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沉迷iPad,屢教不改,我該怎麼辦?

孩子沉迷iPad,屢教不改,我該怎麼辦?

作者 | 張昕

來源 | Dr昕理學(ID:PKUPsyXin)

前陣子幼兒園開家長會,讓家長們就「孩子沉迷iPad怎麼辦」這個話題互相交流經驗。有一名家長說:「我們建立了一套作息規定和獎懲制度,每天只許玩三次,每次不得超過15分鐘;違反了就沒收玩具零食。連續遵守三天就獎勵棒棒糖。」

其他家長紛紛低頭記筆記,這位家長突然笑道:

你們別記了,我想說的是這招不管用……每次他都討價還價,撒潑耍賴;而且我管不到的地方,他逮著機會就玩得更凶,幾個小時都不帶停的。」

我想這個問題我還比較有發言權,因為我家孩子就是從一個母胎電子產品迷,變成現在是我們求著他玩會兒iPad,讓爹媽歇會兒,他都不幹……

嬰幼兒處在感知覺飛速發展的時期(或者可以稱為感知覺的關鍵期),為了使感知覺獲得充分的發展,視聽覺刺激對孩子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電子產品的聲光電能讓小孩特別感興趣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家娃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喜歡盯著電視目不轉睛,一歲多的時候已經和Talking Tom聊得有來道去的,抱著屏幕邊親邊喊「湯貓~愛你~」當時家裡幾個老人都忍不住叨叨我「你這個當爹的都不管管」。

我為什麼「不管」呢?

因為「堵」不如「疏」

能讓「玩物」變得其樂無窮的,

「禁止」正是其中一部分樂趣所在。

心理學中可能有兩種效應都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現象——白熊效應和禁果效應。

「白熊效應」指的是:現在命令你不許去想白熊,這時你會發現,你的腦海中無法自拔地會出現一頭白熊。這是因為「不許去想的事情」會激活我們的抑制系統,而抑制一件事,反而需要調動起大腦更多的覺察——大腦要去監控你到底有沒有在「想白熊」,反而需要拿著放大鏡開始搜索「白熊」這個關鍵詞。

這時刻意讓你去想,你卻反而不一定能想起來了。就好像你盯著一個字看多了,就不認識這個字了,這是因為神經放電後的疲勞。

正如五月天歌詞里唱的「想了你一整夜,再也想不起你的臉」

而「禁果效應」, 指的是越禁忌的事物,越是散發著誘惑的氣息;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讓人充滿渴望。好像有個奧斯卡大導演就說過這麼一句:「電影審查制度就是為電影做的最好的免費的廣告。」

禁果效應對成人來說是如此,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而且對於兒童來說,還夾雜如另一層因素的影響——自我意識的萌芽。因此,你越禁止兒童玩某樣東西,越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反而能夠從對立面起到一種強化作用

你想想,一件事情給你帶來愉悅感和吸引力最強烈的是什麼時候——那就是寤寐思服,求而不得的時候。

白娘子和許仙,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你越是處處設障礙,他們偏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也要在一起;你越不讓他們處對象,他們越要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每分每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

所以我和鹿sama當時溝通一致,對孩子玩iPad、看電視採取的態度就是:不刻意強化,不刻意設限,想看就看,就和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是一件無比稀鬆平常的事情。最初他也瘋玩瘋看,最長紀錄兩個小時。但到現在電視開著他也低頭玩自己的,偶爾抬頭看一眼。iPad給他玩,最多玩幾分鐘就不玩了。

朋友感慨「你們家是真不看電視啊」

這時就有家長會跟我說「這招對我家的行不通啊,你讓他玩,他就真能給你一直玩到天荒地老。」 當然了,這一招並不可能在一個晚上就發生質的轉變。因為一來很多家長沉不住氣,根本忍不了孩子穩如泰山地坐那玩…二來孩子平時被管得緊,難得政策一放開,那可不逮著機會可勁兒玩吶。

所以下面我要講的,是更重要的一點。

其實所有的育兒問題,都離不開一句話: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在我接觸過的所謂「有問題」的孩子中,家長在親子相處中往往存在不妥之處。有的也許是工作太忙,顧不上孩子;有的是不懂得交流和表達,與孩子疏於溝通和互動;有的乾脆就是自己到家就一直刷微博上網……沒有人陪著玩,孩子當然要自己尋找一個「出口」和「寄託」

所以平時我們盡量勻出時間來多陪孩子玩,天氣好的時候就帶他出去挖沙子,踢球,戲水,在草地上撒歡兒,撿落葉,堆雪人,滑冰……有霧霾或是太冷太熱大風大雨的時候就窩在家裡搭樂高,種植物,做點心,畫畫,做遊戲,講故事,和他對話,雖然他的「十萬個為什麼」又多又刨根問底,但還是要給他無窮無盡的解答呀……

雖然很多時候家裡老人會責怪我沒六兒……

鹿sama和娃兒一起合作的手工作品,孩子都視如珍寶一般收藏在自己的小抽屜里

有一些家務,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既幫了你的忙(雖然有時候可能是倒忙),又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就是讓雙方都樂在其中的親子時光啊。

時到今日,我家根本不存在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困擾。甚至有時候我太累了,拿出iPad求著他看會兒動畫片,他會無情拒絕,並要求我和他一起揉面做餅或是給他讀故事……

我相信,如果孩子有得選,在「爸媽陪我做遊戲」和「我一個人無止境地看動畫片」之間做選擇,在他和父母徹底切斷連接之前,他大概率會選擇前者。

我時常看到,新聞上孩子偷用爹媽的微信支付打賞主播,家長們都會對著鏡頭哭訴「都是這些不要臉的主播勾引我家兒子」;也有家長抱怨:「現在這些手機電腦iPad真壞事兒,生生把孩子都帶壞了」。說得彷彿沒有主播,沒有電子產品,孩子就能自動變好一樣。

「玩物」,從來都毀不了人;人要毀,一定都是從內部開始自毀才會一敗塗地。

作者名片

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

學院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童學館 的精彩文章:

小長假帶娃踏青前,這篇「識花」指南幫你答對孩子的問題

TAG:果殼童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