達動感的方式,不踝露,較含蓄。然而,神韻表達動感是抽象的,無形的,悟性因人而異。有能量爆發就必然有儲存,這是一個哲理,所謂蓄勢待發。

吳先生對這懸崖處理,不看重枯乾、舍利、滄桑的歷史遺韻和跌宕迴旋的走向。相反,看重了完整無缺的枝幹皮張,根頭干枝走向利落,在「力度」的帶動下(有關「力度」請參閱《花木盆景》2000年第6期25頁),樹氣極為流暢,無絲毫臃腫濕滯成份(如節瘤、窄腳、漏澗、疤痕增生等),算得上「靚仔樹」範疇,有著良好的嶺南盆景藝術傳統格調,這些藝術底蘊,是無法言傳身教的,只能伴隨著藝術修養的提高,積蓄、儲存到一定情度就會爆發,欲速則不達,這是筆者模擬命題「快閃記憶體」原因之一。

再則,息科技時代,有一種儲存卡叫「快閃記憶體」儲存信息速度快,容量大,故為「快閃記憶體」。筆者借題發揮,更能理解其藝術內涵的意境神韻表達。不知作者是否有不同看法(有不同看法也屬正常),我就是這樣體會的,欣賞的。看了好作品,內心總是樂滋滋的,反覆回味,其營養遠超「人蔘」(筆者是醫生,營養分為肌體營養和精神營養,這裡指精神營養。)。見原作圖照1,模擬分析圖2。

原作榆樹《快閃記憶體》圖照1

作者:吳成發

《快閃記憶體》意境分析模擬圖2

(二)韓學年的山松作品《雲鶴仙骨》

《雲鶴仙骨》受生態環境影響,造就了樹榦千姿百態的畸型走向。滿身鱗傷,枯乾、漏澗的舍利留下了歷史遺韻,是生存鬥爭的結果,天工造化產物,較難得。絕非人工可以培植(除部份枝托外),故此,決定樁材優劣的是自然成份。有了天賦烙印,如漏澗、枯乾、節瘤、斷頂、無底托、枝幹殘缺畸型等。還需有獨到的眼光和判斷能力,為我所需,為我所用,變廢為寶。講是容易,做到便難。好的樁材不是絕對,相反,劣材也不是一無是處。劣勢可轉化為優勢,發揮靈感就有好作品,見廣就會識多。韓先生的懸崖山松《雲鶴仙骨》作品,相信很多人都見過。筆者亦觀後有感:

1、與傳統懸崖式造型藝術有較大的背叛,不重視懸崖出土時的根、樹頭的雄偉牢固,顯得不夠優美,而且有些零落衰弱,勉強支撐感,總體樹徑面積比下懸部份瘦弱得多,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頂得往」嗎?「別忘記你的處境是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呵!狂風暴雨、雷電、過山風時刻干擾,知道嗎?」觀看的心情正在聯想……。

2、作品是一幅奮鬥圖,出土後以一個小角度急速垂直跌下一段距離,約佔構圖的1/2,繼而打了幾個不同角度的滾翻,跌跌撞撞地往左右上下方向趴走,似乎迷失方向。但最終走出艱難的困境。回頭觀看自己是懸掛在懸崖峭壁上,自慰幸運,摩摩身上遺留的傷疤(枯乾),苦笑一下,繼續前進……。

3、筆者年青時常上山選取松樁,前往水土流失的「光頭山」。風化岩層形成的土壤,沒有植被。沒有高大的樹木,只有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松樹在山溪的縫隙中生長。由於水土流失沖刷,生長姿勢東歪西倒,在植物的朝光作用下,跌到了又趴起來。當時取樁者認為,殘缺不全的樁材造就價值不高,不可取。能取到堂堂正正完整無缺的樁材為上品。(根頭干枝比例恰當、齊全、完整無缺)

4、看了韓先生這棵懸崖松作品及想起上山取樁材的情況,一念忽回現實生活、工作的聯想。那個企業、那個單位以及個人,無不象《雲鶴仙骨》那樣艱苦奮鬥的創業經歷呢!單憑這一點,他的作品藝術魅力已經起到激發鬥志,使人奮發向上的現實作用。(見原作圖照3、模擬分析圖4。)

原作圖照3《雲鶴仙骨》 山松

作者:韓學年

模擬分析圖4

二、應糾正對懸崖作品的一些錯誤認識。

嶺南盆景藝術懸崖式造型較為講究,無論從出土、下懸、走向都講究內涵,沒有內涵的作品意境單調、平庸、不耐看。試述一例:由吳培德主編的《中國嶺南盆景》畫冊(1997年12月。第106頁)一幅盆景圖照,也是山松懸崖作品,該作品對懸崖認識較淺,單純認為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形成的拋物線狀的下垂、跌落就是懸崖盆景。好比在空中劃一道弧線,即使樹種名貴,根頭干枝托齊全,欠缺藝術內涵,還是失去懸崖盆景藝術造型的意義。(註:只是個人學術提法,別無他意。見原作圖照5、模擬分析圖6。)

原作圖照5

模擬分析圖6

三、觀感與體會。

上述有關懸崖盆景的三則實例,一則榆樁,兩則松樁,各自同一型式造型,效果反差甚大,另人耳目一新。製作者所處的心態、環境、自我修養不同,所以構思因人而異,見仁見智,是很正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實例,無可非議。

筆者認為吳先生與韓先生上述各自的這一懸崖盆景,恰好形成反差對比:

1、普通樹種(榆) 高檔樹種(松)。

2、人工始初育胚構思為主 天然成分構思為主。

3、樹相力求完整無缺(靚仔樹)為主 殘缺不全,破舊枯乾,力求表現歷史遺韻為主。

4、藝術內涵以「力度」為主,表現出奍精蓄銳,能量爆發的抽象神韻 以歌頌生存鬥爭為主,體現歷史遺韻,絕境逢生的人生觀。

吳先生的《快閃記憶體》與韓先生的《雲鶴仙骨》都是用深厚的功底磨鍊出來的,作品風格不同,正是反響出藝術的進步。例三(見原作圖照5、模擬分析圖6)是懸崖式的初級階段,得其形,只能比擬利用地心吸引力來測試拋物線的存在,也是成功之作,因為此作品較早期,不能用現代的觀感來看待。

精彩回放:

中國盆景歡迎您!

隨時欣的盆景展覽館

弘揚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藝!

欣賞盆景藝術,分享快樂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盆景 的精彩文章:

江蘇盆景協會聯盟副主席姜文華盆景新作欣賞

TAG:中國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