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幼子餓亡,長子又因餓怒斥杜甫,杜甫心酸寫下一詩,堪稱千古悲情

幼子餓亡,長子又因餓怒斥杜甫,杜甫心酸寫下一詩,堪稱千古悲情

杜甫就像是一隻匍匐在艱難內部與痛苦核心的靈魂猛獸,終生都在滄桑浮沉中間穿巡,但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帶著傷痛一路櫛風沐雨,將人生咀嚼下咽,然後分解成為一千四百多首詩作,這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寫手。

杜甫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是血是肉,是鮮艷而赤裸的不幸,他不像李白一般「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就算絕望也透著一股詩意。杜甫的絕望則體現得明明白白,不摻雜任何色彩,讓人看上一眼就要掬一把同情之淚!

李杜二人同為大唐最為人熟知的著名詩人,為何差距會這麼大呢?原因就在於,李白少年即名滿天下,而杜甫生前卻是籍籍無聞,只能算是個小詩人。杜甫的光耀千古是在他死後五十年,世人逐漸覺察到了他的價值後,才將之推向了高峰。

那麼,杜甫在世時所經受的一切艱難困苦便都有了源頭,那就是渺小而貧窮。渺小得幾乎無人賞識,貧窮得似乎只剩筆墨,這就是杜甫後半生的常態。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前夕,此時大唐的危機已經顯露無疑,只是唐玄宗還未清醒過來。擔任看管兵庫小官的杜甫,從長安前往奉縣探望妻兒,誰知剛剛抵達目的地,杜甫就崩潰了,「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家境太過貧寒,幼子竟致餓死!杜甫當時的窘境可見一斑!

然而這樣的狀況一直未改變,直到唐肅宗上元二年,杜甫移居成都草堂,換了另一個不起眼的官位,給人充當幕府,平時仰人鼻息,既難受又吃不飽。一日,杜甫的兒子實在餓得不行,便不知禮數地破口大罵起來,向杜甫叫嚷著要飯吃。悲憤之情溢於言表,杜甫寫下一首經典,堪稱千古第一悲情。

《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杜甫起筆不言當下而憶過往,年少時的身強體壯,年少時的朝氣蓬勃,與現在身染重疾、落寞貧苦的自己形成了鮮明對比,「十五」與「五十」的細節縮影,當時無憂無慮的生活簡直如詩一般,而如今卻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這樣的對比,焉能不令人感慨?

同樣地,杜甫又將「十五」歲的自己與現在的「痴兒」做對比,曾經的自己意氣風發,蒼猛如虎,而今自己的兒子卻朝氣不再,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就更別提其他了。甚至於更加令人心酸的是,兒子還因為此事而拋棄了家庭禮儀,失去了該有的秉性,竟對父母大吼大叫起來,其悲情程度無以復加。

有感於杜甫之悲,在這裡,小解斗且提出一點個人看法。第二句「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小解認為如果將其置於杜甫五十歲時的生活,會更顯悲情。那麼此意就是說:庭前的果樹八月份就熟了,我的兒子每天都要上去摘個千百回。

為何要摘千百回呢?因為已經無果可摘,他一遍一遍地搜尋,希望能找到個漏網之魚。如果這樣來寫或許更佳,當然這純屬個人見解。每個讀者的理解不盡相同,好的作品值得被反覆推敲,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或能更添一層悲傷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辛棄疾這首奇詞,每句皆有「笑」字,讀完卻笑不出,讓人無比心疼
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生本該平凡嗎?

TAG:解憂歷史 |