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具備這一點,才能成為人群中的1%

具備這一點,才能成為人群中的1%

來源丨看書有道(iikanshu)

生活在一個喧囂的環境中,有很多東西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比如,每次下決心想要好好做事的時候,全世界的風吹草動都是誘惑。

總覺得手機時不時在對你招手,控制不住想去摸它的衝動。

剛整理好心情,突然肚子一陣翻滾,想上洗手間。

一會兒口渴想喝水,一會兒嘴巴寂寞想吃零食,隔幾分鐘就坐如針氈。

右下角的微信圖標一閃爍,有人給你發消息,就馬上點開,然後就聊嗨了,把剛剛正做的事情丟在一邊。

…………

現代社會許多碎片化產品提高了我們的時間利用率,同時也讓我們養成了三心二意的習慣。

隨之失去的,是長時間專註於一件事的能力。

1

大學的時候我有個朋友,周末一有空閑,就喜歡到星巴克「看書」。

一般是先點杯飲料,然後找個角落的位置,翻開書頁開始看。

剛看沒幾頁,覺得應該先發條朋友圈打打雞血,於是拿起手機開始自拍。

大概拍個幾十張後,挑出一張既能露出杯子上的Starbucks Logo,又能露出書封面,還最顯臉小的照片。

P個圖,加個濾鏡發朋友圈,配上文字「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今日目標是把這本書啃完」。

然後心滿意足地繼續看書,不到五分鐘,又忍不住拿起手機想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點贊。

要是有人點贊或評論,則暗自偷樂,但不會回復(因為這時候自己正在認真看書);

無人點贊評論,則坐立不安,內心糾結是不是拍得不好看,要不要把這條刪掉……

就這樣魂不守舍地,一個下午的寶貴時光都消磨完了,結果當然是每次目標都沒有完成,而真正能吸收並化為己用的書中精華,也是寥寥無幾。

這張圖許多人一定都有共鳴

對於這樣的人,你能說他們不勤奮嗎?確實勤奮。

大周末的,本來可以在家刷劇打遊戲,或是出門逛街,但依然選擇拎著重量不小的書本出門,還給自己定下了讀書的目標。

但問題出在哪兒呢?

思想太繁雜,注意力太分散。

太多零碎的事情佔據了他們的大腦,無法專心做一件事情。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下午三心二意的時光,可能還不如別人在家專註讀書一小時來得有收穫。

勤奮是可以被看到的,可是看到的「勤奮」就是真勤奮嗎?

2

很多人在小學時天賦異稟,成績在班裡數一數二,可上了初中、高中後卻一落千丈,一直在中游徘徊。

奇怪的是,他們的勤奮程度可能並不比以前差,甚至學習時間還比以前要投入更多。

每天5點早起背書,晚上自習到1、2點,結果呢?卻不如那些7點起床,12點前睡覺的人成績好,這是為什麼?

雞湯界很流行一句話:「你的不優秀,都是因為你在假裝努力。」

問題是很多人沒有在假裝,他們確實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結果依然效率低下。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不是「假裝努力」,而是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專註力」

專註力,指的是不受外界干擾,專註於某一事物的心理狀態。

它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能力之一。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持續時間是多久?

10小時?3小時?還是1小時不到?

心理學家丹尼爾·格爾曼在《專註》中引用了一個研究結論:

幼年時專註力越強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越容易取得成功。——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方面。

專註,是一種對意識的掌控,而這種對意識的掌控力,決定你生活的質量。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擁有專註力,也意味著擁有了更多可能。

3

細數那些成功人士和學霸,無一不是專註力強的人。

前金山公司CEO、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從小就是個學霸。

大學時,他每天早上7點就去教室搶座位,總要坐在最好的位置聽課,沒課時便到機房或自習室里待到很晚,就連禮拜六的看電影時間,都經常是安排在九十點鐘自習結束後的第二場。

每天在自習室里待10多個小時,很多人都能做到,真正難的是,在這10多個小時內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專註消化和吸收知識。

如此高密度高強度的學習,使得他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四年的學業。而他身上這種專註的特質,也延續到了之後開發軟體和經營公司的歷程中。

在互聯網圈子裡,雷軍有一個著名的七字訣:「專註極致口碑快」。秉持這套方法論,他創辦了小米,也幫助朋友成功創辦了20多家公司。

而在這七字訣中,他把「專註」排在了第一位。

曾經比爾·蓋茨被問到成功的秘訣,他只給出了一個詞:「Focus(專註)。」

而喬布斯更直接地表示:專註和簡單一直是我的秘訣之一。

一個專註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乾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與此相反,一個人如果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幹什麼事情都只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4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專註力呢?我有3點小建議。

1、先在心中明確,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量大小,取決於內心信念的堅定程度。

很多人工作感到累的原因,是因為對自己目前所做的工作不夠感興趣,對公司更沒有任何感情。

而雷軍的不知疲倦,正是因為在他的心中有明確的目標,有堅定的信念。

曾有人問他,在連續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工作,你還有快樂的感覺嗎?他答:我把別人睡覺的時間用來完成工作了,我很快樂呀。

所以,要培養專註力,可以先從感興趣的事情入手。

2、劃定一個高效時間段,先做有難度的事

大多數人效率最高的時間是早晨,也有一部分人是在深夜,不論是哪一種,只要選擇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來專註做一件事情,並且划出明確的截止時間

先做最有難度的、需要整塊時間處理的事,這樣的話你才容易全身心投入進去,再加上截止時間的刺激,使你不得不在壓力下,達到專註的狀態。

3、遠離誘惑,把干擾項減到最少

當今社會,對大部分人來說,最大的干擾源就是手機。

明明上一秒還在專註地處理某件事情,下一秒信息聲音一旦響起,就很難充耳不聞。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人為地先把干擾項減到最小。

比如:

盡量選擇安靜且不容易被打斷的環境進行重要工作;

進行時把手機關靜音,或者放在遠處。

如果特殊情況需要保持聯絡,可以設定截止時間,比如1或2小時看一次手機,以免錯過重要信息。

5

村上春樹說:

「沒有專註力的人生,就彷彿大睜著眼卻什麼也看不見。」

十小時的低效努力,也抵不上一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

專註力並非天生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而成。

不妨挑個周末早上試一試,把手機關機一個上午,專註做一件重要的工作或是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部分人會發現,這半天里你沒有錯過任何信息,也不會有人找你。而你卻比別人多獲得了幾個小時專註做事的滿足和成就感。

專註做事,忘記人群,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歷史|人文|觀點|思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延安整風」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