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綜合素質評價從「軟掛鉤」走向「硬掛鉤」

綜合素質評價從「軟掛鉤」走向「硬掛鉤」

上周,區域周刊推出了「北京中考力破『唯分數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校額到校錄取成績,占錄取成績的30%(滿分162分)。綜合素質評價一直是教育評價中的難點,近年來,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地區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在升學考試中運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本期,我們請關注此問題的學者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區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並進一步提出推動改革的建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編者

近日,多地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綜合素質評價將被逐步納入錄取成績。事實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轉變觀念推動教學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方式轉型、深化考試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的作用是明顯的。

儘管大家都認為這個指揮棒很重要,但在使用時一直小心謹慎,從實踐層面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仍處於探索階段。

綜合素質評價多數仍處於「軟掛鉤」狀態

除了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從全國各地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政策看,主要舉措是評價結果前置,即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前置條件,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達到一定的等級,就能被相應的學校錄取。

儘管這一路徑的設計思路很好,但為了升學率,為了避免本校學生因為評價結果達不到要求而無法報考一些好學校,就出現了個別學校評價造假的問題。

這種「軟掛鉤」帶來的問題,一方面影響了學校誠信機制的建立,另一方面也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因此,改革需要加大行政力度,用政策讓其從「軟掛鉤」走向「硬掛鉤」。

「硬掛鉤」就是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升學直接掛鉤,把評價結果轉換為分數直接計入考試總分,它代表了改革的方向,但要使「硬掛鉤」成為社會認可的政策設計,其推進的力度與路徑還是要謹慎的。

一是「硬掛鉤」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校額到校錄取成績,占錄取成績的30%(滿分162分)。北京邁出了非常重要且可行的一步,為全國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提供了一種模式。

校額到校的「硬掛鉤」容易操作,容易在同一個層面建立一個相對公平的評價標準,家長容易接受。分配到校的名額由於受眾相對較少,被推薦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身區分度較高,不容易產生矛盾。

二是「硬掛鉤」要創造條件,科學統籌。全面實施「硬掛鉤」的政策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具備全覆蓋的基礎。

重建育人理念。重點改變家長的評價誤區,用更遠的視角、更新的理念、更有效的宣傳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建立有信度的工作機制。改革要關注科學的評價制度和程序設計,要重視操作的透明性,通過嚴格的填寫、質疑、複議、仲裁製度和記錄的終身保存以及嚴厲的懲罰機制確保評價的公信度。

探索建立等級制與積分制並存的評價機制

公信度不高成為影響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重要因素。受應試教育和傳統評價的共同影響,部分家長、教師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生)能考上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進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以書面考試成績為導向的傳統評價思維仍佔主導地位。

評價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儘管強調多元評價,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及社會評價的信息,但實際操作還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鑒定性評價,教師仍起著主導作用,結果的科學性、可信性有待深化,尤其是針對性不強,無法反映評價個體的整體水平與個性特長。另外,評價者的不專業,結論隨意性,都影響評價改革的深化。

如何使評價結果具有公信力,除了營造氛圍轉變觀念、開發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外,還得在頂層設計和方法改進上綜合治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信度與效度。

一是基於評價標準建構兩大板塊。在教育評價中,根據評價標準可以分為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絕對評價關注達成度,相對評價關注區分度。從理論上講,兩種評價不能混合在一起,需要分開操作。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恰恰把目標導向與升學依據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評價改革的難度。

在操作設計上,可分別按照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的要求,分成兩大板塊,形成兩大系列,即第一是達標板塊,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標準,達成即可,按照診斷性、形成性評價的操作要求進行;第二是升學板塊,根據招生學校的要求及個人特長分別評價。

第一板塊是普適的、基礎的,基於畢業、合格標準,第二板塊是發展的、個性的,基於升學、選拔標準。一般來說,計入升學考試成績的是第二板塊。

二是基於評價功能實施兩類策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發揮的功能是多元的,既要考慮畢業又要兼顧升學,但事實上這兩種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其評價操作思路與方式也不一樣。因此,建立等級制評價與積分制評價並存的機制,是破解畢業升學兼顧、導向選拔同步的有效策略。

從發揮評價導向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等級製為主,貫穿在每個學年直至畢業的整個過程中,可以使用多主體評價,以吸納方方面面的評價意見,如要計入升學,可以按一定的規則轉化為分數。

從發揮評價選拔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積分製為主,學生選取相應的項目,通過規定時間的學習,由第三方或比較權威的機構測試並獲得相應的積分,並按規則轉化為分數,計入升學考總分。

在大區域內搭建公平可比的評價體系

基於評價信度建立區域推進機制。要使評價具備選拔的功能,必須在一個區域內統一標準,同步進行。中考可以地市為單位,高考可以省為單位,只有在大區域內建立相對公平的評價制度,形成公平、透明的分數採集和評價系統,才能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依據。

目前來看,比較可行的制度設計是建立「學校主體、縣級統籌、市省認定、技術保障」的機制。

學校主體。學校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陣地,也是評價操作的主導者,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參與的多元評價方法,探索基於誠信、有效度的評價體系,都需要學校發揮好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縣級統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需要有區域標準,由縣級及以上統籌並發布,建立既有區域要求又有校本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是比較理想的選擇,要充分發揮縣級相關部門幫助學校開展評價的指導作用。

市省認定。市級、省級分別發布可以納入考試總分的項目,該項目的積分由市級、省級部門認定,中考由市級、高考由省級認定,為確保分數的權威性與公正性,省市可以委託第三方或權威部門鑒定並發布。

技術保障。基於評價效度借力大數據技術。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為評價改革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基於雲平台的廣泛應用,使收集過程性數據如行為、表現、能力等綜合素質成為可能,通過評價數據沉澱、清洗,使評價的精準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北京市清華附中基於大數據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學校首先通過聚類和相關性分析,確定對學生髮展至關重要的靈敏度指標,並形成學生綜合素質生成性評價模型。

利用互聯網、雲計算與大數據分析手段,建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並有序運行。整個評價改革體現了過程性、多元性、實測性等特點,使多種評價功能在同一個平台上加以實現。這種思路不僅適用於一個學校,也適用於一個地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

長沙市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率先實施以落實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為導向,以課程學習的成長記錄和成果的關鍵證據為依據,以表現性評價的方式,整合信息化平台,打破了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招生錄取依據的選拔模式。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6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小心落入培訓亂收費的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